马可福音记载一位奉献两个小钱的穷寡妇:「耶稣叫门徒来,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穷寡妇投入库里的,比众人所投的更多。因为,他们都是自己有余,拿出来投在里头;但这寡妇是自己不足,把她一切养生的都投上了。』」(可十二43-44)
回溯释经历史,从古至今,好些讲章和释义认为耶稣称许寡妇的奉献。然而,这样的诠释面对两个困难,首先,经文没有描述寡妇奉献一刻的内心世界;也没有描述耶稣回应的语气。其次,这种诠释视寡妇为信徒操练奉献的「理想」楷模,可这一楷模形象对读者似乎没有真实的意义。我们难以想象自己下一刻或明年会到银行取消户口,将所有的换成本票交到牧师手上。读者不免要把寡妇奉献的叙事蜕变成故事,抽象地谈论奉献的「理想」态度。可这一做法却将耶稣与寡妇在历史中真实的相遇神话化以提取抽象的敬虔观念,不但令信仰失去了真实感,也错失道亲自成为肉身的启示向我们提出的反诘。
回到圣殿现场,看看经文的上下文,包括十二38-40及十三1-2。前者是耶稣对文士的抨击:「他们好穿长衣游行,喜爱人在街市上问他们的安,又喜爱会堂里的高位,筵席上的首座。他们侵吞寡妇的家产,假意作很长的祷告」;后者是主对圣殿宗教前途的观点:「将来在这里没有一块石头留在石头上,不被拆毁」。
文士的庄重衣饰、在会堂筵席中占高位、重视别人问安和作冗长祷告等,这与他们的职业有关,因他们赚取收入的其中一个方式,是透过代表他人处理法律争讼,调解纠纷,从中收取合法佣金。例如,他们代表寡妇或未成年的遗产承继人处理关于土地房产等的轇轕。显然争讼和调解愈多,收入便愈见丰厚。除了沽名钓誉增加客户数目,文士工作的另一种道德风险是制造不必要的争议,极端的情况是合谋诈骗,「侵吞寡妇的家产」。
无止境的争讼迫使处于弱势的寡妇变卖房产,无奈卖屋换来的资金继续被蚕食,可十二40的寡妇不断在社会中向下流动,最终成为只剩两个小钱的穷寡妇(十二42)。
律法其中一个功用是保护孤寡(出廿二22,申十18),但在文士手中却被扭曲成为获利的工具。寡妇从他们手上中得不到平安,生活潦倒。同样,这些妇女在圣殿的宗教中也得不到保障。在当时圣殿宗教制度的演绎下,律法成为一般人难以承担的繁琐宗教义务,而且履行这些义务需要不断花钱。
两个小钱的穷寡妇是怀着高尚的情操奉献养生的一切?抑或是背负沉重的宗教焦虑,虽然生活无以为计,仍旧诚惶诚恐地履行宗教义务?先知曾警告以寡妇当作掳物的人(赛十1-2),耶稣同样严厉抨击文士的恶行。若把耶稣批评文士的说话,联系到衪对穷寡妇的回应,我们可以体会耶稣为她堪虞的境况如何感慨。
此外,紧接着穷寡妇的经文是关于圣殿前途的谈话(十三1-2)。门徒被圣殿和当中沸沸腾腾的宗教活动所吸引,赞叹这殿的宏伟和成就。但耶稣回话显出衪对圣殿宗教的未来不乐观;这个将要藉外邦人的手倾覆的制度,耶稣对它大概是没有多少留恋。在这光景之中,寡妇投入银库的两个小钱已经无关重要。甚至可以说它们就有如棺木上的两口钉,为一个对民间疾苦麻木不仁的宗教文化和社会制度划上句号。
叶沛森为中国神学研究院延伸课程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