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的文艺作品,都存在着
“意识形态”的色彩。
“文以载道”,音乐和歌曲,如果歌词好、旋律好、配乐好,流行起来,其实往往远超过文学作品。
比如,刀郎的《罗刹海市》播放量超过
800
亿次。虽然我也不知道这个数字到底是怎么来的,但是以传播度而论,恐怕远远超过近些年我们任何可以想到的文学作品。
在古代,
很多大事发生之前,都会有童谣传播。比如,汉献帝登基初期,京都童谣传播:
“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千里草为董,十日卜为卓。这童谣寓意所指,董卓残暴不得人心,必将失败。
毕竟,古代社会很多人不识字,但是口口相传,人人还是会的。时至今日,听歌也是远比读书更为普及。
能够传唱到人们普遍熟悉的歌曲,要么有真挚情感打动人,要么有优美旋律感染人,要么就是深刻内涵共鸣人,或者多样具备。
比如,我们广西其实并非文化大省。但是《刘三姐》电影的拍摄,其中的山歌,可是大大提升了广西的文化层面。曲调旋律且不说,那歌词是
成年人的世界,繁忙琐碎,多数人很难安心下来听音乐,我一直想给自己的工作室置办一套万元左右的数字音响。但是想来想去,还真的没有多少时间精力来听歌。估计摆上去,也多半是吃灰的命。
想来想去,成年人能够安心听歌,其实多半是在开车的时候,尤其是一个人长途开车的时候。
我这个人呢,做媒体难免多想。我知道音乐这种东西,特别是传播比较广泛的东西,一定有很多的思想在其中。当然,很多无干货的口水歌,也许能够传唱一时,但是终究难以持久。就像当年那首《老鼠爱大米》那种类型。
因为一直关注中美的相关时政问题,对于买办派(臣妾主义)以及
“斗争主义”两派关注比较多。所以,有两首歌的词,让我琢磨了很久。
一首歌,是《爱的供养》。另外一首是几十年前的香港老歌,《再向虎山行》。
《爱的供养》是清宫穿越剧《宫锁心玉》的主题曲,穿越还清宫,宫斗加架空,一听就不是什么正经剧。但是当年红极一时,连这首歌都传唱久远。我第一次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是在北京地铁上,两个女孩子唱的,唱的还不错,嗓音也还好,不过后来是伸手向地铁乘客要钱(卖艺的)。
其实《爱的供养》旋律相当优美。但是歌词仔细一琢磨,就是非常纯粹的
“臣妾主义” —— 尽力去讨好,然后乞求得到爱和关注,随便解析几个歌词片段:
——
把你捧在手上虔诚地焚香
......
爱到最后受了伤哭得好绝望
......
——
我用尽一生一世来将你供养
,
只期盼你停住流转的目光
......
——
请赐予我无限爱与被爱的力量
,
让我能安心在菩提下静静的观想
.....
——
人世间有太多的烦恼要忘
,
苦海中飘荡着你那旧时的模样
......
......
如果这歌曲,仅仅是男女情爱的关系,其实也没那么不堪,最多就是妾身哀求殿下这种俗套。但是我这人,就爱多想,不知道为什么,听这歌,我脑子里总是出戏,比如东南宝岛对美国的各种掐媚,比如南边棒子对爸爸国的各种讨好
......
殖民地的那些人,对宗主国的掐媚,不正像极了这种关系?
只可惜,臣妾主义和买办一样,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就像美帝遗弃的那些地方一样。
另外一首歌,其实歌词很直白,虽然是粤语歌词,但是大白话理解起来,毫无难度,《再向虎山行》,充满了阳刚气息,随便摘录几句:
——
平生勇猛怎会轻就范
,
如今再上虎山
。(就是跪不利索)
——
何必劝我不要招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