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交互设计学堂
系统学习交互知识,就找老D。干货分享、在线培训、行知书院三大版块帮你提升自己。 最新资讯-全是干货还有老D点评,每天推送; 交互培训-在线课程帮助小伙伴进入交互行业,只要3个月; 行知书院-老D帮小伙伴们解读经典设计书籍,都是“硬”知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优秀网页设计  ·  纠结啊!到底选择考研还是3年工作经验? ·  5 天前  
ZaomeDesign  ·  每日灵感丨九月二十七日 ·  4 天前  
ZaomeDesign  ·  乡村版“石上纯也” ·  4 天前  
庞门正道  ·  老板说,给番茄整点设计感! ·  4 天前  
庞门正道  ·  这一波,我还不吸猫自由!?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交互设计学堂

了解产品设计中的十大「认知偏差」

交互设计学堂  · 公众号  · 设计  · 2024-09-27 22:44

正文


认知偏差是指人们在思维和决策中,因信息处理方式的偏差而偏离客观事实的现象。这种偏差源于我们大脑为了应对复杂环境,依赖直觉、经验和启发式思维来简化问题。虽然这些机制帮助我们快速决策,但往往也会带来系统性错误。


常见的认知偏差包括:确认偏差、锚定效应、自利偏差等。这些偏差在决策过程中影响深远,特别是在面对复杂、不确定的情况时,人们更容易根据固有信念或直觉草率决策,而忽视全面分析。这可能导致过度自信,冒险投资失败,或因害怕损失错失机会。为了减少认知偏差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在决策时刻意加入更多的理性分析和反思,培养批判性思维,才能做出更为客观、准确的判断。


认知偏差在产品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既可能成为设计的障碍,也能被巧妙利用来提升用户体验。理解用户的认知偏差,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预见用户的思维习惯、行为模式,从而优化产品设计。


       

1 确认偏差


概念阐述


确认偏差(Confirmation Bias)是指人们在接收和处理信息时,倾向于优先关注、搜索或解释那些支持自己已有信念或假设的信息,而忽略或排斥与之相悖的证据。这种心理现象会导致人们强化原有观点,即使面对客观事实也难以改变。


常见案例


例如,在投资决策中,投资者如果认为某只股票未来会表现良好,他们往往只关注那些支持这一观点的正面新闻或分析报告,而忽略或低估负面信息。这种确认偏差可能导致投资者错失警示信号,最终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另一个例子是,消费者在选择购买某个品牌的商品时,如果他们已有品牌偏好,就会倾向于关注这个品牌的好评或推荐,而忽视其他品牌的优点或价格优势,从而做出非最优的购买选择。


设计中的小Tips


产品设计者可能会倾向于寻找和利用那些支持自己预先假设的用户反馈,而忽视或排除那些与自己观点相悖的数据。为了减少这种偏差,设计者需要积极寻求多样化的用户意见,并保持开放的心态来接受不同的反馈。

       

2 锚定偏差


概念阐述


锚定偏差(Anchoring Bias)是指人在决策过程中,过度依赖某个初始信息(即“锚点”),并以此为基准进行判断,尽管该初始信息可能与最终决策无关或不准确。这种偏差会导致人在调整和评估其他信息时受到锚点的强烈影响,难以做出客观的判断。


常见案例


举个例子,在购物时,当商品展示“原价”和“折扣价”时,原价就成为了锚点。即使折扣后的价格仍然较高,消费者也容易认为这是个划算的交易,因为他们被原价所影响,认为价格相比原先有大幅降低。


另一个常见的例子是在薪资谈判中。如果公司首先提出了一个较低的薪酬范围,这个数字就成为了锚点,之后的谈判往往围绕这个范围进行,即使应聘者的期望薪资可能远高于该数字,也容易在此基础上做出让步。


设计中的小Tips


在产品设计中,首次接触到的信息或数据往往会成为后续决策的“锚点”。设计者应意识到这一点,并在评估用户需求和市场数据时,考虑多个数据源和不同时间点的信息,以避免过度依赖单一信息源。


       

3 虚假共识效应


概念阐述


虚假共识效应(False Consensus Effect)是指人们倾向于高估他人对自己观点、信念或行为的认同度,认为他人会和自己持有相似的看法或做出类似的选择。这种效应源于个体自我认知的偏差,使他们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普遍共识。


常见案例


举个例子,在工作环境中,如果某员工强烈反对某项公司政策,他们可能错误地假设大多数同事也持有相同反对意见,尽管实际上其他同事可能并不在意或支持该政策。这种虚假共识效应可能导致该员工在公开讨论时感到意外或困惑,因为他们原本以为大多数人都与自己立场一致。


另一个例子是社交媒体上,用户可能认为自己分享的观点或帖子会得到广泛认同,尤其当他们的社交圈主要由持相似观点的人组成。然而,现实中可能只有部分人认同,甚至很多人持不同意见。这种效应会让人错误判断自己的意见受欢迎的程度。


设计中的小Tips


设计者可能会错误地认为用户会像他们一样看待和使用产品。为了避免这种偏差,设计者应该进行广泛的用户研究,以确保他们的设计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


       

4 从众效应


概念阐述


从众效应(Conformity Effect)是指个人在群体压力下,倾向于跟随大多数人的行为、观点或决策,即使这些行为或观点与自己原本的想法不符。人们从众的原因通常包括对群体接纳的渴望、害怕与众不同带来的压力,以及对他人意见的过度信任。


常见案例


一个典型例子是在团体讨论中,假设大多数人都认为某个方案是最优的,尽管你个人持不同意见,你可能会选择跟随大多数人的看法,而不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担心与群体不一致会带来负面评价。


另一个例子是在消费行为中,如果一款产品在电商平台上有大量好评和购买记录,新顾客往往会被这种“社会认同”影响,认为这款产品更值得信赖,即使他们对产品本身并不熟悉。这种从众行为在购物决策中广泛存在,消费者通常会基于他人的行为做出选择,而非独立判断。


设计中的小Tips


用户往往会受到他人选择和行为的影响。在产品设计中,可以通过展示热门趋势、用户评价和社交证明来利用这一效应,从而鼓励用户采取特定的行动。



      

5 可得性启发


概念阐述


可得性启发(Availability Heuristic)是指人们在判断或决策时,倾向于依赖脑中最容易回想起来的信息,而非基于所有客观数据进行分析。由于某些信息更容易被回忆或获取(如最近发生的事件或印象深刻的经历),人们会认为这些信息更具代表性或更常见,从而影响他们的判断。


常见案例


举个例子,当人们听到飞机失事的新闻时,由于这一事件令人印象深刻,他们可能会高估飞行的危险性,认为坐飞机比开车更危险。尽管统计数据表明飞机事故远少于汽车事故,但因为飞机失事的新闻更引人注意,导致人们高估其发生的可能性。


另一个例子是在企业招聘过程中,面试官可能会根据候选人的某些鲜明表现(如一次出色的回答或一次失误)来评估整体能力,而不是基于整个面试过程或候选人的全面背景。这种依赖容易获得的信息来做出判断,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或偏差。


设计中的小Tips


设计者可能会高估那些容易想起的信息的重要性。为了克服这种偏差,应该基于全面的数据分析和用户研究来做出决策,而不仅仅是依赖于最容易获得的信息。




6 邓宁-克鲁格效应


概念阐述


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是指能力较低的人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而能力较高的人则倾向于低估自己。这种效应源于认知和技能的不足,导致不具备足够知识的人缺乏对自己错误的察觉,而有能力的人则因为对问题的复杂性有深刻理解,反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常见案例


举个例子,一个刚学会编程的新手,可能因为掌握了一些基础语法而自信满满,认为自己已经具备了成为优秀程序员的能力。他们高估了自己的水平,未意识到编程世界的复杂性和自己知识的局限性。而真正有经验的程序员,了解编程的深度和复杂性,可能会对自己的能力更加谨慎评估,甚至感到不确定。


另一个例子是在职场中,某位新员工在刚开始工作时可能对自己充满信心,认为自己可以快速上手并做出成绩。然而,随着接触更复杂的工作任务,他们可能逐渐意识到自己知识的不足,而这正是经验和认知的增长过程。


设计中的小Tips


在产品设计团队中,能力较低的成员可能会高估自己的能力。为了减少这种偏差,应该鼓励团队成员进行自我评估和接受反馈,并提供持续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机会。


      

7 过度自信偏差


概念阐述


过度自信偏差(Overconfidence Bias)是指人们对自己知识、判断或能力的准确性过于自信,往往高估成功的可能性或低估风险。过度自信会导致人们在决策时忽略潜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容易做出冒险或不合理的选择。


常见案例


举个例子,在投资领域,一些投资者可能因为过去几次成功的交易而过度自信,认为自己对市场的判断非常准确,忽略了市场的波动和风险。结果,他们可能在缺乏充分分析的情况下做出高风险投资,最终导致重大损失。


另一个例子是在创业中,创业者可能对自己的商业计划过于自信,忽视了市场竞争、资金不足或产品开发中的困难。他们可能认为自己的项目必定成功,而没有做好充分的风险防范措施,最终可能面临创业失败的局面。过度自信使他们忽视了现实中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设计中的小Tips


设计者可能过于自信地评估自己的设计决策和预测用户行为。为了降低这种风险,应该采用迭代设计方法,进行原型测试和用户反馈,以验证假设并调整设计。


       

8 框架效应


概念阐述


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是指人们对同一信息的反应和决策会受到信息呈现方式(即框架)的影响。根据信息的表述角度不同,人们可能会做出截然不同的判断,即使实质内容相同。通常情况下,正面或积极的框架会使人倾向于冒险,而负面或消极的框架则会使人更保守或回避风险。


常见案例


举个例子,在医疗决策中,医生向病人描述某手术时,如果说“这项手术有90%的成功率”,患者可能会更愿意接受手术。但如果换个说法,告诉患者“这项手术有10%的失败率”,即使手术成功率不变,患者可能会更犹豫甚至拒绝手术。


另一个例子是在营销中,电商平台常用框架效应影响消费者行为。比如,描述一款产品时,如果说“购买此产品可节省20元”,消费者可能会更倾向于购买,而相比直接标明“此产品价格为80元”时的购买欲望更强。虽然最终的支出金额是一样的,但正面框架让人感受到“获利”而非单纯的消费。


设计中的小Tips


产品设计的呈现方式会影响用户的感知和决策。设计者应该意识到不同的设计语言和视觉元素如何影响用户的情感和行为,并利用这些知识来创造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的设计。


       

9 沉没成本谬误


概念阐述


沉没成本谬误(Sunk Cost Fallacy)是指人们由于已经在某个项目或决定上投入了大量时间、金钱或精力,往往会继续投入,即使理性判断表明应该停止。这种谬误是因为人们不愿意承认过去的投入无法收回,误以为继续投入可以避免损失。


常见案例


举个例子,在工作项目中,假设一个团队已经为一个失败概率极高的项目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尽管项目明显进展不顺,团队仍然决定继续投入资源,而不是终止项目并减少损失。他们因为已经投入了太多而无法轻易放弃,即使理性选择应是止损。


另一个常见例子是,在一部电影中途,观众发现电影不符合他们的期待,但因为已经花钱买了票并坐了半小时,他们决定坚持看完。这种行为并不会改变他们的观影体验,但由于已投入时间和金钱,他们选择继续“浪费”更多时间来避免感到浪费之前的投入。


设计中的小Tips


设计者可能会因为已经投入了大量时间和资源而坚持错误的设计方向。为了避免这种偏差,应该定期评估项目进展,并在必要时勇于改变方向,即使这意味着放弃已经完成的工作。


       

10 自利偏差


概念阐述


自利偏差(Self-Serving Bias)是指人们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环境或不可控的因素。这种偏差帮助个体保护自尊心,维持积极的自我形象,但也可能导致自我认知失真,阻碍个人进步。 


常见案例


举个例子,在考试中,学生如果取得好成绩,可能会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和聪明才智。但如果成绩不理想,他们则倾向于归咎于考题太难、时间不够或其他外部因素,而不会承认自己的备考不足。


另一个例子是在职场中,某员工如果项目成功,可能会认为是自己的领导能力和决策力带来了成果;但如果项目失败,他们可能将原因归咎于团队成员不够配合或市场环境不好,而不是反思自己在管理或决策中的不足。自利偏差可以短期内提高自信心,但长期来看,容易让人忽视改进的机会。


设计中的小Tips


设计者可能会将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将失败归咎于外部因素。为了减少这种偏差,应该培养一种以数据和用户反馈为导向的决策文化,并鼓励团队成员客观地评估项目的成功和挑战。


总结


了解这些认知偏差有助于设计师在产品的不同阶段(如用户研究、产品决策、产品设计和市场回访)中,利用用户的心理倾向来提升用户体验和业务目标。同时,设计师应平衡业务目标与用户体验,合理利用认知偏差,避免滥用。


设计资源推荐:

https://www.behance.net/

https://www.pinterest.com/

http://lemanoosh.com/

https://www.designboom.com/

https://www.zcool.com.cn/


设计大奖:

https://www.red-dot.org/

https://ifdesign.com/

https://www.g-mark.org/

https://www.idsa.org/

https://goldenpin.org.tw/

https://www.di-award.org/

https://dfaawards.com/


- END -


注:交互设计学堂公众号接受投稿啦,如果你有好的原创设计类文章,可联系客服。别让灵感溜走,快来投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