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男孩,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懒惰是人性本质,能让孩子自律,要看父母的本事。
唯有真诚陪伴、悉心引导,孩子才能最终激发自我驱动力。
——虎妈
每个磨蹭的孩子背后,必有一个催促的家长
催促不起效果,是因为孩子不会管理时间
2月11日
上午
9:00
,点击
预约
直播间
我们邀请到儿童时间管理训练专家
刘乙了
教你不催不吼,帮孩子彻底告别拖拉磨蹭
▽▽▽
养育孩子过程中,自律,一直是家长们探讨的话题,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的自律是天生的。
但也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的自律是后天培养的。
一位教育学家也曾说,天生自律的孩子很少,大多孩子的自律习惯,都是后天培养出来的。
这跟家长平时对孩子的引导方式方法息息相关。
孩子写作业时,你是在陪伴还是陪同,又或者是看管,这3种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孩子习惯的养成。
就像有些父母,说是陪伴孩子写作业,就真是陪着写作业,不是拿一本书坐在旁边,就是做点其他事,但心一直关注着孩子,及时给予孩子帮助,他们是一直关注陪伴着孩子。
但有些父母陪孩子写作业,孩子写作业,他们玩自己的手机,孩子有问题,压根不搭理,还来一句话,别理我,自己好好想想去,这种陪同方式顶多称之为,陪同孩子写作业。
还有一种是看管,孩子只要写错一点,就怒吼和咆哮孩子,要么就是不停地提醒这里错了。
整个过程,他不叫陪伴孩子,而是叫看管孩子,试想哪种方式会让孩子自律?肯定是陪伴的方式。
所以,别再说孩子不自律,自问方式对了吗?只要用对方式,孩子就会从他律到自律。
孩子写作业时,你是直接命令孩子去写,还是沟通。
命令只会让孩子感到不被尊重,不被尊重的孩子很难服从管教,服从管教的,都是被尊重的。
例如孩子写作业时,你对孩子说,你现在立刻马上把这个作业给我写完,而不是说,宝贝,你还有什么事情没完成呢?你要如何做呢?
前一种是被要挟,还让孩子觉得是为父母而写,另一种是,我同你沟通商量,起到提醒作用,但毕竟作业是你的,你自己看着去完成。
一种是孩子被动去做,另一种是孩子主动去做。
这两种不同的方式,会让孩子体会到不同的管教方式,前者不愿意行动,后者主动承担责任。
曾经我就是太唠叨,收获的就只能是一个不耐烦和暴躁的孩子。
改掉唠叨,我开始学会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
例如女儿写作业,我不再说,你怎么还不写作业,快点去做,不写完,去学校老师会批评你。
而是说,宝贝,你还有什么事情没完成?
她说作业没写完。
我引导着说,那应该怎么做?
她会说,我这就去写。
如果这时的她,还没有付出行动,我就说,孩子,你们班80个学生,老师不可能挨个检查到,这个中间靠的还是你们的自觉。
如果你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证明你是一个自觉并有责任感的孩子,是在为自己负责。
相反,如果没完成,不能说你人不好,但老师抽查到你时,会让老师觉得你是一个不愿服从老师安排的孩子,那就要主动承担自然后果。
例如你不幸被老师抽查到,那就要接受批评。
别说,不唠叨,点到为止,孩子主动去写。
父母教育有个普遍现象,孩子学习就学习,不让做其他,殊不知,真正的学习,就是劳逸结合。
劳逸结合,孩子才能在累的时候释放内心的压力,这样,他们在学习时,才能做到更加自律。
所以,平时要多带孩子运动、或者带出去玩,让孩子身体和心理都得到很好的释放和减压。
只要求孩子,还是言传身教
真正的教育,不是说教而是言传身教,唯有这样,孩子才能从父母的行为中,学会什么是良好的习惯。
反之,如果父母自己都做不到,只要求孩子,那孩子也会心生抵触,反抗父母的指令。
对于奖励孩子,我们普遍有一个行为,那就是喜欢用物质奖励孩子,殊不知,物质奖励短期可能有用,但如果长期物质奖励,孩子就会失去动力。
真正的奖励,应该是精神的,例如给孩子一个肯定的眼神,或者一个大大的拥抱。
女儿对我说,妈妈我考的好,你给我买个玩具。
我说,买玩具是妈妈想送你礼物,考的好是因为你付出努力,所以,两个不能混为一谈。
如果你想买玩具,价位合适,妈妈很愿意买给你。
当我这样说的时候,女儿再也没有用成绩交换。
每次考的好,我就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
但我也会在她考得好时,不用她说,就送她一个玩具,但送是我想送,而不是她同我讲条件。
这两者的区别,是让孩子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是不能用来当条件来交换的,这是她的责任。
当我们从小养成孩子这个习惯,孩子潜意识中,也会觉得学习是自己的事,而不是为他人而学。
前几天刷视频,看视频中,爸爸要管教两个孩子,但两个孩子不听,为此爸爸特别生气。
妈妈语重心长地说,你知道孩子为什么不听吗?
你每天回来只会给孩子买一堆玩具,然后转身就走了,你想想,你真正花时间陪伴他们了吗?
没有,那他们又为什么会听一个从不花时间和耐心陪伴他们的一个人的呢?哪怕你是爸爸。
这时爸爸幡然醒悟,原来孩子也需要花时间陪的。
所以,想让孩子愿意听你的引导,就抽出时间多多陪伴孩子吧。
写在最后:
养育过程中,培养孩子自律,切记这5件事不要对孩子做,唯有这样,才能养出自律的孩子。
想夸孩子就大大方方夸,不要怕夸了,他变得骄傲,就不停式地打压式教育,这样只会让孩子缺乏自信心,进而缺乏学习的内驱力。
说话点到为止,唠叨不停,不仅起不到教育的效果,孩子还会觉得你唠叨,进而不听引导。
不要不停地给孩子讲道理,如果想说,点到为止。
不要总拿孩子与其他孩子比较,孩子最烦的就是总拿自己与他人比,让他与自己比就行。
每天进步一点点,每月进步一点点,每年进步一点点。
多发现孩子优点,肯定孩子,孩子从被赞赏中获得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