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考研还是考博,找一个好导师是再重要不过的事了。
但是,对于懵懂的医学生来说,怎么样的导师才是好导师呢?如何联系上这种好导师?如何判断自己能否顺利成为好导师的学生呢?
今天,
丁香园
(微信号:dingxiangwang)
为你一一解答。
「在银行里下象棋的奥特曼」的笑话就不讲了。个人以为好的导师应具备以下条件:
-
有同行认可的学术能力。
本人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过 SCI 文章;
-
有一定的科研经费;
-
有稳定的试验场地。
不一定是科室的,但是必须有,做实验得有地儿和设备;
-
人品不差。
找个圣人是不现实的,但是做事必须有底线:比如不会逼迫学生造假、抄袭;谁做的东西原则上是谁的,不拿学生的血汗做人情;少的可怜的博士补贴得给发;
-
把学生用的扎实的导师。
受得了你就选吧,在 TA 哪里你成长会比较快,只要做的东西是自己的就 ok。
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供选择:
1. 根据自己的目标,请硕士导师推荐相关的导师;
2. 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大致的导师群体;
比如未来的导师可能属于某个学会,以消化科为例,以胃肠胆胰良性疾病见长的导师多在消化分会,以肝病见长的在肝病分会,以内镜见长的多在消化内镜分会,以营养见长的多在肠外肠内营养分会,以肿瘤见长的有可能在肿瘤分会……
3. 各学会的官方杂志。可以在上面了解最新的学会委员会组成,以及编委会的组成,大体可以体现其学术实力;
4. 各学会的年会。在这里可以听很多大博导的讲座,实地了解其科研方向:能连续多年就某一个题目做大会报告的,一般有较为明确和特色的研究方向;
5. 各类专业排名。比如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的专业排名,对于临床的学生判断具体医院的专业实力就有帮助;
6. 文献检索;
7. 通过认识的人打听。
1. 文章:
可以上 SCI 的数据库进行作者检索,一目了然;
2. 经费:
大牛导师(院士、主委、副主委、常委)肯定不缺经费;
-
各类基金项目,可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网站检索其主持国科金的情况,在丁香园上也可以检索;
-
973、863 以及惠民计划,由科技部管理,相关信息科技部网站可以查到,丁香园也有报道;
-
在用 WOS 检索导师的文章时,在摘要里就有「支持基金」一栏(见下图)可以清楚地看到该通信作者的经费情况;
3. 实验室:
在有实验室建制的地方,其文章署名单位里一般都会有;
导师的文章里找不着实验室 / 研究所字样的,一般没有实验室 / 研究所建制,但不等于没有实验室,可以通过其官方网站等等途径打听,能现场了解最好;
4. 人品:
这个是最难把握的:尽可能从自己的硕导哪里得到一些建议,另外咨询目标导师单位的人(和自己要很熟悉才行)。
确定了想报考的导师后,联系导师就十分重要。
除了基本礼节问题外,联系导师可以确定导师的态度以及报考的激烈程度,帮助自己正确的判断形势。
明确拒绝的导师就不要再考虑,态度暧昧或者不热情的靠后,选一个对自己上心的;
那该怎么联系导师呢?
1. 电话联系:
简单粗暴!问题在于怎么确定打电话的时候导师正好方便接?图片信息怎么传递给导师?怎么保证通话不被打断?
2. 短信:
短短的 70 个字,你怎么把自己的意思说清楚?怎么保证你的短信不被其他短信淹没?导师会郑重其事地看一个陌生人的短信?会不会随手一看忘了回你?
3. 到导师单位去拜访导师:
如果有得力的人介绍,自己又觉得口才很好,亦无不可,但注意前提;切不可在没有征得导师的同意前,强行前往,这样估计适得其反,有种你在强迫 TA 的意味(我来你单位了,你看你见不见吧)。
4. 会议期间约见导师:
同上,但是要有得力的人引荐并且自己不怯场,还要提前预约,切不可和引荐人一拍即合,悄悄就去了;更不可强行约见或者半路拦截,这极不礼貌,效果可想而知。
5. 电子邮件:
这是最为稳妥、有效的联系方式:零成本;快捷;正式;联系方式容易获得;
6. 会议时接待导师:
这是一种特殊的联系方式,如果举行学术会议,导师来做报告,按国内的常规,会务组负责接送。
确实想和导师见面,就积极加入会务组,主动请缨去接导师,在来回机场及酒店的路上,一般至少四十分钟,可以很好地交谈。
只有你们俩,没有干扰;出于礼貌,大家必须交流;导师无处可逃!
当然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一瓶水是必须的,专业上准备充分,全面展示你自己:专业,待人接物等等。
大部分的医学生都会选择邮件联系导师,那么,邮件什么时候发最合适?内容又该怎么写呢?
1. 联系导师的时机:
任何时候都可以打听导师的情况,肯定需要表达要报考的意思,但正式的联系应该在导师所在单位的招生简章和专业目录公布以后,确定自己有资格报考、确定导师招生之后联系最为稳妥;
2. 邮件的内容:
(1)醒目的标题:如:XX 大学 + XX 科 + 姓名 + XXXX 年考博咨询;
(2)邮件正文:着重介绍自己的科研经历和已有成果,表达自己读书的愿望即可,要简洁,重点突出。
具体可分为四个方面:
-
第一自我介绍;
-
第二介绍自己既往的工作以及进一步的科研打算;
-
第三承上启下的对导师的工作进行简洁的描述和肯定;
-
第四表达自己报考的愿望并询问有无机会;
(3)附件:包含个人完整简历,文章附件,其它展示自己能力的附件(邮件正文中提到的)。
3. 邮件内容的禁忌:
4. 给导师的三封信
:
-
第一封:咨询报考;
-
第二封:对回复表示感谢,明确报考;
-
第三封:报名完毕,发信告知的确报考;
导师有邮件来,尽量秒回。在众多联系导师的方式中,邮件 + 会议接待堪称联系导师的必杀技,如果能加上硕导的推荐,获取一个报考的机会的希望是很大的。
1. 如果有硕导的推荐 + 见面,一般会有机会,没有机会也会明确告知;
2. 不回邮件的一般不要报考,因为:
3. 「欢迎报考」之类的通稿式回答,一般作为备选;
4. 能够谈及细节(特别是招生考试的细节)以及考取后相关事务的(如实验、就业)等的优选。
总之,报考前一定要在选导师上下功夫,这堪比「磨刀不误砍柴工」。
(责任编辑:shamouer)
本文由「 盼你金榜题名」授权丁香园发布。
「 盼你金榜题名」系丁香园考博版版主 @总参谋长 个人公众号——关注升学考试,与你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