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半岛晨报
半岛晨报-----离事实最近,离百姓最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半岛晨报

有人欠他40元,没想到40多年后,八人奔赴千里来找他

半岛晨报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4-09 11:55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戳↑↑↑图片查看更多】

导读

一本偶然打开的账簿,让阔别四十多年的两家人再度重逢。

4月7日上午,永嘉花坦的孙其益老人家,迎来了几位特别的老朋友,他们是来还钱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孙其益在湖南平江弹棉花时曾借给房东70元。对方的儿子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了这笔旧账,于是千里来温替父还债。

7日 下午,在永嘉县东川村,孙其益老人正在接受记者采访。


年轻时去湖南弹棉花 他免费住在徐家


1964年,当时21岁的孙其益离开家乡,跟着亲戚外出弹棉花。一路上穿城过县,从江西到了湖南平江。


在平江,孙其益遇到了第一个顾客徐主明。徐主明比孙其益大二十来岁,两人一见如故,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交。


“弹棉花要长期在一个地方做,才能打出名气。”孙其益说,因为觉得徐主明人很好,且当地弹棉花的市场也很大,就希望能租住在徐家,“他马上就同意了,还不收我们的租金,我们只好免费帮他们家弹弹棉被表达心意。”


孙其益回忆,徐家有五个孩子,靠种地为生,生活不易,“虽然条件困难,但他对我们一直很照顾,家里腌了一缸咸菜,还拿来送给我们。”


一听徐家有困难 他把身上70元全拿出来


除了春节回到永嘉,此后的十多年里,孙其益每年都要外出到湖南、四川、江西等地弹棉花。其中在湖南平江停留最多,其间基本住在徐家。


靠着弹棉花,生意好的时候,孙其益一天能挣到两块钱,而种地的徐主明一天只有三毛多的收入。“1972年的时候,他们家有一阵特别困难,老徐就问我借钱卖粮食,我把身上70块钱全部给了他。”孙其益说,靠务农很难有积蓄,徐主明后来陆陆续续用粮票等抵掉了30元,还剩下40元。


徐主明的儿子给孙其益老人送来红包,并留下联系地址和电话,便于今后联系。


“徐家对我们这么好,他们家有困难,当然要帮,我也从来不提还钱的事。”孙其益说,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因为年纪大了,他决定留在家乡务农。此后,他再也没有外出弹棉花,也没有机会去平江看望徐主明。40元欠款的事情,也逐渐淡忘了。


来自湖南的电话 再度唤起了他的记忆


去年的一天,一个来自湖南平江的电话,再度唤起了老人的记忆,“老徐的小儿子徐林居然找到了我的电话,说一家人想来温州看我,还要把钱还上。”


原来,徐主明早在三十多年前就已经过世,临终前没来得及把欠债的事情告诉儿子。直到五年前,徐家兄弟在整理父亲留下的账簿时,才偶然发现父亲记下的这笔账。


“父亲在账簿里记录,从老孙那借了70元钱,已经还了30元,还欠40元。”回忆起往事,徐林告诉记者,“孙其益同我们兄弟是同龄人,父亲把他当做子侄一般关心,他对我父亲也很尊敬,两家人就和亲戚差不多。”


几个兄弟一商量,一致同意要帮父亲把这笔钱还上。但关于孙其益,他们只知道永嘉花坦等寥寥几个信息,也不确定他如今是否还住在那儿。


“我们就委托在温州工作的几位老乡帮忙打听,一直到去年,终于问到了花坦东川村有位孙其益老人,还要到了他的电话。”到了今年4月7日,徐林和三哥还有几位侄子等一行八人,带着湖南的土特产,驱车1000公里,从平江赶到花坦东川村看望孙其益。


孙其益的家人把徐主明的儿子从湖南赶过来还钱这一幕拍了下来。


面对厚厚的红包 他坚持不肯收


7日上午,徐林兄弟等人在永嘉见到了孙其益。四十多年不见,当年的小伙子都已经满头白发。追忆往事,阔别多年的他们,不时抚掌大笑,不时眼泪婆娑。


交谈中,徐林拿出一个厚厚的红包,里面包了两万块钱,代表父亲还给孙其益。“我不肯要,让他们快收起来。我说你父亲那时候对我们这么好,这点钱怎么可以要你们还。”孙其益坚持不肯收,徐林只得退一步,抽出三千元包给老人。


“那时候是我们家最困难的时候,家里没粮食了,是靠着他借的这笔钱才渡过难关,相当于救命钱。这份恩情不还,我们五兄弟怎么做人,怎么对得起父亲?”面对徐林恳切的请求,孙其益这才勉强收下了徐林的三千元红包。


徐林原本计划邀请孙其益再去一趟平江做客,不巧老人家中有事。他们已经约好,过段时间,等天气再暖和些,他们要再来温州带孙其益去平江看看。


来源: 温州都市报(wd88868886)作者: 谢树华/文  姚卡/图


热点新闻推荐



编辑:飞虎


都是讲诚信,有情义的人! 被感动到的请点个大拇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