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同质,意味着产品经理们之间,达成了高度的一致。
大家都认为某一款产品,就应该这么设计。
譬如,团购做千团大战的时候,除了大图+价格诱惑之外,没有新的产品设计。
譬如,做外卖产品,流程基本都一样。
诸如此类。
但你会发现,运营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会在原有相同的用户定位上,延展出不同的运营方针,而这些运营方针,就会影响同质化产品的走向。
最经典的,就是团购大战正酣之时的王兴的一次绝杀。
美团在2011年315前夕提出了「过期退款」,然后各大团购站被迫跟进,2011年7月,美团单月销售过亿,2011年12月,过2亿,2012年7月过5亿……
当然,过期退款很显然并不是一个绝对意义上的杀手锏决策,但是,这个决策成为了团购大战的分水岭。
原因其实倒也简单。
据当时的说法,王慧文在某次和朋友吃饭的时候,聊到了过期订单的话题,当时的朋友和他开玩笑说,过期没消费的订单找不到了,你们这是骗钱啊,为什么不能退款?
于是,2011年3月4日,美团直接就上线了这个过期退的服务,而这个服务上线后,对美团的影响是,沉淀资金少了1000万,但对行业的影响是,一批原本就靠吃过期订单的流水活的团购站,死了。
而领先推出的服务,又带来了口碑上的持续提升。
你说这是产品去解决同质化问题吗?其实这是个运营策略的问题。
而这个问题解决的就是:
究竟,你多大程度上和别人不一样?
而当你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有时候,运营真的比原先做的工作要复杂上一大圈。
拿美团一开始习惯团购网站无需为过期团购优惠券买单的「业内惯例」,是因为从现金流上用理性思维看待的时候,这种过期消费券是对公司有利的「优质资产」。
但是,如果你也同意,用户体验对于运营来说,是希望让用户留存活跃甚至付费忠诚的手段,那么你就会开始发现应该站在用户角度思考所谓过期和退款行为,其实是应该不要那些看起来优质的过期沉淀资金,而去追求用户体验的优化的。
而这一切的基础就在于,你对你运营的这块业务的理解有多深入。
譬如,对于教育行业,平日和假期,是否有区别?对于车联网,路况的好坏是否影响运营效果?对于餐饮来说,餐厅的忙闲状态究竟是否是可以被分配的?
诸如此类。
而对业务理解的深度,通常来源于你对产品定位理解的深度,相辅相成。
所以「定位」这个话题,无论说了多久,依然会有价值,因为大多数人还是参不透这件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