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打到一半,清朝已想着跟日本议和。
1894年11月,在得到清廷准许后,李鸿章将一份致伊藤博文的私函和外交照会,交给天津海关税务司、德裔英国人德璀琳,让他与日方秘密接触。
但是,伊藤博文没有与德璀琳面谈,他声称,德璀琳是“非经正当手续的使节”,中国要想议和,需要派遣正式使节,而且必须是中国官员。德璀琳只能怅然而返。
次年1月,
日军进攻威海卫(点击阅读)
,清朝派出使团,再次向日本乞和。清朝使团在广岛得到日方接见,但日本人急于消灭北洋舰队,故意破坏会议,以中国使团“敕书不足”为由,宣告谈判停止,要求清朝派出一个真正有分量的全权办理大臣赴日。
伍廷芳是此次清朝使团的成员,他在十年前与前来天津处理朝鲜问题的伊藤博文有过一面之缘。于是,伊藤博文私下对伍廷芳说:
“贵国何不添派恭亲王或李中堂同来会议,郑重其事。”
北洋舰队覆灭后,中日重启谈判,日本嚣张地表示,中国另派大臣,必须有允偿兵费、朝鲜“自主”、商让土地及与日本日后办理交涉能画押之全权。由于恭亲王已经衰病在身,急于求和的慈禧太后将
李鸿章
视为不二人选。
1895年3月14日,李鸿章背负着屈辱的使命,从天津启航,东渡日本。
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今日五折包邮
👇
虽说清军打了败仗,但李鸿章此行的排场还是拉满了。
李鸿章使团的名单中,有参议李经方
(李鸿章六弟李昭庆之子,过继给李鸿章为长子)
,参赞罗丰禄、马建忠、伍廷芳等官员,以及外交顾问科士达、毕德格等几名“老外”,共33人。此外,李鸿章还带上厨子、茶房、轿夫、剃头匠、医生等随从,共一百多人。李鸿章一行人乘坐德国商轮“公义”号,船上悬挂黄龙旗,历经5天的海上颠簸,到达马关
(今日本下关市)
。
日本方面,派出由内阁总理大臣
(首相)
伊藤博文
、外务大臣
陆奥宗光
领衔的外交团队,并选定马关的春帆楼为谈判场所。春帆楼位于马关红石山下安德天皇祠旁,这里原本是一座寺庙,后来由一个姓藤野的医生建成医院,医生死后,其妻改为旅店,该楼负山面海、视野开阔,是个极佳的会客之地。旖旎风光之下,伊藤博文、陆奥宗光等人早已蠢蠢欲动,等着接收侵略的果实。
李鸿章踏上日本的国土,很快察觉到了这群野兽包藏的祸心。
▲马关春帆楼中日谈判。图源:网络
从3月20日到3月24日,中日双方进行了三次会谈,胜者盛气凌人、蛮不讲理,败者低声下气、委曲求全。
李鸿章一来就表达了
“拟请两国水陆各军即行一律停战”
的诉求。
但伊藤博文揪着清朝敕书上“只钤御玺,而无御笔签名”的细节,反问李鸿章:“此次贵国修好之心诚否?”
李鸿章只好回答道:“我国若非诚心修好,必不派我。我无诚心讲和,亦不来此。”
于是,伊藤博文提出苛刻的停战条件,包括“日本军队应占守大沽、天津、山海关” “天津山海关间之铁路当由日本国军务官管理”“停战限期内日本国军队之军需军费,应由清国支补”等。
罗丰禄将伊藤博文提出的要求翻译给李鸿章听。李鸿章当即大惊失色,连声说:“过苛!过苛!”随后几乎以恳求的态度,与伊藤博文协商。李鸿章的意思是,大沽、天津、山海关三地都是北京的咽喉、直隶的锁钥,希望您能给我这个直隶总督一点脸面,也给大清一点体面,
“否则,京师震动,我国难堪,本大臣亦难以为情”
。
战场上赢不下的,到了谈判桌上也别想得到。李鸿章请求停战无果,马关会议期间,日军继续对中国用兵,甚至攻占了澎湖列岛,为下一步侵略台湾省做准备。
第三次会谈时,伊藤博文毫不掩饰日本政府对台湾的垂涎。伊藤对李鸿章威胁道:“我国之兵已向台湾行进,但尚未接来自南方之消息,情况难明。不知台湾之民如何?”
李鸿章突然听到“台湾”二字,露出惊愕之色,但仍故作镇定,说:“诚如贵大臣所知,台湾居民有客民与土人两种。客民多来自广东,占十分之四,最为强悍。土人居十分之六。几日前议及停战,贵大臣不肯轻许,盖为出兵台湾之故欤?”
伊藤博文微微一笑,故作高深,说:“决非如此。”
李鸿章见状,再三强调台湾的战略地位,指出日本如果对台湾动武,其他国家
(如已占据香港的英国)
绝对不会答应。可伊藤博文没有被吓住,反而阴险地笑道:“岂止台湾而已!不论贵国版图内之何地,我倘欲割取之,何国能出面拒绝?”
日本迟迟不肯罢兵,无奈的李鸿章万万没想到,停战协议竟要靠自己的鲜血促成。
1895年3月24日下午,李鸿章结束与日方代表的第三次会谈,从春帆楼乘轿返回其下榻的引接寺。
李鸿章所到之处人潮拥挤,日本民间的群众亦十分关注谈判的情况,对这位来自东方大国的名臣充满好奇。即将行至引接寺门口时,一个名叫
小山丰太郎
的暴徒从人群中闯了出来,径直走到轿前,他一只手狠狠按住面前轿夫的肩膀,另一只手掏出枪,朝李鸿章射击,一下打中其左颧骨。李鸿章伤口的血直喷轿外,但他毕竟见过大世面,立马以手掩住面部,乘着行凶者被控制住的时机,快速摆脱人群,徒步走回引接寺。
一些史料说,李鸿章遇刺后登时晕厥,醒来后“自料必死”。但这些记载难免夸大其词。真实情况是,李鸿章未伤及要害,遇刺后仍保持清醒,马上给日方的谈判大臣发出签字照会,声称自己无法出席第二日的会议。当晚,李鸿章对同行的美国人
科士达
吐槽说,他的朋友早就警告他不要来日本,因为可能会有人企图暗杀他,但是法国公使等人向他保证日本没有一点危险,现在你看,这是怎么回事!
行刺李鸿章的凶手小山丰太郎,是个26岁的无业青年,他代表着日本国内高涨的主战情绪。小山之所以想要刺杀李鸿章,就是为了停止中日的和谈。在法庭上,小山甚至叫嚣道:“日军放弃占领北京是意味着日本的耻辱,目前同中国签订和约为时尚早。”小山犯的是预谋杀人未遂罪,日本地方法院后来给他判了个无期徒刑,当地的知事和巡捕长则受到革职处分。
李鸿章遇刺事件,让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的神经一下子紧绷起来。他们来到引接寺探望李鸿章的伤势,并派两名护士前去照料,还跟老李说,我们一定严查此案,惩治凶犯。
此事发生后,外交手段一向狡狯、以“陆奥外交”著称的陆奥宗光,向同僚们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一是怕李鸿章以负伤为借口,中途归国,和谈恐将作废;二是李鸿章在欧洲列强看来口碑不错,若他以此博得列强的同情,引出列强的干预,日本对中国的要求可能不得不大为让步。
因此,日方决定采取安抚策略,先同意停战,稳住李鸿章,再进一步和谈。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密商对策,并征询陆军、海军等大臣的意见,经过天皇睦仁的裁决,同意与清朝代表签订
《中日停战协定》
。
陆奥宗光再次来到李鸿章病榻前,将这个消息告诉他。李鸿章脸上包着半边绷带,仅露出一只眼睛,却难掩欣喜情绪。
不过,日本这个停战协定有猫腻,条款中规定停战的只有“中日两国所有在奉天、直隶、山东地方水陆各军”,台湾、澎湖的日军被排除在停战范围之外,方便日寇进一步入侵,另外,协定中的停战期限不到一个月,如果到期后和议破裂,停战之约亦即中止。
日本人留给李鸿章的时间不多,也没有给予多少回旋的余地。
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今日五折包邮
👇
“停战”之后,谈判继续进行。4月1日到4月17日,中日代表重回春帆楼,进行了第四到第七次会谈。
狡猾的陆奥宗光知道清朝代表们心急如焚,提出逐条进行商议的方法,想以此打乱中方代表的节奏。
此时,
李经方
站了出来,极力主张要全部条款阅毕后再进行商议。李经方说:“缔结和约,兹事体大。除非阅读全部条款,不足窥其全貌,从而难有分别讨论细目之便。诚如欧几里得所云:‘凡事物均由部分组成,若不就其整体而思,亦无从决定其部分。’和款各条相互牵连,今不阅读全部条款,如何能逐条表明意见。”
当初,李鸿章建议朝廷,此次谈判在头等全权大臣之下特设参议一职,由其子李经方担任,正是考虑到李经方出使过日本,“熟悉情形,通晓东西语言文字”。李鸿章遇刺后,伤病未愈,主要由李经方代理全权大臣,随同李鸿章与日本全权大臣商议和约。
经过李经方的劝说,陆奥宗光同意提出全部条款,日方随后交出
和约底稿
。这是一份令人发指的文件,其主要内容包括:一、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二、中国将盛京省南部地方、台湾全岛及澎湖列岛永远让与日本国;三、中国赔偿日本军费库平银3万万两;四、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之外,更开顺天府、沙市、湘潭、重庆、梧州、苏州、杭州七处为通商口岸,日本国臣民运进中国各口货物减税,免除厘金,并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
李鸿章看到这份底稿后,下巴都快惊掉了,他知道日本人很贪,但没想到他们贪婪到这种程度。李鸿章当即电告总理衙门,称“日本所索兵费过奢,无论中国万不能从”,“奉天为满洲腹地,中国万不能让”,“日本如不将拟索兵费大加删减,并将拟索奉天南边各地一律删去,和局必不能成,两国惟有苦战到底”,并将以上情况告知英、俄、法三国公使,祈求列强的调停。
清廷得到李鸿章的电报后,朝中众臣亦大为吃惊,慈禧、光绪与群臣商议,却无一人能拿定主意。当李鸿章接着与日方代表斡旋时,朝臣互相推诿。最后,总理衙门只给李鸿章发了一封模棱两可的电报:
“南北两地,朝廷视为并重,非至万不得已,极尽驳论而不能得,何忍轻言割弃?纵敌意太奢,不能尽拒,该大臣但须将何处必不能允,何处万难不允,直抒己见,详切敷陈,不得退避不言,以割地一节归之中旨也。”
在之后的谈判中,清朝代表只能再三恳求,希望日方在割地、赔款等内容网开一面。而日方代表依旧飞扬跋扈,一如鸮鸣鼠暴。伊藤博文拿出稍加删改的条款,对李鸿章说:
“中堂见我此次节略,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
日本根本不把清朝这个手下败将放在眼里,他们更在乎列强的反应,尤其是割地一事,必将影响列强在远东的利益格局。日本之后改定条款,也是出于这一顾虑。
1895年4月17日,中日代表进行了最后一次会谈,即
《马关条约》
签字仪式。条约经过勘定,其主要内容包括:一、中国承认朝鲜为独立自主国家,朝鲜对中国的朝贡、奉献等全部废除;二、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三、中国支付日本库平银2万万两,作为赔偿军费;四、中国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并认可日本最惠国待遇;五、日本臣民在中国通商口岸从事工艺制造、机器装运等,只交所定进口税。此外,有《另约》《另款》多条。
伊藤博文连日来紧绷着脸,直到条约签字,他才在李鸿章面前露出和善的脸色,说:“中堂与余此身,恰似连结两国之一缕丝线,即将断绝之两国脉络,仅赖此一缕丝线才得保持。”
身为战败国使臣的李鸿章,只能吞下签订屈辱条约的苦果,于次日急匆匆地登船回国,之后星夜赴京。
马关会议结束后,对于是否认同条约,清朝内部议论纷纷,仿佛在做最后的挣扎。此时,清廷多次求助的列强,总算给了一丝微弱的希望,但他们并非同情清廷,而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俄、德两国认为,《马关条约》的签订,不利于他们扩大远东的势力,于是拉上法国,进行联合干涉,意图削弱日本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的成果。三国本想让英国也参加进来,但英国已经站在日本一边,英国政府相信,《马关条约》对于英国有利无害,因为新埠口的开放及其带来的巨大便利有助于英国的国际贸易,而且“日本的胜利将阻碍俄国政策在满洲和朝鲜的进展”。
4月23日,《马关条约》签字后仅过6日,俄、德、法三国采取行动,由三国公使联袂向日本外务省致送备忘录,提出抗议,说假如辽东半岛归日本所有,“将有危及中国首都之虞,同时亦使朝鲜国之独立成为有名无实”,因此,劝告日本政府,放弃辽东半岛。
日本作为新晋的“小强”,不敢贸然反抗三国的干涉。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等人展开紧急讨论,认为日本面临俄、德、法三国干涉的棘手问题,倘若三国交涉旷日持久,中国也许会乘机否认条约,从而使《马关条约》变成一纸空文。于是,伊藤内阁做出决定:
“对于三国纵使最后不能不完全让步,但对于中国则一步不让。本此方针贯彻到底,这是目前的急务。”
经过长期的讨价还价,日本选择对俄、德、法三国让步,放弃占领辽东半岛。陆奥宗光给三国公使发出的电报是:“日本帝国政府根据俄、德、法三国政府之友谊的忠告,约定放弃辽东半岛之永久占领。”
但对于中国,日本要求清朝偿还附加赔款3000万两,作为交还辽东半岛的赎金。
这场
“三国干涉还辽”
的闹剧,没有让清朝挽回颜面,事后,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变本加厉。
德国向清朝索取还辽的报酬,要求增设天津、汉口两处租界,两年后,又以巨野教案为由,强行占领胶州湾,将山东划为其势力范围。三国干涉还辽后,俄国以“助华”的名义将军舰开进旅顺口,逼迫清政府签订了《旅大租地条约》,得到租借旅大、建造南满铁路的权利,从而将魔爪伸向中国东北。法国也和清政府互换照会,要求清朝承认,中国滇、桂、粤诸省领土不割让或租与他国,法国向来对这块地盘虎视眈眈。
正如亚洲史专家佩因
(S.C.M.Paine)
所说,
“自此役
(甲午战争)
后,清朝外交政策的焦点都在平复其结果,而日本外交政策的焦点则是确认其结果”
日本在甲午战争发了大财,从清朝手中索取赔款库平银2亿两、赎辽费3000万两,再加上威海卫日军守备费150万两,共2.315亿两,约合3.5亿日元,而当时日本国库的全部收入不过才8000万日元。
日本财政大臣
井上馨
志得意满地说:“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日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或私人都顿觉无比地富裕。”更细思恐极的是,有数据表明,日本从中国取得的赔偿金,有85%用于扩张军备。日本在侵略战争中尝到了甜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不断筹备下一场战争。
甲午战争的最后一战,发生在中国台湾。为了保卫宝岛,在台军民与日寇血战到底。
史载,《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台湾后,
“台人骤闻之,若午夜暴闻轰雷,惊骇无人色,奔走相告,聚哭于市中,夜以继日,哭声达于四野”
。
在台湾巡抚
唐景崧
、前工部主事
丘逢甲
的领导下,岛内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反割台运动。丘逢甲本来在京为官,后因无意仕途,辞官到台湾讲学,对宝岛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上书质问朝廷,表达愤慨:“臣等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臣誓死守御。设战而不胜,请俟臣等死后再言割地,皇上亦可以上对祖宗,下对百姓。如倭酋来收台湾,台民惟有开仗!”丘逢甲刺破手指,血书“拒倭守土”,组织义兵抗敌。
然而,清朝已经放弃台湾,在台军民孤立无援。日本任命的所谓“台湾总督”
桦山资纪
,仅用两周的时间就攻陷了台北。唐景崧、丘逢甲被迫离台,返回大陆。丘逢甲回到原籍广东后,想到台湾的400万同胞,心中哀痛,写下《春愁》一诗: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1895年9月,台北、台中诸城失陷后,台南形势危急。此时坐镇台南的,正是
刘永福
。
当初,中法战争结束后,刘永福从越南回到中国,凭借战功,得到提拔,后派往台湾,奉命“帮办台湾防务闽粤南澳镇总兵关防”,率黑旗军将士驻扎于台湾岛南端的恒春。台北、台中失守后,台南各地的义军纷纷集结在刘永福旗下。
面对日军的大举南侵,刘永福与众将背水一战。
刘永福任命出身武术世家的淮军旧将
杨泗洪
节制前敌诸军。9月,杨泗洪率领黑旗军和义军北上御敌,在大莆林
(今台湾省嘉义县大林镇)
堵截日军三昼夜,凶残的日军在粮绝后杀人烧庄抢粮,随后不敢轻易南下,决定北撤突围。
杨泗洪见日军踉跄后撤,当即率军追击,想要生擒敌将,不曾想在交战时脚部中弹。杨泗洪“犹裹创督战,且战且息,屡犯屡突”,“寇且败退,腹又中弹”。杨泗洪从前线被救回后,已经身负重伤,数日后不幸牺牲,台南绅民闻之,自发地持纸钱、麦饭前往哭祭。
10月上旬,日军卷土重来,大举进攻台南,形势急转直下。
祖籍福建泉州的义民
林碧玉
,在盐水港
(今台湾省台南市盐水镇)
召集乡民,说:“台湾亡矣!若等将何往?吾欲率子弟卫桑梓,若能从吾乎?”这支义兵来到盐水港南的铁线桥迎敌,沿途庄民义愤填膺,纷纷持械参战。日军攻至盐水港时,林碧玉率领武器落后的义军,与装备新式武器的日军殊死搏斗。林碧玉胸口中弹阵亡,其子一同战死,而勇敢的义兵打死了日军的一名中尉。
10月中旬,日军进至曾文溪,这是台南府城北路的最后一道防线。
曾文溪南岸是一条高丈余的长堤,北岸是沙地,不便步行,沿岸有完备的掩体,可设置炮兵阵地。刘永福决定利用此处地形进行防御,于是任命
徐骧
统领先锋营,前往迎敌。
徐骧是台湾本地人,秀才出身,能文能武,听闻日军侵台,他投笔从戎,号召乡人抗击日寇,每战必身先士卒。为了保卫台湾,徐骧立下誓言:
“愿吾血随吾台俱尽,吾头与吾台俱碎!”
曾文溪一战,中日兵力悬殊,日军炮火猛烈,但黑旗军与义军奋起抗争。徐骧所率的先锋营最为勇猛,与日寇步战,拼杀在前。徐骧头部被炮弹击中,在生命最后一刻仍振臂高呼,直至倒地牺牲。
时人评之曰:
“蓬荜下士,闾阎细民,而能提三尺剑奋袂以兴,弃父母,捐顶踵,以为国家争尺寸之土。若徐骧人者,尤可敬矣!”
▲《点石斋画报》绘制的刘永福台南誓师图。图源:网络
曾文溪之战后,日军海陆并进,三面夹攻,身在台南的刘永福已经面临绝境,他屡次派人向两江、浙闽、两广总督求援,但都石沉大海。台南失守前夕,无计可施的刘永福在英国驻台南领事的帮助下,乘英国商船渡厦门。
离开台湾前,刘永福悲叹:“内地诸公误我,我误台民!”
台湾从此沦陷,历经风霜,直到半个世纪后,抗日战争胜利,宝岛重回华夏。
全文完。感谢阅读,如果喜欢,记得随手
点个推荐
以示鼓励呀~
参考文献:
[清]马建忠:《东行三录》,上海书店,1982
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
顾廷龙、叶亚廉主编:《李鸿章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季平子、齐国华编:《盛宣怀档案资料(第一卷):甲午中日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98
戚其章:《甲午战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杨毅周:《台湾抗日人物传》,华艺出版社,2015
(美)罗威廉:《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中信出版社,2016
- END -
作者丨南朝子云
编辑丨艾公子
艾公子新书
《地理中的中国史》
上市
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今日五折包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