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3日晚,11时31分@新京报我们视频首发黑河一案的视频报道
“汤兰兰案”调查
,三分钟后,@新京报 大号也推送了同样的视频。该视频共11分51秒,图文结合,进一步呈现该案的事实和悬疑部分。截至目前,该视频报道的观看量在千万级以上,还没计入全网数据。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报道进展。在这个节点上,追溯往日调查报道的荣光是没有意义的,不具有可比性。要知道,在2000前后的十年间,是舆论监督最好的光景,党媒和市场化媒体彼此呼应,有过跨越分际的共同体意识。但现在很不一样,“舆论监督”不是普适的。
任何将新京报我们视频的黑河报道,拖进舆论监督的前历史中去比对轻重,既有失公允,又没什么意思。舆论监督作为一个曾经被不同媒体共享的“大屋檐”早已经剥离殆尽。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甄别奉旨监督与公共报道的巨大区别,由此理解我们视频的举动。
我们视频刚刚获得新京报内部新闻奖的新媒体报道奖,它在此时推出黑河一案的报道,不负颁奖词的夸赞,比咀嚼重庆花边的意义强太多。什么是公共利益,什么是媒体的公共性,在同期这两个报道的难度、时宜性、切中时弊要害等方面,差别显著。
我们视频的报道内容,是澎湃之后,以机构媒体的名义所做的对黑河案最充足的报道。对于这个题材,各家收到的料差不多,但南周成稿未能刊出,只发在记者公号上,逾万点击量之后被删除。红星新闻也有成稿,但只发在记者朋友圈,比公号更退后一步。
与澎湃的公开报道相比,我们视频的事实增量更多,涉及到证据的使用与排除问题,第一次公开当事人之间的录音,信息量巨大;我们视频尤其采访到当时的判案法官,做了表态;更采访监仓人员,指出他们证词的薄弱,而这些证词直接决定当年的量刑定罪。
对照南周红星与我们视频报道的文字部分,都无“超纲”表达,展示了报道者巨大的克制心态,但后者的努力十分不易:一是几乎将黑河案所有的重大疑点都触及到了,尽管数量削减,但指向全面;二是在非常不利的舆论情绪下,不媚群众,专注于新闻事实的披露。
我们视频的报道,还需强调的是进展是它的报道形态。就视频对黑河报道来说,我们视频之前,新华报业集团旗下的紫牛新闻也做了视频,但紫牛新闻的视频是手机视频(两端)简单合成,质素业余,立场怯懦,对南京媒体来说难得,但对黑河报道显然不够专业。
从前南都网眼记者@小党的微博看,他钩沉了黑河案喊冤的历史,最早的网上材料可以追溯到2012年,喊冤人集体照赫然在目;2014年,似乎是天涯有过此事较为完整的疑点披露。最近这轮,才算是机构媒体对黑河案的正式报道,尽管诸方面已是沧海桑田。
视频报道对黑河案的突破,除了上述事实部分的列举,吸取了澎湃列举不足招致舆论讨伐的前车之鉴,最值得说道的是它用广播级的影像视频,第一次将方秀玲等人推到了公众面前。影像是有力量的,他们这些被判决和舆论形容为恶魔的人,有了影像呈现。
“冲击力”当然是对影像报道特点的常见概括,但当汤女母亲、大姑、被指控的教师、村干部能在专业级视频中发言时,一方面代表着这些人的声音从长达六年的地下状态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公众可以看到具象的新闻人物,他们的表情、丰富的影像信息等……对沉思黑河案、揣摩真相,也是极大的帮助。
回到舆论来说,我们视频在长达40多小时的立场之战后,输入了短缺的事实,也有助于许多人补充信息量方面的不足,降低那种躁动,也足以抵消营销号带节奏的恶劣作用。一些在江歌案中带节奏的营销号,开始散布“汤女不堪媒体侮辱自杀”等假消息,我们视频报道有助于澄清。
即使在沸腾的舆论反对中,机构媒体仍要在新闻事实上维持供应、在观点上不私不盲,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要应对的太多。在黑河一事上,南方系表现叫人感叹,所以此前有胡扯将南方系弄为澎湃的幕后黑手,真是哭笑不得的历史细节,媒介素养完全是道德问题。
我们视频在南方无力、东方免战的情势下,直道而行,直面黑河案的一揽子疑点,并以专业级影像报道打捞沉默的声音,实现了媒体掘进真相的协同努力,主义也许无用,但专业才是根本。新闻+专业+主义,专业占三分之一,它才是中心与核心。
愿意重申并重复的是,机构媒体集体面对黑河案的难题与谜底,截至目前,都不存在伦理方面的问题,更没有偏离所谓新闻专业主义的航道。为伦理而伦理,为主义而主义,等于为批评而批评,这不是智商问题,真的是道德问题,因为“道德”就是你不得不去做的事情”。
有关指名道姓给予商榷的昨日小文,不同意见甚多。注意到这么个事实,前来挑战的人当中文字功底都很不错,表达顺畅,智商不低,可讲到最后总凝结成一个歪理,我这个批评对象能吸收的不多(也是有),更让我思量媒介素养这个命题。
有勤劳的读者朋友,转来方可成发在朋友圈的回应,围绕的也是媒介素养,看了他微博,反倒很理解可成。不过,面向大众去专门增进他们的媒介素养,在我这,早已是放弃了的东西。不只是"好为人师"是个挑战,还因为,媒介素养不是认知问题,而是行动的问题。
不管人们说什么,不管你喜欢的人说了什么,都不该全部相信,但“不相信”的前提是多方吸纳信息,各种观点的都要看,然后再来成全自己的观点立场。所以,媒介素养不是静态的单方面吸收,肯定也是动起来搜集,长时段看下来,所以它难道是智商问题?
扯远了,就此打住。总的来说,黑河报道在我们视频报道的突破后,事实增量仍需机构媒体继续呈现。要是能圆满解释、处理好这个复杂的案件,不啻是一个带有广泛意义的样本事件。在可以想象的前提下,我们视频并没有给出全部,端赖其他机构媒体接力。
再扯一个闲篇,前天和今天的公号配乐,都是Tori amos 唱的,这位美国女歌手也是性侵案件的受害人。她在21岁时的一次酒吧演出之后,一位歌迷以顺风车为名送他回家,然后在车上拿刀威胁并强暴了她。她趁对方卖毒品时逃走,罪犯本想拉她去朋友那轮奸。
今天文首的《ME AND GUN》,是她在遭性侵后为摆脱精神崩溃所写的歌曲之一。它写于1991年,歌词记录了罪犯强迫她不断唱歌、脱下裤子强暴她的过程。gun实际上指代罪犯所持的“刀”,也隐喻撕裂她身体的阳具。7年之后,Tori才能够直面公众,唱出自身遭遇。
在今年年初谴责高校教师性骚扰的一系列事件中,抗议者从好莱坞不断发酵的性丑闻中引入了“ME TOO”的标签与概念,鼓励更多受害者站出来指认性侵犯,蔚为一时风势。但在黑河一案中,这个概念,如何结合其标签与Tori的遭遇,令中国“METOO”的一些支持者表现失常。
最后,在一个真相经常被淤积掩埋的环境中,反向打开它面临艰苦绝伦的挑战。一个更大的问题在于,这些挑战从情绪饱满的群众那里吸收了越来越强大的能量,很有伤害能力。更可追问的是,真相是不是所有人的必需品?所以,舆论再怎么喧哗,媒体且抱紧事实,好比在风雨中抱紧豉油。
2018.2.4
延伸:以下为新京报我们视频“汤兰兰案”调查的视频地址:
“汤兰兰案”调查
题图当代水墨,作者新浪微博:@秃头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