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的主要变化之一是增强了指导性,“切实加强对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的指导。”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前言》,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年,第
5
页)
正是基于新课标的这种指导性功能,广大一线教师在实施教学时,新课标成了他们必须阅读的纲领性文件和必须遵循的教学指南。《中外历史纲要》在新课标的课程内容结构中属于必修课程,共
24
个专题,“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是普通高中学生发展的共同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年,第
9
页)
,处于基础性的关键地位。下面我就
新课标必修课程内容两处表述的客观真实性与准确性问题
,谈谈个人肤浅的看法。
一、
客观真实性有没有问题
新课标在必修课程“内容要求”的课程目标部分,编写者在介绍马克思主义五大社会形态时写道:“
不是所有民族、国家的历史都完整地经历了这五个阶段,但是这个发展总趋势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的意义。
”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
,第
12
页)
“经历了”这种表述,表示的是已经发生过或已经结束、已经完成的事实或结果;“不是所有”则是一个部分否定表达,部分否定同时也就意味着部分肯定。基于此分析,“
不是所有民族、国家的历史都完整地经历了这五个阶段
”这句话包含以下两层意思:其一,有一些民族、国家的历史没有完整地经历过这五个阶段;其二,有一些民族、国家的历史则完整地经历了这五个阶段。但是,客观的事实是,
到目前为止,从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还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国家的历史完整地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五个阶段。
唯物史观必须尊重历史事实,故建议将上面这段表述改为:“不是所有民族、国家的历史都将(或都会)完整地经历这五个阶段,但是这个发展总趋势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的意义。”
二、
语法准确性有没有问题
在新课标“专题
1.8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编写者这样写道:“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第
14
页)
我们如果把这个表述进行拆分的话,会得到这样一个句子:“
理解中华民国建立对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这样一句话,从语法上、语义上及从历史内容本身来看,都有语句不通之嫌。但是,
2017
版新课标是这么表述的,
2020
年修订版新课标还是这么表述的,一字未改,令人不解。
教科书编者倒似乎是发现了新课标中此句有语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