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LinkedIn
LinkedIn (领英) 创建于 2003 年,致力于向全球职场人士提供沟通平台,协助他们事半功倍,发挥所长。作为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会员人数在世界范围内超过4亿,每个《财富》世界 500 强公司均有高管加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壹心娱乐超多全职岗位等你来投! ·  4 天前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更多全职岗位 · ... ·  5 天前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网易:新媒体社区运营(SLG) ·  4 天前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网易:高级营销策划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LinkedIn

9.1分神剧!她,找到了最好的快感。

LinkedIn  · 公众号  · 求职  · 2020-11-29 11:56

正文

最近, 奈飞网出了一部大火的女主剧——《后翼弃兵》
 
这部片一播出豆瓣评分就是9分多,而且居高不下。
 
影片讲的是孤儿贝丝·哈蒙,因出色的象棋天赋,一路打败其他男性棋手,拿下全国冠军,再到拿下世界冠军的传奇人生。
 
可以说,里面天才女主的设定,让观众为之而爽。
 
但是,剧情远不止打败对手赢得冠军那么简单,
 
暗含的一条线,是关于女主的自我拯救与被拯救历程。
 

本文作者芥末酱,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资深心理咨询师,得到热门专栏《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作者,著有畅销书《为何家会伤人》、《为何爱会伤人》等。




天才与药物上瘾

影片的开头,是一次惨烈的车祸,一辆私家车撞向小型货车。
 
9岁的贝丝·哈蒙,是车祸中的幸存者。
 
她神情呆滞,肢体僵硬地站在一旁,旁边躺着她死去的母亲,也是她唯一的亲人。


于是,她成了孤儿,被送到了一家规则森严的女子孤儿院。
 
在孤儿院里,为了让女孩子们保持安静,工作人员每天都会分给她们两颗药丸。
 
一颗绿色的镇静剂,和一颗红色的维生素


       


孤儿院的同伴乔琳告诉哈蒙,把绿色药丸留到睡前吃,会有“惊喜”。

 

这是因为,镇静类药物有成瘾和致幻的效果。(当然,这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有上瘾症状,后来州政府取消了对小孩发放镇静类药物。)

 

哈蒙也发现了这一点,并很快对药丸上了瘾,驾轻就熟地偷偷储藏绿色药丸。

 
孤儿院的生活单调平常,但一次偶然的机会,哈蒙被老师叫去地下室清理黑板擦。
 
在地下室里,哈蒙遇到了正在下棋的老校工萨贝先生,瞬间就被桌上的象棋吸引。
 
有着数学天赋的她凭借几次远观,就抓住了象棋的规律。
 
这引起了萨贝先生的注意,并答应开始教她下棋。
 
短短的时间,哈蒙棋艺突飞猛进
 
小小年纪的她,学习方式令人吃惊:

白天跟萨贝先生下棋,晚上睡前,她吃下私藏的镇静剂,在脑中通过幻象复盘白天的棋局
 
刚来到孤儿院时,哈蒙脑子里还会闪回母亲寻死时的片段。
 
但现在,在镇静剂与国际象棋的作用下,她感到了久违的静谧——

令人害怕的梦魇不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黑白格子的世界。
 
至此,镇静类药物与国际象棋,和她的人生,就分割不开了。


成瘾与成名的交错人生
 
因为哈蒙出色的天赋,刚学会国际象棋没几天,就赢了老校工。
 
并且她被邀请去高中,与十几个高中学生比赛。


作为一个九岁的小女孩,哈蒙以一敌十几,打败了所有比她高大的对手。
 
这是她第一次体验到赢的快感


但是,这整个过程,她都需要依赖镇定剂支撑自己。
 
年仅9岁,哈蒙的药物成瘾就有多严重了呢?
 
没得吃时,她就去偷。
 
在一次集体观影过程中,哈蒙独自离开,撬开了药房的门,将药物大把大把地往自己嘴里塞,像着了魔一样

当大家从影院出来时,看到抱着一桶绿色胶囊的哈蒙,眼神呆滞,嘴里喊出一句“妈妈”,倒在地上。
 
作为惩罚,哈蒙不再被允许下棋,也禁止接触绿色胶囊。
 
直到15岁那年,哈蒙被领养后,她才在养母的家中再次与绿色胶囊相遇,于是她偷偷藏了半瓶。
 
被领养之后,哈蒙有机会继续参加象棋比赛,并且一路轻轻松松杀到州际决赛。
 
然而决赛中场,她精神不振,毫无思路,她慌张地冲到洗手间想办法让自己清醒,并吃下了从养母那里偷来的镇定药物。
 
与运动员的兴奋剂类似,绿色药丸就是哈蒙的“兴奋剂”,吃下后有脑力加成的作用。
 
这时,她的思路打开了。
 
她望向天花板,脑海里闪现出接下来可以走的步法。


回到比赛现场,哈蒙扭转局势,反败为胜,赢得了州冠军。
 
至此,哈蒙一战成名。
 
为了赢得更多奖金,她开始参加更多的锦标赛,且鲜有败绩。
 
各类杂志报纸不断夸她是神童,知名记者上门给她做专访。
 
哈蒙的女性朋友,都对她表示羡慕——
 
羡慕她拥有极高的天赋,拥有年少成名的资本


       

但另一方面,似乎她的人生,除了象棋什么也没有。
       



什么都没有,意味着什么?
 
她没有重要的「社会支持」:
 
哈蒙一直经历着「被抛弃」的剧本——母亲开车自杀,甚至想要带着她离开;

养父抛弃了她与养母;养母也因病猝死……
 
尽管这些大人有着自己的痛苦与遭遇,但这对哈蒙来说,是一次一次地被抛弃,除了象棋与药物,她不懂依恋,也没有稳定的依恋对象
 
她没有没有对未来的想象:
 
她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对于未来,她实际上充满不安
 
成年的哈蒙,成名但也成瘾,在遇到挫折后,变得失控——她切断与外界的联系,独自在家抽烟、酗酒,浑浑噩噩
 
影片没有任何渲染哈蒙的迷茫与痛苦,而恰恰是这种平静,折射出哈蒙内心最真实的隔离和屏蔽。
 
观众无法感知,因为,她也无法感知。
       

影片中失控的女性角色
 
在痛苦时,每个人都是脆弱的。
 
我们会用刺激感官的方式,来回避痛苦
 
有人用的是烟、有人靠的是性,有的人靠喝酒,有的人靠网络……
 
依赖某种物品给予感官上的刺激,来缓解心理上的痛苦,这往往也是人们成瘾的原因。
 
但随着刺激阈值的升高,这种方式往往会造成恶性循环。 
 
哈蒙的两位母亲,就经历着这样的循环。
 
哈蒙的养母,不是一个快乐的女性
 
她失去了孩子,丈夫对她毫不关心,她也无处倾诉
 
酒精、电视机、钢琴,都成了她排遣痛苦的方式之一
 
而领养哈蒙,不过是丈夫离开家庭的计谋之一——
 
有了孩子作寄托,妻子就不会纠缠他了。
 
在领养了哈蒙之后,丈夫很快消失不见,到另一个地方另组家庭。
 
丈夫不再回家以后,她更是酒杯不离手
           

直到突发肝病,猝死在床上。
 
酒精给了她暂时的庇护,但也足以毁了她。
 
哈蒙的生母,也是一个无力应对生活的人
 
她原本是个数学家,家境优渥。
 
但因为遇到错的人,过上了流浪的生活。
 
同样地,自毁也成了她排解痛苦的方式。
 
自毁的尽头就是自杀。
 
最终,在走投无路时,她带着哈蒙撞车自杀
            

片中还有未出现的人物,18世纪的棋手墨菲。
 
墨菲的步法和布局,与哈蒙极其相似。
 
他可以在通宵狂欢之后,第二天仍然精神亢奋,精力十足
 
他可以为了赢,毫无顾忌地牺牲兵力强劲的棋子
 
但后来他得了妄想症,疯疯癫癫,客死街头。
    

                

这预示着贝丝·哈蒙如果不改变,最终也会是悲剧收场。
 

被拯救与自我拯救

提起天才,人们常说,天才和疯子,只有一线之隔;
 
也常常会说,天才是孤独的。
 
俗话说,不疯魔不成活,诚然,需要对赢有极端的偏执,需要精神上的高度刺激
 
而处于高处的孤独,也让他们很少关注身边的人情冷暖
 
哈蒙如此、墨菲也是如此。
 
但幸运的是,哈蒙在20岁这年,迎来她人生的转折点——
 
乔琳来了。
 
乔琳,是她在孤儿院时最亲密的伙伴,两人共同生活了6年,建立了不可代替的熟悉与信任。
 
可以说,是她的到来,把哈蒙从失控的边缘拉回了现实
             

乔林带来了另一个重要人物的消息:哈蒙的象棋启蒙老师萨贝先生,去世了。
 
两人相约一起去参加校工萨贝先生的葬礼。
 
起初哈蒙只是感到不好受;
 
直到哈蒙来到在他们曾经一起下棋的地方,发现萨贝先生收集了许多关于她的剪报;

在中间还钉着一张她儿时与他的合照,她才感受到萨贝先生长久以来的关心
 
拿着这张合照,哈蒙在乔琳面前放声大哭。
     

       

对哈蒙保持关心的,不止萨贝先生一位。
 
乔琳虽然六年没有和哈蒙联系,但是她会省下零花钱,用来购买有哈蒙封面的杂志。
 
甚至,在见面后,哈蒙不够钱支付莫斯科比赛的巨额路费,乔琳也愿意把自己的学费借给她。
 
并对哈蒙说:
 
“你不还,我也觉得值得,这是家人会做的事。”
     

          

                

哈蒙是幸运的,她被太多人支持着
 
教会她下棋的萨贝先生;包容她偷东西的便利店老板;在比赛失利和养母去世时及时到来陪伴的对手(后来成为朋友);

把她当成家人对待的乔琳;多年前的爱慕对象记者汤姆斯;

独自在苏联对阵最强象棋团时,众多好友远程给她当后援团,不眠不休地为她出谋划策。
……

这些人是哈蒙在"自救"与"自毁"之间,那股救命般的力量。
 
过去,哈蒙的支持来源于药物、酒、赢得象棋的快感;
 
而现在,她得到了更扎实的情感、社会支持。
 
要戒断某种“瘾”或者说精神上的依赖品,靠的不一定是意志力,而是身边人的支持。
 
 感受到支持,这是她改变的第一步。
 
之前的她,对朋友说自己还没到吸毒的程度,但指不定哪天就吸上了。
 
她的理智告诉她,自己要戒酒戒药瘾,把家里收拾好,但撑不到第三天,她又开始喝得大醉。
 
但感受到支持的力量后,她开始能够在比赛前戒酒,保持平和的心态。
 
 有自救意识,是她改变的第二步。
 
在在第三次与世界冠军博戈夫对弈前,她仍然认为要靠镇定剂才能赢。
     

          

                

但在最关键的对弈前夜,她还是扔掉了赖以生存的镇定药丸。
 
在做这个动作前,她想到的是母亲的自杀。
 
母亲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也放弃了年仅9岁的她。
 
但她不能自我放弃。
 
把药物扔掉,意味着她想切断药物对她精神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想切断这种悲剧的轮回。
           

法国作家加缪认为,精神上的供给支撑不了生活,是人类自杀的原因之一。
 
可见,只有单一的精神支柱是危险的。
 
因为这意味着你接受不到外界的支持,也不愿再向外界救助。
 
在我看来,哈蒙的高光时刻,并不是她赢了世界冠军,而是她不再依靠药物。
           
 
爽剧,也藏着朴实的人生逻辑

一部爽剧,一个天才的成功之路,可以带给普通人什么启示呢?
 
她的阴影面,或许是普通人的常态:失控、回避、孤独……
 
但她所得到的的支持,也是我们能在困境时为自己去争取的。
 
首先,在困境中,要去求助,或去接受外界帮助 
 
我们每个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必然需要借助外界的力量。
 
这些力量包括亲人、好友、社会组织、专业人士。
 
在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不要一味觉得只能靠自己,可以试试放下面子,或者放下一些心理障碍,向更有力量或者跟专业的人求助。
 
积极求助,会让你在绝望时,找到出路。
 
其次,行动,不断地行动 
 
无论你想改变的决心有多么强大,都要先付诸行动,
 
哪怕会反复,哪怕难以坚持。
     

                  

虽然哈蒙在扔了药后立刻想买回来,但她确实付诸行动   并且体验到行动带来的正反馈。
 
这就是一个好的开始。
 
最后,从自己的世界里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一种偏执的想法是:“只有做到怎样,人生才会好”。
 
而另一个思路是:”除了这个,还有哪些选择?“
 
这是你也会发现,很多不起眼的事物,都有它们独特的魅力。
 
就像哈蒙,之前的她,即使到景点游玩也无心欣赏,忍不住酗酒。
 
但在感受到支持后,她可以自在地走在异国街头,欣赏风景。
 
此时的她,不再是一个天才棋手,而是一个能享受生活的普通人
 
写在最后
 
剧中对于最后一幕的处理,是我最喜欢的。
 
哈蒙曾经在比赛时,问过一个跟她一样的天才选手:
 
“成为世界冠军,那之后呢?”
 
这个问题,也是她对自己的发问。
 
在影片的最后,哈蒙用行动给出了答案。
 
当时正值美苏冷战时期,哈蒙是第一个在苏方擅长的国际象棋领域里夺走冠军的美国选手。
 
她成了全美国的宠儿、新晋的偶像
 
同时,也有许多政治团体,希望借助她的影响力向公众发声。
 
当国务院职员和她商量下一步的行动时,她径直走下车,来到路边,跟一群热爱象棋的老人下棋。
            

和老人下棋的这个结尾,与禅宗里的从“看山是山”到“看山还是山”有异曲同工之妙——

只保留对象棋的热爱,不被盛名裹挟,也不愿为谁代言
 
此时的哈蒙,不再通过象棋逃避什么,只是单纯享受下棋的乐趣,无关政治立场,无关性别年龄,也无关胜负




时光飞逝,眼看着00后也开始走上了“打工人”之路。 作为“职场小白”的90后和00后不仅为公司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也刷新了职场前辈们的职场价值观。 


领英发现,今天的“职场小白”,显然不是轻易为他人的价值观影响而被动作出选择的人。他们对自己的偏爱往往有更清晰的认识,这也让他们在消费、求职、人际关系等方面做出了不同选择。

 

快来告诉我们你的想法,喊出你的心声!


扫描下方二维码,完成问卷后,还有机会抽取红包哦!





本文作者芥末酱,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资深心理咨询师,得到热门专栏《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作者,著有畅销书《为何家会伤人》、《为何爱会伤人》等。
本文为LinkedIn经授权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LinkedIn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文章所包含的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LinkedIn进行删除,并就版权问题联系相关内容来源。LinkedIn欢迎各类广告品牌合作,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获取更多信息。
©2020 领英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