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青年电影手册关注!
编者按:把影评人当作敌对势力,真是匪夷所思。中国电影不反省为何烂片如潮,还迁怒于豆瓣有水军打低分。引起一片哗然!
令人惊讶的是,豆瓣挨批之后《铁道飞虎》、《摆渡人》、《长城》三部影片的豆瓣评分不升反降。
豆瓣挨批之前,《铁》的最高分曾达5.8,《摆》的最高分曾达4.4,《长》的最高分曾达5,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现在他们的得分更难看了。豆友干得漂亮!
评论个电影,招谁惹谁了?
文 王玉年
《中国电影报》发表了一篇文章:《豆瓣电影评分,面临信用危机》
事情的由头是这样的:今年圣诞节的几部电影都被打了低分,《中国电影报》的文章质疑豆瓣评分有问题,容易受到水军干扰。
其实每次到了热门档期,豆瓣评分的公正性都会遭到挑战。柚子君也经历过自家电影在豆瓣上遭遇差评的情况,对于片方的愤怒,也算是感同身受。
首先豆瓣评分到底算不算客观,可能只有豆瓣的人知道。以前豆瓣的创始人阿北写过文章,豆瓣的做法是取平均分,然后剔除掉所有疑似有不正常打分情况的账号。在不断的摸索中,豆瓣在不断完善算法。
这种评分方式比起IMDB来,可能在透明度上的确不够,IMDB的页面有非常详尽的关于电影评分的说明。特别是对于IMDB Top 250的打分,有着明确的门槛限制,这就造就了IMDB在影迷心目中的权威地位。
weighted rating (WR) = (v ÷ (v+m)) × R + (m ÷ (v+m)) × C
Where:
R = average for the movie (mean) = (Rating)
v = number of votes for the movie = (votes)
m = minimum votes required to be listed in the Top 250
C = the mean vote across the whole report
随着互联网售票平台和媒体的发展,观众和片方信息不对等的情况越来越少,电影的口碑对于电影长线收入票房的影响越来越大。自家电影被打了低分,影响票房,面子上也不好看。
其实电影票房和打分关系也不是完全正比的关系,毕竟电影是个复杂的商品,同时兼具艺术属性,而且不同的人,面对一部电影,打分也不会相同。这是互联网带来的变化,对于电影的理解,不再限于权威给出的影评结论,沉默的大多数观众,也可以选择发声表达态度。
豆瓣评分可以被质疑,但是像《中国电影报》这样,没有采访调查,只凭借某影评人的分析,就盲目抛出豆瓣评分被操纵的结论,从新闻严谨性的角度,站不住脚。
随后《中国电影报》又提到了猫眼的专业评分,认为这69位专业人士不能够代表真正的“专业”。因为对有的电影评分和人民群众相差太远。
其实这个问题也是老生常谈,美国的电影评分网站烂番茄也有专业媒体评分和用户观众评分,两者欣赏角度不同,观影趣味不同,观影经验不同。打分不一样当然是正常现象,随便举个例子,正在北美热映的《刺客信条》影评人好评度19%,观众好评度66%,《太空旅客》影评人32%,影评人69%。
还有metacritic,纯粹是媒体角度,打分也高低不同。我觉得这都是正常现象,没必要大惊小怪,咋咋呼呼只能说明您没吃过见过。
至于给一部电影1分,那也在正常不过,有的电影我连1分都不想给。罗杰·伊伯特曾经评价文森特·加洛的《棕兔》还不如自己做检查的结肠好看,这是他个人的态度,别人没理由干涉。
中国的媒体生态和美国不一样,因此影评人也更自由,一些年轻的影评人凭借自己的努力,突破了权威的垄断,获得了观众的信任,这是好事儿。
不能你们说谁是权威影评人,谁就是吧。写出来的东西没人看,怪不得别人。
《中国电影报》质疑这些影评人能够代表谁,这个问题太可笑了。影评人代表的是自己的品牌,是自己的声誉,自己的态度。如果影评人透支了自己的信誉和专业度,那么用不着你们口诛笔伐,他们自己就呆不下去了。
我觉得影评人只需要为自己的读者负责就可以,如果读者不喜欢,影评人自然没有生存空间。我对于真诚面对自己态度的影评人,都报有敬意。
这么简单的道理,难道还用反复说吗?
最后《中国电影报》还说,批评应该是基于事实,不是占队,摆事实讲道理,是电影批评起码的起点。
这句话没错,但是你们之前混乱的逻辑,实在让我无法相信最后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电影人需要做的,就是拍好电影,让不喜欢你的人闭嘴。比如《爱乐之城》,影评人和观众的好评度都超过了90%。我们需要这样的电影。
近 期 热 点
电影史上伟大的1994年
华语电影111岁55位华人导演
2016年哪些中国电影伤害了你
戛纳70周年请用笔见证影史传奇
它的投资是《长城》的万分之一
王家卫成功将自己摆渡成郭敬明
王家卫️宁肯千夫所指也保卫张嘉佳
欢迎光临
《青年电影手册》的微店
长按下方二维码进入微店
点击阅读原文也可进入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