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桥下有人
明人不装暗逼,这个公号是我送给全体人类的礼物,致力于让人间多一些不只是看上去有趣的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桥下有人

这颗佛头,九十年代就值一个亿,放到今天呢?

桥下有人  · 公众号  ·  · 2021-12-06 22:1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我去看了《古董局中局》,一句话: 既能看热闹,又能学门道。


热闹人人都爱看,我最受用的,是里边的门道。《古董局中局》完全就是视频版「古董行百科全书」。


故事发生在九十年代。九十年代是我最喜欢的时代,当时的人和整体的社会风貌,都特别有江湖气。《古董局中局》把这种很难描述的江湖气氛围,拍出来了。


雷佳音演的许愿登场那场戏,就很江湖气。古董市场同时出现两个一模一样的金印,一真一假,谁也说不清,许愿挺身上台,说他可辨真伪,随即使出一手悬丝诊脉,隔空断金。



断金结束,许愿直接上知识点:汉代铸印用的是灌铸法,这种工艺在造型复杂时,很容易混入空气,产生气泡,造成空心。所以真品上沉下轻,容易翻覆,假的是实心,不偏不倚,稳稳当当。


电影里,几乎每个门道,都会扎扎实实给你讲清楚。


这场戏,局中有局,骗外有骗,你以为局已经完了,其实真正的局才刚刚开始。电影用手起刀落的一场戏展示出了古董行的水到底有多深。


电影里除了有古董的深,还有古董的真。


以前很多涉及古董的电影,大部分用的都是仿品,但这次导演郭子健想用真的。电影里所有道具,能用真的,都想办法用到了真的。电影里的道具,比演员贵。最贵的一件,价值过千万。


全片一共动用了30余件真古董,年代最久远的一件源自西汉。实在用不了的,剧组也下辛苦找高手按真品进行了高度复原。片方请了古玩界大拿翟建民担任顾问,确保内容的真实与严谨。


许愿和药不然鉴宝对决那场戏,就用了很多真东西。伴随着真东西,还来了很多专家,拍的时候古董不拿出来,演员先走戏,空走,无道具。等走得差不多了,真家伙才上了。



雷佳音说他每次都想问一句这多少钱,掂量一下自己要是不小心给摔了,能不能赔得起。演戏过程中,雷佳音还跟着文物专家在现场学了很多鉴定古董的手法和知识。


鉴宝就像攻城。攻城的人,拼命寻找破绽,守城的人,拼命掩盖破绽。攻防双方斗智斗勇,都需要有超凡的定力和眼力。



原著小说作者马伯庸看完电影里鉴宝戏也被震到,特意发了微博:「几次鉴宝的特效演绎,很是惊艳,我没想到还能有这么写意的表现手法,那是属于电影特有的优势。」


电影里道具用的最豪横的一场戏,就是「馗市捡漏」。光这一场戏,就动用了上万件道具,其中还有几十件由专人运过来的真古董。


「馗市」其实本身就是个大局,它是个古董集散地,里边的东西有真有假,为了给那些羊牯(外行)下套,古董贩子会找人当托,有人演鉴定家、有人演竞争对手,一帮人,一起做局演死你。



这场戏里就有个局,是许愿给沈爷做的。许愿和付贵捡漏时用的是古董行里最惯常使的一招,声东击西。


就是我想买一个东西,不明说,我假装买别的,最后要成交时,再随口提一句我真正想买的东西,一顿狂贬,要求卖家顺手送了。买古董,不能一上来就盯死,那样对方就会抬价。



九十年代有个玩古董的大佬,去一个胡同老哥家「掏老宅子」,他本来是去奔一把乾隆时期的红木文椅,但进了屋,发现角落里居然放着一个明代影子木小柜子。


大佬瞬间爽快,同意按老哥的要价来,但有个小要求,得再搭他一样东西,让他落个心理平衡。然后他假装在屋里寻摸,最后随手一指那个小柜子,「就这破玩意吧,看着挺结实的,我搬回去放拖鞋」。


大佬用的招,和许愿如出一辙。


其实,许愿和药不然在馗市疯狂捡漏这种情况在九十年代是真有可能发生的,那会儿市场还没掏空,包括潘家园也还是有漏可捡,不像现在已经成了手工艺品超市。理论上,只有你财力和眼力都够,你就能横扫九十年代古董市场。


当然,就算你财眼双全,也还是有可能打眼买到假东西。片中的老朝奉就是专门做假古董生意的,还有表现炸裂的,造假龙头郑国渠。



郑国渠掌控着郑家村一村之力,这些人沾亲带故,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文化和体系,极其团结,一起经营着一条造假生产线,专做假古董。


电影里花大笔墨详解了各种造假手法,无愧「古董行百科全书」之名。许愿和药不然对决鉴宝的最后一战,许愿力摔佛头,一摔辨真伪,还当场科普了「茅拓法」这种作假手法:


这是一种极其少见的佛头造假手法。有一种石料叫茅石,特别适合复刻佛头并且做旧,能把纹路都模仿得惟妙惟肖,极难分辨。唯一的破绽在于石质。砂岩佛头,摔在地上,是四分五裂,而用茅拓法雕成的赝品,摔到地上会碎成几十块边缘呈钝角的碎片。


那场戏拍的华彩横溢,飞火流星,每个人都被迅速灌了一堂鉴宝课。我们知道了「皇家书院作画,绢布经线为双、纬线为单。而民间作画为单丝」,我们还知道了「瓷器底款,光绪是单山,乾隆是双山」。


一堂课下来,从头舒服到脚,老说知识就是力量,但总是空说无力,这场戏的力量感可以带来这个感知。


古董行里,假的做到极致,就成了真。


1995年,故宫和国博的专家先后逛潘家园,发现市场上冒出几个陶俑,经过专家和机器数番鉴定后,确定是北魏文物,赶紧打报告,批钱买下。故宫批了10万,国博直接拨款80万。


又过了几个月,专家们集体炸懵,潘家园又出现北魏陶俑了,几乎每摊儿都有,和他们重金买下的一模一样。专家直接报警,怀疑这是某个大墓被盗了。警方很快发现了一个叫高水旺的人,经过调查,水落石出,高水旺没盗墓,这些骗过专家的陶俑,都是他做的,就是手艺高。现在,高水旺已经被评为了非遗传承人。


郑国渠手艺应该也不低,他很得意自己的「作品」,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朝着越来越真的方向走着。


郑国渠的角色狠,演郑国渠的演员阿如那也够狠,马伯庸评价他是恶气悚然,「不是那种雕琢的高逼格邪,而是浑然天成的恶」,天生一张犯罪脸,见者后背发凉。



电影里有一场阿如那主导的戏,连在场演员都吓到了。就是那场杀猪宴,阿如那面目凶残,一刀一刀,利刃解猪,底下坐着的雷佳音、李现众人脊背窜风。


那场戏是紧上加紧,既凶险,又惊险,因为不能错,剧组只准备了一头烤乳猪,没有回头刀。一刀下错,就得再杀一头,再烤一次。阿如那出色地拿下了猪,拿下了那场硬茬戏。

这个人物造得好,演得也好,尤其是乱敌来袭,阿如那第一反应,扬头那一嗓子:「护我奶。」这个人物一下就升顶了,他的恶,我全原谅了。



剧情逐渐上头,同时电影「百科全书」属性也在走向高潮。


许和平给儿子许愿留了一句话:「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这话出自《三十六计·瞒天过海》,歌词大意是:「秘密往往潜藏在公开的事物中,并非存在于公开暴露的事物之外。」


自己解谜很难熬,但看人解谜很解压。许愿一路解谜,电影也开启了典故盛宴。我好这口,就地起飞。



全片的谜中核心是佛头。


佛头源自武周。当年武则天修明堂,建成后,命首任男宠薛怀义用异邦美玉雕佛身大像。后薛怀义失宠,心生妒恨,趁酒意纵火烧天堂,火势牵连明堂,二堂皆毁。薛怀义乱中带走玉佛头。


明堂复原图


电影里还提到了济公的原型宝志和尚,他是解佛头之谜最关键的线索。


《景德传灯录》和《敦煌文书》里都聊过宝志和尚的事:南北朝时期著名画家张僧繇接梁武帝之命,给当时的高僧宝志和尚画像。宝志和尚不配合,张僧繇怒出恶语。宝志和尚遂用手撕开自己的脸皮,露出观音相。


这就是电影里说的「法相在皮相之内,真身在假身之中」。


宝志禅师像。日本京都西往寺藏,现寄存于京都国立博物馆


按电影里的行情,这颗明堂佛头在九十年代就值一个亿,放到今天,已然无价。不说真的,光是片中的道具佛头,估计大部分人也还是得往后撤撤。电影里的佛头用了手工雕刻和3D打印技术相结合的方式,精工细作耗时七个月才弄出来。


我很爱看电影里的这些典故和门道,也很喜欢片中营造出的九十年代氛围。


导演描述过他要的感觉:「上世纪九十年代常会见到有人抽烟,如果天气冷的时候,窗户还不经常打开通风,烟雾全都闷在屋里,当阳光照射进来的时候,那个画面非常有质感。」


这个感觉很准,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冬天我奶奶家的平房,还有那二十个人同时抽烟的小镇录像厅。


拍火车站那场戏时,为了复原九十年代的感觉,剧组找遍了全国的火车站。最终在铁岭市调兵山找到了一个非常有年代感的站,然后又花很长时间对场景进行了调整。



上了火车,氛围更浓了。那是上个世纪的古早春运,人挤人,恨不得骑头上,绿皮火车每节车厢都是十八般武艺众生相,很像那本摄影集《火车上的中国人》。


在还原年代感方面,剧组耗时耗力制景做道具,全片38个场景,设计图纸超过3000张。不算古董,一共用了20000件年代道具。


扑面而来的年代质感下,享受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古董故事,恰如其分。热闹之中藏着门道,门道讲得分外热闹。


天冷了,需要来这么一部爽透的片儿,过瘾驱寒。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