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艺圈中,张晓龙是为数不多自带儒雅气质的男演员。
在张晓龙看来,读书习惯比读书本身重要。“哪怕读《故事会》都行,只要你有这个习惯,习惯没有了你想拾回来很难很难。”
文/宋爽
张晓龙说,影响自己最大的人是琼瑶。“我知道男人看琼瑶很奇怪。”说完,这个清瘦高挑的东北汉子趴在桌子上笑了起来。如今看来,琼瑶的书的确给他带来了诸多影响,他看上去热情洋溢,但同时又呈现出男性身上少有的沉静温和。
“我从中学开始读琼瑶,她让我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我记得特别清楚,书里把奔驰叫平治,有钱人都开平治跑车。”
琼瑶几乎全面塑造了他的爱情观。“直到现在,我都喜欢那种完美的感情,琼瑶把爱情理想化、纯粹化,我觉得这就应该是爱情的样子。所以只要我谈恋爱,就一定会全情投入,从来没有哪段感情留有遗憾,后来回过头再看那些经历,仍然觉得很幸福,很感动。”
这几年,他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荐前媒体人蔡崇达的《皮囊》,张晓龙不止一次地感慨对方是“文曲星下凡”,自己无论如何也没有这般文采。但除了才华之外,这本书最让他感同身受的还是人生经历的相似度,他说自己在飞机上读的时候都忍不住哭得稀里哗啦。
《皮囊》收录了14篇作品,口碑甚佳,被称为“当下写作中的一个惊喜”。
“他(蔡崇达)出生在东南小镇,我生在东北农村,虽然一南一北,但我们的家境相似,我的妈妈和他妈妈一样倔强,一样支撑着整个家庭。”
张晓龙的母亲在2015年去世,一提起母亲,他就会忍不住眼眶发红,悲痛不已。他说:“儿子和母亲的感情,那是任何事情都没法与之相比的。”
从某种角度而言,《皮囊》这本书之所以对他意义重大,或许是因为他能从里面找到母亲的影子,并在每次看书的时候怀念她。
在扮演了《甄嬛传》中医术高明、忠心耿耿的温太医之后,张晓龙火了。他一边忙着拍戏,一边还要担任诸如《琅琊榜》《如懿传》等古装剧的礼仪指导,而这背后,需要做很多功课。
张晓龙饰演的温太医是个大暖男,一度受到许多女性观众青睐。
他会大量研习中国历代风俗史、服饰发展史,他需要弄清楚什么朝代的人穿什么衣服,戴什么饰品,有什么礼仪,吃穿用度都有哪些讲究,这些都需要他提出合适的建议。当然,这些讯息过于庞杂,他也经常要请教专家。
在给《如懿传》做礼仪指导时,剧组问他紫禁城里有没有梅花,他不敢轻易给出答案,便找专家请教。专家的答案是不能百分之百证明有。张晓龙的态度是,必须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如果做不到,那这个道具就不能用。
“我们在戏里很常见的那些匾额,应该是满文、汉文结合还是全汉文或全满文,这种细节的东西最可怕,一不小心就穿越了。比如皇帝还没出生的时候,属于他那个时期的匾额已经挂了上去,这就闹笑话了。”
《如懿传》,是吃瓜群众们期待的又一宫廷大戏。
在张晓龙看来,读书习惯比读书本身重要。“哪怕读《故事会》都行,只要你有这个习惯,习惯没有了你想拾回来很难很难。”
现在资讯繁杂,能获取知识的渠道过多,导致很多人对书的兴趣逐日下降。“以前我们没有娱乐生活,闲来无事只能看书。现在渠道太多了。我每天早上会听听罗胖怎么解读一本书。很多人说一定要读纸质书,电子书都不好,更别说听书了。可是我觉得这个事情,历朝历代都在变,有用竹简的时候,有用布帛的时候,我认为渠道不重要,文字本身才重要。”
尽管如此,在张晓龙看来,电子书确实缺乏纸质书自带的仪式感。“在床上躺着读书一定不如在书房坐着读书,在书房读书一定不如去图书馆读书。在自己家充满阳光的书房中,点上一支香,沏一壶清茶,找一把舒服的椅子,一页一页地翻动那些充满墨香的纸张,这会带来强烈的幸福感。纸质书显然不是最便利的,但它有自己的质感和气质。如果什么事情都用便捷来衡量,就没滋味了。”
除了演员,张晓龙也是一名礼仪指导。
张晓龙经常把仪式感挂在嘴边,看得出他对这件事情极为重视。他不在意别人说他矫情,反倒觉得生活就得多点矫情,这才有意思。
“你不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单薄了吗?人人都喊着自己有多无聊,干什么都没劲。的确是这样,现在过年没意思,过节没意思,之所以什么都没意思,就是因为所有的仪式都弄丢了。我们大刀阔斧地选择了最便利的方式生活,结果却什么都失去了。这和读书一个道理。”
但张晓龙也有不太浪漫主义的一面,他说自己是“种过地的农民”,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人。如果去孤岛求生,他会带三本关于求生的书。在他看来,现实不是贬义词,他从小镇出来,“要先衣食无忧,才能安居乐业”。“我要是当老板,一定会看经济类、管理类的书;而我要是去求生,就首先要保证活着。”
张晓龙的推荐书单
1《皮囊》(蔡崇达)
2《活着》(余华)
3《平凡的世界》(路遥)
4《目送》(龙应台)
5《文化苦旅》(余秋雨)
6《围城》(钱锺书)
7《俗世奇人》(冯骥才)
8《中国古代服饰史》(周锡保)
9《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沈从文)
10《中国古代礼仪文明》(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