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在明明徳,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而我的大学,好像和这些都没什么关系。虽然我不是大奸大恶之徒,不过关于修习德行都是随着自己出生的家庭和一路走来经历的事情自然养成的,并没有认真去关注或者研习德行大家如何为人处世。弃旧图新,更是脑中不曾有过的念头。如果说有从旧到新的变化,那也只是谋生能力的精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而已。至于到达完善,就更是可望不可及了,什么才是完善?
我的大学时光,基本上花在了这里。有二分之一的时间,在完成学校布置的专业课程的学习还有参加各类可以帮助获得研究生保送资格的竞赛活动。有四分之一的时间花在刷各种无脑电视剧和K歌等各类娱乐项目上。剩下的四分之一在发呆、焦虑还有迷茫上。
活了三十年,对这个世界的了解,仅限于对中国经济领域运行方式某个亚型的了解,以及对人性的一些肤浅认识。三十而立。立在哪里?世界都没有观过,我都不敢说自己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世界观。大学,那个精力充沛,没有任何生活压力,本来应该张开双臂拥抱世界的年纪,被我用来了磨刀和发呆。
而现在,我看着自己还在经历宝贵大学阶段的堂表兄弟们,和当年自己一样,在磨刀的路上冲锋陷阵。当他们的父母看到孩子们磨刀磨得不够锋利时,来找我求教,怎么能提高分数,我却始终张不开嘴去表达自己非主流的建议。因为,那条路走的人多,安全。当自己还没有走过小路的时候,实在不敢鼓动着亲人去厮杀。这种被代际传承的真相,让我哭笑不得。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去做什么?“ 人生的使命”,啥时候来砸我的脑袋。
过去的时间早已经过去了,面对未来才是眼下需要考虑的事情。不思考清楚,拔腿跑了再说的这种状态在人年轻的时候,并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因为,年轻人总是会对未来有莫名其妙的乐观精神的。因为他们拥有时间,继而潜在可能拥有世界,所以心中充满希望。也不用去管这种希望是否有现实的土壤。
而,随着年纪增大心中就越来越容易频繁的出现负面情绪,出现焦虑与不满。认真凝视它们,我觉得焦虑和不满主要来源于不清楚方向到底在哪里,也就谈不上满足了。我们都无法站在上帝的视角,去给自己安排圆满的一生。那么,是不是从心出发,从内在求,也许反而能得到答案?
我曾经按照俗世的标准给自己设定一个有一个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完成他们,再然后就开始担忧迎面走来的更高的目标自己迈不上去。可其实一路走来,让我最难忘的体验,反而是把目标放下之后,认真去体会的那些时光。比如做数学的错题时,我真的没去想下一次会考多少分,比如攻克那个十年不和我们交易的客户时,如果天天想着最后能不能成交,可能我早就崩溃了。
那么,我可不可以不要再向上走了。如果心中还有想去看看的世界,就去看看呢?如果不去看,可能结果就只会是再过上一些年,我在反省“我想知道以后的日子应该怎么过”时,再多几年让自己遗憾的时光。
写到这里,我意识到自己还是有渴望和好奇的。只是它们被不确定的未来压抑着。如果强迫自己继续往前走,那个未来也不见得就是被确定的“好的未来”。不如放自己一马。去找找其他维度的能让自己产生沉浸感体验的活动,并且尊重内心的满足感,试着强化它,看看时间会反馈给自己什么。老乔搞苹果以前,花时间学习的艺术字体,最开始他自己也没想到会那样用吧。
所以,松绑。给自己松绑。
马斯洛说,人的五重需要,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尊重和自我实现先暂时这样。下一节,梳理一下这些年自己的归属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