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探讨了现代社会中家长对孩子的身高焦虑现象,通过对多位家长和医生的采访,介绍了孩子身高发育的差异性、如何科学监测孩子的生长情况,以及家长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身高问题。文章指出,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生长速度而非单一的身高数据,不必过分焦虑,但也应该及时就医诊断治疗。
不同地区的孩子的身高标准存在差异,如同上海的孩子生长发育水平相对较高。孩子的身高发育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遗传、营养、生活方式等。
家长可以定期为孩子测量身高,了解孩子的生长速度。除了关注孩子的身高数据,还应该注意孩子的生长曲线、生长速度、骨龄等因素。
家长应该理性对待孩子的身高问题,不要过分焦虑。如果出现问题,应该及时就医诊断治疗。改变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可以影响孩子的身高发育。
身高焦虑反映了社会隐性竞争的新维度,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不是过分关注身高。
“追高”是个不设上限的竞赛。孩子小小的身躯里,装满国人对身高的执念与未来的不确定感。
文
|
Elise
编辑
|
腾宇
来源|
新周刊(ID:new-weekly)
“又是去社区医院体检,被医生警告的一天。”
石晓君在朋友圈写下了这句话,配图是一张身高体重标准表。她的孩子身高一直位于同龄人水平的倒数10%,这让她每次带孩子做体检时都很焦虑。
第二天一早,石晓君就带孩子去上海儿童医院:“都说男孩长得晚,但还是再确认一下,我才放心。”
和石晓君一样,不少父母都在孩子发育期反复问自己:我家孩子,够高吗?
据2020年柳叶刀杂志的一项研究,过去 30 多年中国人的身高增长明显,并且中国青少年身高的增长在世界范围内较为突出。在这一背景下,孩子发育速度不如预期,又一心“追高”的家长们容易陷入焦虑。
上海的家长真不容易,
石晓君说,孩子的身高体重其实达到了全国标准,但对比“上海表”,就都不达标了:“孩子现在5岁,身高才110厘米。我身高162厘米,他爸爸是183厘米的大高个,但我们娃每次都只能刚过及格线。全国标准是111.3厘米,上海的标准都快114厘米了。”
石晓君说的“上海表”,指的是上海一份于2015年单独制定的《上海地区0-6岁儿童体格发育参考值》,表里指标明显超过“全国表”的平均标准,同时比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数据高出一截。
2023年,我国最新版儿童生长标准开始实施,旨在为全国儿童的生长发育提供科学的参考指标。儿童在各个年龄段的身高体重标准,在国家最新的《7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中均有列明,且标注了不同身高在标准中的位置。
据2005年制定的《全国0-18岁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百分位数值表》,15岁男孩的身高中位数在169.8厘米,女孩为159.8厘米。百分位在P3—P50就说明孩子身高处于中下水平。很多家长看到孩子低于P50(50%)就会着急,但其实P3可以视为孩子身高的“及格线”,身高只要是P3—P97之间且生长速度正常,就不必过于担心。
2023年,我国卫健委最新发布了一份儿童身高体重标准表。(图/卫健委)
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沈洋观察到,家长之间经常会互相比较孩子的身高、体重。沈洋和先生最初不热衷于参与这类话题的讨论。
沈洋说:“医生每次都要量身高,量完后他会拿‘上海表’作为参照,告诉家长孩子现在的身高体重处于什么水平,以及平时的注意事项。每次听医生说孩子属于落后的那一批,都会让我焦虑。”
成为母亲之前,沈洋从未听过“上海表”的存在,后来她才发现,上海表的标准比世界卫生组织的还要高出一截。她主动给自己和孩子“减负”,只参考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只要生长曲线在原来的区间内保持平稳,就不用担心。”
这种平稳的心态,在孩子两岁半时被打破了。当时,沈洋的孩子的生长速度缓慢到偏离了曲线,并持续走低。医生根据上海表给出了P3—P10的结论,这意味着孩子的身高在上海的同性同龄人中处于倒数3%,而这个身高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是排在倒数15%。
孩子三岁半时,沈洋带他去某三甲医院看专家号。专家说,孩子的骨龄超前了,这让沈洋更加焦虑,她又找了朋友介绍的儿科医生进行咨询,医生说孩子骨龄正常,不需要医疗干预,她才稍稍平缓了心情。
虽然医生表示不必采用医疗手段干预孩子身高,但是沈洋的丈夫依然非常在意,会研究各种方法,比如给孩子制定饮食方案,让孩子每天吃鳕鱼之类的。
如今沈洋的孩子长高了一些,从以前的倒数10%“进步”到倒数于25%的水平。沈洋把这段经历写进了她的新书《新生育时代》:“我和丈夫惊叹于为什么上海婴幼儿的生长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要高那么多,堪比上海孩子的PISA能力测试在全世界的排名。上海的家长真不容易,焦虑的来源太多了。”
儿科医生最怕的事,
每年暑假,上海市儿童医院内分泌代谢科的门诊都会变得异常拥挤。这里满是从全国各地带着孩子来看身高发育问题的家长。
诊室内,副主任医师王斐正在接诊一位带9岁儿子来看身高问题的家长。据家长说,孩子目前身高在班级里排名倒数,换牙速度也偏快。王斐先是询问孩子每年的身高涨幅是否大于5厘米,又给孩子测了骨龄,结果一切正常。
王斐给家长解释,虽然孩子在班级身高偏矮,但在全国身高标准里仍处于正常的P50水平,且生长速度、骨龄都正常,只要注意多运动、早睡眠,定期检测生长速度即可,别太担心。家长听后如释重负。
像这样因为家长焦虑而带孩子看医生的个案,实在太多了。王斐说,有时她在门诊劝家长别焦虑身高比分析病情耗时还长。许多家长要求预测孩子成年后的身高,甚至一进来就要给孩子打生长激素。一些广告利用家长这种心理趁虚而入,打着“科普”“促生长”的幌子散布虚假信息,引导消费。
在王斐看来,种种社会因素导致身高焦虑越来越普遍。每次面对要求预测孩子身高的家长,她都会先解释一遍:身高仅仅是根据孩子当时测出的骨龄结果进行预测,并不能准确预测未来。具体的身高要结合个体的生长速度、营养状况,青春期还要结合性发育情况综合判别,还有潜在病因等问题。骨龄预测只是判断的一个维度。
对于上海表与全国表的差异性,王斐说,不同地域的身高标准不同,不同国家身高曲线表也不相同,像欧美和亚洲就差异巨大。我们国家地域辽阔,不同省份地区的平均身高肯定存在差异。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上海7岁以下孩子的身高体现出一定的增长趋势。以4岁的女孩为例,全国表的身高中位值是103.1厘米,2023年卫健委最新发布的《7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身高中位值为103.7厘米,而2015年上海的身高中位值为106cm,上海儿童生长发育趋势确实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王斐建议,家长在关注孩子的身高体重时,除了参照当地的标准也要参考全国标准,并且结合孩子的自身生长曲线、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孩子的生长发育是一个需要长时间动态评估的过程,不必因为一时的、单一的数据自乱阵脚。
《全国0-18岁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百分位数值表(男/女)》,2005年版。(图/首都儿科研究所生长发育研究室)
身高焦虑背后,
感到焦虑的家长,严格关注孩子的生长发育,从睡眠、喂养习惯到测骨龄、抽血和测激素,对孩子的身高给予了过分关注。
近年来,市场上生长激素类产品花样繁多,相关产品的价格也不断水涨船高。一位没有透露姓名的家长说,她下决心给发育不理想的孩子打生长激素,一个月的治疗费是4500元,医生说得连续打一到两年。花费近2万元之后,孩子一年内长高了10厘米,但打针后孩子频繁生病,经常感冒发烧,找不到明确病因,直到停止注射后身体才逐渐恢复正常。但这位家长也很难确定,这是否与打生长激素有直接的关系。
(图/
Pexels)
王斐建议,家长应该科学监测孩子的生长发育,不要滥用偏方、激进治疗,不应该给孩子造成过多的精神压力。家长可以至少每 3 个月给孩子定点、定时量一次身高,了解孩子的生长速度,通过监测生长速率,判断影响生长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