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江来来
全文共 1993 字,阅读需要 4 分钟
—— BEGIN ——
3-5 年的产品应该都听过一万小时定律,毕竟《异类》这本书几乎上了所有产品经理必读书籍的推荐目录。
一万小时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定律。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
:
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
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
3-5 年的产品正走在成为专家的路上,但我们真的够格被定义为专家吗?百度百科对专家的解释为:
指在学术、技艺等方面有专门技能或专业知识全面的人;特别精通某一学科或某项技艺的有较高造诣的专业人士。
那么产品该具备怎样的工作能力才能被称为学术、技艺等方面有专门技能或专业知识全面的人呢? 熟练掌握原型工具?熟知产品生产流程?
我想真正 3-5 年的产品对原型工具例如 Axure、墨刀等等亦或是产品流程图、思维导图都是手到擒来,产品生产流程从需求获取 -> 需求筛选 -> 需求转化 -> 原型设计 -> 需求评审 -> 需求开发跟踪 -> 功能测试 -> 功能上线 -> 用户反馈也都是了如指掌。
如果再把这个专家的定义说大点,可能还能从产品定位到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都给你说上一说,更上一层可能还会说:我还懂运营呢!用户运营、活动运营、内容运营我都知道一点。
嗯,这样说的话,好像3-5年的产品经理真的就快够到或已经是专家型产品了!
不,我们还远远不是专家
不,我们还远远不是专家,在产品界大牛产品导师俞军的眼中,产品经理可分A、B、C三类。
C类就是不合格的。
这类人群往往逻辑或者性格上存在比较大的缺陷,其实不适合从事这份职业,而且如果你仔细观察,行业里很多产品经理就属于C类的。
B类属于基本的逻辑能力合格,但洞察力较低的。
他可以通过3、4年时间的锻炼成为一个熟练的执行者,但这一类只适合做执行者、这类往往创造突破能力不强,在产品经理里面也是占了一大半的。
A类就是具备洞察力,能推动一个产品突破的。
这个人群是这个行业最需要的人群,而且往往跟天赋有很大的关系。
俞军说,按他的观察对行业中的产品经理做分类,A类也就10%到20%,B类的话差不多一半吧,另外有3成其实是不太适合当产品经理的。
俞军认为一个产品经理可以通过 3-4 年时间成为一个熟练的执行者,我比较认同俞军老师的说法, 3-5 年的产品已经摸清了做一个产品所需要执行的套路,甚至对套路已经烂熟于心。
但我之所以觉得 3-5 年的产品还不能被定义为专家,是因为觉得专家不该被滥用,不应该被简单的工作时间累积起来的执行经验所定义。
那么,3-5年的产品还差什么
在俞军老师的分类中,A类被定义为:具备洞察力,能推动一个产品进行突破。
俞军老师说这跟天赋有关,我不会去聊天赋,因为大多数产品在从业3-5年后都不会去承认自己没天赋而转行吧?
我想聊的是: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成为专家型产品。
如果还不具备,那么
我们该何如去培养洞察力?
百度百科中对洞察力的定义为:洞察力(insight)是指深入事物或问题的能力,从字面上看来洞察是指对于山洞的观察,山洞除了洞口的地方可以被阳光照射外,其他地方越深入就越是黑暗;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都可以有观察能力了。
洞察力是人们对个人认知、情感、行为的动机与相互关系的透彻分析。
我对洞察力的理解就是:
对一个行业有所深入
!
产品也分类型:社交、电商、 020、金融、教育、直播、工具等等 …众多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特有的特性需要产品人员去理解。
有人会说我:
我相信我自己,我见识面广,我不会去选择特定类型,所有类型我都能做。
但如果是这样,你就真很难对一个行业真正的有所深入,也就无从谈起你会具备什么洞察力。
洞察力的培养一定是一项细致而漫长的工作,它需要你对一个行业的了解有足够的深入,它需要你有所专注。
如果还不具备,如何去学会推动一个产品进行突破呢?
突破的解释为:
打开缺口突破一点。
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发展从iPhone 4 算起已经 7 年了,李彦宏早在 16 年就已经直呼移动互联网已是过去式。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剧烈迭代让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很焦虑,焦虑能不能活到明天,这个焦虑连马云都不能幸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