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国际防控形势严峻。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不仅给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也给各行各业的员工们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冲击。
疫情影响下,企业HR除了要做好各项复工防疫事宜,还要时刻关注人才队伍情况,及时为业务补充人才资源。此时,如何做好人才质量的把关显得尤为重要。
为更好地帮助企业做好疫情特殊时期的人才管理工作,我们对疫情期间的职场群体心理健康数据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企业的外部筛选和内部支持工作提供更多应对思路。
此次疫情对于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有多大程度的影响?
针对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北森有一款专门的测量工具:北森心理风险因素评估测验。
主要考察容易导致企业员工在工作中出现偏差的心境和人格方面的风险因素,包含抑郁、焦虑、反传统、标新立异、敏感多疑、过度情绪化、过度自信、过度表现、苛刻强迫和孤僻冷漠10个测量指标,帮助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发现心理风险较高的应聘者,防患于未然,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目前,该测验已在各个行业的人才管理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检出率(即高和较高心理风险人员比例)是常用的判断心理风险程度的参考指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职场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根据北森历年大数据显示,招聘场景下群体心理风险的检出率在5%-8%左右。
回溯疫情的发展进程,引起人们对此次疫情重视的关键时间节点在1月20日。因此,我们以1月20日为界限,将其后的群体测评结果与过去两年(2018-2019年)的群体状况进行对比,来看疫情公众感知前后心理风险指标数据的变化。
注:疫情期间数据时间范围为2020.1.20-2020.3.17;数据量为40w+,覆盖地产、金融、制造、零售、物流等十几个大行业。
整体及部分行业心理风险检出率状况
01
职场群体整体心理状况有一定波动,但变化不明显
相比过去两年,各行业整体检出比例有一定波动,但变化不明显,上升比例不到0.2%。
表明大众的心理状况相对稳定,没有因疫情而出现过大的心理起伏。
在这场防疫阻击战中,可以明显感觉到,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被各地政府、医疗健康机构、企业等提上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首先,在此次疫情中,心理援助以更轻、更快的方式走近了大众,
如全国各地陆续上线的应对疫情心理援助服务,相继问世的各专业机构编写的抗疫心理援助手册,以及借助各种公共平台开展的各类心理健康公益讲座、直播等。通过多样的渠道和方式,疫情心理防护知识得以更好地普及。
其次,更多的公众愿意尝试寻求心理援助,以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学习掌握一些心理防护知识和技巧并进行自我调适。
此外,很多企业在企业责任方面表现得很有担当。在北森服务的众多客户中,有相当比例的企业都能及时制定应急方案,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为员工提供人性化的支持和帮助。
可见,便捷及时的外部社会支持,公众对心理援助日益开放的态度,以及企业的积极行动,有效地缓和了人们心理上的波动,帮助大家构筑了心理健康防线。
02
特定行业的从业者需要多加关注
北森大数据显示,服务业和生产/加工/制造行业的检出率较过去两年都有所升高,前者上升比例超过2%,后者上升比例接近1%。
这表明这两类行业受疫情冲击较大,人员心理状况有相对较大的起伏,需要加以关注。
疫情之下,因服务业具有人群聚集性的特点,与防疫措施之间冲突最大,因此服务业的经济和就业遭受重创。尤其是原本需求旺盛的餐饮、文旅、酒店、娱乐等生活服务行业,因需求骤减可能面临较大资金和成本压力。
而在生产/加工/制造行业,其产品牵涉上下游众多行业,严格的疫情防控隔离措施极大影响了人员的流动与活动,使得生产因原材料供应、劳动力不足、物流受阻等受到了非常直接的冲击。
对于受到直接冲击较大的行业,短期的经营压力和长期的未知,会让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有更深的顾虑和担忧。
因此,在疫情特殊时期,这类行业的企业需要在努力渡过难关、改善经营状况的同时,对员工传达更多的人性化关怀,化解员工的顾虑,激励员工一起共克时艰。
北森大数据显示,在北森心理风险因素评估测验测量的10个心理风险指标中,
焦虑、抑郁、苛刻强迫三个指标出现高风险的人员比例在不少企业里有明显上升(即>2%)。
一般而言,任何一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都会造成公众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
此次疫情爆发时,不少人会因为病毒在传播性和致死性上的未知而感到恐慌,随之而来的常见行为有:
-
-
-
时刻不停地刷手机查询信息、一天到晚不停地洗手、消毒,依然感觉到处是病菌(苛刻强迫)
因此,企业在进行外部招聘或者内部员工心理疏导和支持时,可对焦虑、抑郁等方面多加关注。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应激会有一个过程。随着国内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人们的生活回到正轨,其影响也将随之逐步降低。
面对疫情下人员可能出现的心理风险,企业如何科学应对?
在当下这个特殊时期,外部环境和隔离经历等较易引起情绪问题和行为偏差,从而影响心理风险的检出情况,导致企业在进行人员甄选和评估决策时存在一定困难。
为了帮助企业把控用人风险,减少决策上的误差,北森基于过往的客户应用实践和疫情下员工心理防护的需要,为企业提供以下几点参考建议:
►
候选人数量充足,可根据企业原标准进行快速筛选
在过往的企业应用实践中,一般会将心理风险评估前置,放在考试、面试等环节之前。在企业候选人数量充足的情况下,一般建议谨慎录用整体风险等级为高或较高者。
►
候选人数量紧缺,可结合岗位性质、面试题本等多维度综合考察
当企业面临候选人相对紧缺的情况时,建议结合岗位性质进行评估,考虑岗位人员的稀缺性、候选人其他能力表现等,或配合面试题本针对相关维度进行澄清、印证。
►
无复杂面试流程,可通过员工自我心理调适措施进行双重把控
部分企业在招聘一线岗位人员时(如生产线操作类岗位),没有复杂的多轮把控环节和招聘流程。在疫情特殊时期,企业可能会担心一线工人在情绪高压和疫情环境的叠加影响下,更容易产生不良的应激反应。此时可在快速达成岗位人才补充之后,及时给予员工心理调适资源或辅导。
如很多北森服务的生产、物业等企业,近期同步开通了“北森疫情期间员工自我心理调适方案”(包含心理健康自评报告+心理调适小讲堂),帮助新员工进行入职后的心理预防,通过了解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学习专业的心理知识和调节方法来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2. 企业如何更好地展现企业责任,为内部员工提供支持?
面对疫情下内部员工可能出现的心理波动,企业需要以员工关怀为出发点,继续保持积极关注和信息公开,同时提供一些心理评估和疏导的工具、手册、讲座等,帮助员工消除不必要的顾虑,安心恢复生产。
一家位于武汉周边的企业,目前还未全面复工。虽然企业内部员工及其亲友基本没有确诊的病例,但身处重疫区,大家还是受到了一定的心理冲击。
为了帮助员工了解自身心理状况、做好自我心理调适,企业HR以员工福利的方式,面向全员发送了心理测评,并提供一套自我学习的心理疏导课程,员工自愿参与,同时开放给员工亲属。
此次心理测评和疏导,有效地缓解了内部员工的恐慌情绪,稳定了士气,更提升了企业形象。
目前,国内疫情趋向稳定,各地已逐步复产复工,员工也陆续返回到工作岗位。企业除了继续做好物理防疫工作,还需加强员工心理健康的管理。在正确认识疫情影响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为员工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也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王一牛 & 罗跃嘉. (200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心境障碍的特点与应对. 心理科学进展, 11(4),387-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