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局之变、事实之辨、观点之辩。
剧情草蛇灰线,七日说不尽;厘清思维脉络,看下一个七日。
七日·凤凰军评周播版,凤凰军事每周一出品。
朝鲜发射的“北极星—2”导弹
七日|从半岛到南海,认知图景差异塑造的冲突
上周(2月19日-25日)以来,中国周边几大热点地区不甘寂寞,纷纷要“搞事情”。据中国媒体报道,朝鲜官方通讯社朝中社的官网23日以《卑鄙的做法,低级的算法》为题发表署名评论,不点名地批评了中国。朝鲜官媒虽然过去也曾不点名批评过中国,但这一次的用词却“空前激烈”。
中国媒体认为,中国履行安理会涉朝决议,“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而朝鲜对此“似乎做了过度的解读”。半岛的格局,本身就是冷战的历史遗留问题。如果我们坚持革命式的史观,必然可以论证出同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北方政权的正义性;而在涉及现实利益的国际政治理论下,其拥核的企图和野心,显而易见的成为了中国安全利益的挑战者。两个角色在朝鲜身上的难以统一,体现出认知图景上的差异。
如果我们站在北方的角度看,从北京决定与首尔建立关系的那一刻起,中朝间的嫌隙就已经不可避免了。平壤从来没有原谅这种“背叛”,一次次核爆与试射的挑衅,都是为了让自己摆脱六方会谈,获得与美国一对一直接对话的机会。
有媒体分析称,朝鲜不可能放任中朝关系破裂。理由是朝鲜不可能投靠美韩——因为“要融入美韩的体系,意味着朝鲜必须开放,这将带来平壤的政治风险……美韩更可能选择趁机颠覆朝鲜政权。”对此,要警惕的是,未来的格局存在复刻冷战的可能。一旦朝鲜人真的获得机会,尼克松访华之后的美苏中三国博弈的一幕,未必不会在东北亚重演(虽然是缩小版)。既然中国曾经在这样的关系中得益,朝鲜同样会有自己的考量。
前AIT处长杨苏棣
将目光从朝鲜半岛投向南方,“美国在台协会”台北办事处前处长、美国人杨苏棣此前的一番“无心之言”,在上周引起轩然大波。他声称该“协会”的新址今年落成启用后,美国将派陆战队驻守负责安全维护,这“是对台湾朋友表达承诺”。而作为回报,其会址用地由台湾租借给美国,租期99年。
在与台湾关系上,也体现出某种认知图景差异。美国认为,中美关系的基础除了三个联合公报,还有《与台湾关系法》(TRA)和“六项保证”。1979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后,美国出台了《与台湾关系法》,以国内法的形式写进了美国对台湾的安全承诺。“美国在台协会”这个“民间组织”也正是在这份法律下诞生的。而在2016年,共和党甚至将此“六项保证”写入党纲。
对此,中方显然可以将其解读为“双轨政策”:美国既要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又不完全放弃对中国的遏制、及维护自己的在台利益。但实际上,这是美国人承袭自大不列颠,一以贯之的手段。“金门危机”前,不允许蒋政府期待美协防金门的幻想;事后,不允许大陆抱有美放弃金门的指望,二者中的操作空间增加了美国的威信,让东亚局势中的美国态度更有威慑力。
而同样的情形,未来很可能在出现在中日钓鱼岛争端浮出水面之时。
美国海军卡尔·文森号已经穿越菲律宾海,抵达南海海域。
与上述半岛、台湾问题上的间接接触不同,南海是目前中美之间唯一可能,甚至正在发生正面军事摩擦、冲突的地方,也是认知图景差异最大之所在。集中表现为中方强调的岛礁主权与美国坚持推行的“航行自由”间的矛盾。
上周,美国航母先是在菲律宾演练对华新战术,进而开进南海巡航,接着美海军两大舰队罕见的同时表决心;中方则以军演回应,一时剑拔弩张。
按照美国的认知:美国以威尔逊主义的理想,构建了二战之后的国际安全框架。孤悬各国之上的霸权(hegemony,西方语境下中性词)的存在,诞生了使世界更加安全的“美利坚治世”(Pax Americana)。在此秩序之下,美国用强大的军力为世界和平买单。盟友不需要以武力换取自身安全和世界贸易市场的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