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读书报》征订正在进行,恭请读者朋友到当地邮局订阅。
邮发代号1-201
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北京图书订货会,又迎来了出版界新书井喷的一个时段。
中华读书报先期获取了各家出版社的新书信息,从中遴选了60种图书推荐给大家,今天先介绍其中30
种。
《中西文化关系通史》(全2册),张国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10月第一版,168.00元
本书清晰界定了不同时期“西”的意涵,并依据各个时期中西关系的特征将自先秦至1800年前后数千年的中西文化关系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上卷主要讲述从远古时代到郑和下西洋这一时期(1500年以前),下卷则是大航海以后即晚明和盛清时期(1500—1800)。作者张国刚教授努力从物质、精神、制度、行为等多个层面展示中国与西方文化关系的复杂历史过程,揭示不同文明之间的接触与碰撞、理解与误读的文化意蕴与“规律”,完整地呈现出中西方文化交往和对话的历史轨迹和丰富面向。
《动力与秩序:
中国哲学的现代追寻与转向(1895—1995)》,高瑞泉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11月第一版,78.00元
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19世纪晚期,中国文化精神发生了历史性转变,表现出对社会发展“动力”的强烈追求,至20世纪末则转向对“秩序的重建”的关切,并探问“新轴心时代”的前景。围绕社会哲学的双重焦点,中国现代三大哲学派别分别从客体、主体和主客体交互作用出发提出其社会动力学;又分别以平等、自由和历史连续性为基点,各自提出其社会秩序原理,并为其理想做出哲学辩护。基于宏阔的历史背景,本书围绕“动力与秩序”的哲学论辩作深度分析,提供了理解20世纪中国哲学史的新视角和新方式。
《论家:
个体与亲亲》,孙向晨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11月第一版,78.00元
本书以“双重本体”立意,在“西学”与“中学”双重视野下,重新审视“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家”在现代西方伦理中曾一度失落,从霍布斯到康德,现代个体的价值无疑取代了家庭的独到地位,但“家”的理念仍不时出现。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由“生生”而“亲亲”,由“孝”而“仁”,再到“家国天下”,这绝不是简单地建构一种伦理规范,“家”更具有一种本体论的地位。本书重新反思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显要的“家”问题。
《来自异国的圣人:
孔子在早期美国》,张涛著,商务印书馆2019年11月第一版,75.00元
本书梳理了孔子步入美国的初始途径,对孔子在美传播的主要推动者群体进行了分析,详细勾画了早期美国所理解的孔子及其思想,阐释了美国人对于孔子憎爱杂陈的态度以及对孔子影响下的传统中国的认识。本书使用的英文文献有860种之多,这其中既有欧美各界人士写作并在早期美国流传的涉及孔子的介绍性材料,也有大量纸媒材料甚至连今天美国人都很少有人知道的当时的一些地方小报和以手稿信件为代表的未曾公开发表的文献,将这么多年代久远的文字材料用于研究孔子在早期美国的影响,在国内外学术界尚属首次。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校订本)》,梁启超著,俞国林校订,中华书局2020年1月第一版,68.00元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原是梁启超1923年夏至1924年春夏间,在南开大学、清华学校讲授“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课程之讲义。本次整理以最为通行的1936年中华书局《饮冰室合集》本为底本,以《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稿本、清华学校讲义本、《史地学报》刊载本、《东方杂志》刊载本等为通校本,以《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概略》稿本、南开大学暑期讲义本、辅仁大学铅排本等为参校本,举凡脱、讹、衍、倒者一千数百处,一一校订,使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之文本更为完善。
《陈寅恪家族史料整理研究》(全二册),刘经富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10月第一版,598.00元
本书以史料、史料分析为总体框架,主要内容分为前言、文献正文、笺注,并按文献资料的性质分为上下编。上编以义宁陈氏宗谱文献为主;下编以义宁陈氏祠志、分家文书、契据、科举教育资料为主。上下册折算共计近百万字篇幅(内附八百多张图片)。内容丰富而有序,是作者积二十余年搜集到的关于陈寅恪家族稀见史料的整理汇编,对陈寅恪家史家世文献资料整理具有总结意义。
《今尘集——秦汉时代的简牍、画像与文化流播》,邢义田著,中西书局2019年11月第一版,180.00元
全书分三部分依次考察秦汉时期的文化流播、简牍释读、简牍画像的文献互证。其中,在文化流播方面,作者考察的对象既有平民也有吏员,考察的内容既有书写能力的分析,也有书写内容的解析。在简牍释读方面,既有针对某一组出土文献的纵向的深入研究,也有从秦至晋的长时段历史时期下的横向比较分析。作者在第三部分中着力于简牍画像的释读,通过和文献资料的互证,对史学研究尚存的一些难释之处作出了独到解读。
《中国文学中的孤独感》,[日]斯波六郎著,刘幸、李曌宇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11月第一版,59.00元
本书为日本汉学泰斗斯波六郎的代表作,选取“孤独感”这一关键词,遵循时代顺序,对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进行细密的解说。尤为重要的是,斯波六郎通过细腻的文本解读,以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对不同作家风格殊异的“孤独感”进行了对比,并且阐发了中国文学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变的过程。
《申不害:
公元前四世纪中国的政治哲学家》,[美]顾立雅著,马腾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12月第一版,68.00元
本书乃顾立雅研究申子二十年的经典之作,始于《申子》文本辑佚、校勘、训诂及英译,后又辨正阐发其义理。作者强调,申不害所主刑名,乃名号职责与职务行为参验之义,首创富有组织政治学意味的思想。本书认为申子之道既与道家旨趣有殊,亦不重赏刑之法而非商韩式法家。非惟细绎与周秦之治、诸子之学的关联,本书还深察申子对后世帝王名臣的影响,并对其所范导的中国官僚系统评价甚高:这种非道德而务于政治术的哲学,终究对中华帝制政府意义深远,于世界政治文明亦可谓先识之明。
《马上治天下:
鳌拜辅政时期的满人政治(1661-1669)》,[美] 安熙龙著,陈晨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1月第一版,69.00元
本书是海内外清史学界迄今唯一一部全面研究鳌拜辅政时期的专著。作者围绕鳌拜辅政时期的制度、政策及政治人物,探讨了满洲精英群体在首崇满洲、调适满汉过程中的选择与困境。传统观念往往将鳌拜辅政时期视作一段失败的复旧尝试,却忽视了其在清初政治演变中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本书认为,四辅臣在官僚体制、地方治理策略以及军事等方面,均试图建立以满人为主体的新政治秩序,并纠正顺治朝后期明显的汉化倾向,其部分遗产亦为康熙帝所继承。
《被统治的艺术:
中华帝国晚期的日常政治》,[加]宋怡明著,[新加坡]钟逸明译,中国华侨出版社2019年12月第一版,78.00元
本书以明代沿海卫所为背景,剖析明朝世袭军户制度下军户家庭与官府的互动,着重描述和总结了承担兵役义务的军户如何趋利避害,制订出种种策略以优化自身处境。他们既未公然蔑视权威,亦非俯首帖耳,而是在反抗与服从的“中间地带”运作,以期将需要付出的代价降到最低,同时使利益最大化。本书的一大特色在于,运用了大量家谱、地方志、口述史等民间资料,讲述了许多发生在军户生活中的有趣故事。真实而鲜活的案例,辅以严谨、细致的考辨,构成了这本讲述百姓自身历史的社会史著作。
《克尔凯郭尔传》,[丹麦]尤金姆·加尔夫著,周一云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年12月第一版,168.00元
存在主义的先驱、卡夫卡的精神之父克尔凯郭尔的重要传记,尤金姆·加尔夫用充满活力的小说笔法将传主的生平、创作、思想和情感天衣无缝地糅合在一起,在所有已经付诸笔墨的关于这位高深莫测的丹麦哲人的作品中,这部传记是全面而通透的克尔凯郭尔生平描述。这部书于2000年在丹麦一问世就被称为重要的文化事件,获得众多好评。
《从南极到北极:
斯文•赫定带你发现地球》,[瑞典]斯文•赫定著,王瑞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1月第一版,68.00元
斯文•赫定结合自身多年探险经历与历史上其他著名探险家的事迹,描绘了一幅人类如何勇敢挑战自然、探索未知区域的画卷。在书中,读者可以看到斯文•赫定从欧洲一路往东,横跨亚洲大陆到达中国、日本,穿越沙漠,翻越高原,登上冰山之巅,九死一生的丰富经历,还可以看到对他产生影响和激励的先行者哥伦布、利文斯通、斯坦利、富兰克林、沙克尔顿等人在全球各地的精彩故事。
《巴比伦:
美索不达米亚和文明的诞生》,[英]保罗·克里瓦切克著,陈沅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1月第一版,69.00元
古巴比伦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本书将文明发源的故事如天方夜谭一般讲述出来。它和教科书上的刻板陈述形成鲜明对比,令人吃惊,又合情合理。保罗·克里瓦切克的《巴比伦》探索的不只是文明的最初形态,更是社会进步的规律和人类发展的模式。这本书曾获《泰晤士报》《时代周刊》等著名媒体的优秀图书奖项。
《中世纪的女巫》,[法]儒勒·米什莱著,欧阳瑾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9年10月第一版,58.00元
《中世纪的女巫》一书是“法国史学之父”、19世纪历史学家米什莱的作品,米什莱在创作《法国史》时,发现了“巫术的相关文献”,他认为女巫并不是单一个体,而是一群受到迫害的女性。在纷繁复杂的史料中,米什莱梳理出“女巫”这一社会角色的发展历程以及其消亡,并以中世纪的“女巫审判”案例为基础,详细介绍了中世纪女性所遭遇的迫害。
《自然的大都市——芝加哥与大西部》,[美]威廉·克罗农著,黄焰结、程香、王家银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20年1月第一版,128.00元
本书的亮点之一是将城市与乡村的故事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叙述,这正是以往专注于城市或农村研究者最易忽略的,也是研究城市与乡村发展原本应有的主线。本书是19世纪的芝加哥与大西部的环境史、关系史、商业史,作者研究了1848-1893年间芝加哥与整个西部地区之间的关系,并追溯了城市市场同供给城市市场的自然系统之间的通道,系统地记录了历史的变化。
《交往在云端:
数字时代的人际关系》,[美]南希•K.拜厄姆著,董晨宇、唐悦哲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1月第一版,65.00元
互联网和移动电话颠覆了我们对于自身和人际关系的许多传统认知。本书为数字媒体在人际关系中扮演的角色提供了批判性的思考框架。作者将学术研究和生活实例相结合,回答了类似下面这样的问题:在线上建立的关系可靠吗?数字媒体会破坏我们的其他关系吗?本书强调,只有理解了数字媒体的特质,以及发展、使用它们的社会语境与人际情景,这些问题才能得到解答。
《回应:
关于“一带一路”的十种声音》,王义桅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20年1月第一版,58.00元
面对“一带一路”倡议,由于不了解或者误解,国际和国内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本书及时地、有针对性地、系统地回应了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质疑之声,厘清各种似是而非的言论及有意无意的误解,从而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中国观、世界观、时代观,更好地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造就中国人:
阅读与国民教育》,朱永新著,海天出版社2019年11月第一版,68.00元
朱永新先生站在教育改革家立场,直面全民阅读现实问题,提出“阅读三问”:阅读为什么很重要?中国人应该读什么?今天我们应该怎么读书?该书认为,作为文化素养形成的路径,阅读是拥有核心知识的关键所在;共同的阅读不仅提高国人的文化素养,同时缩小了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书中还给出了面向幼儿、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教师、父母、公务员、企业家等不同阅读群体的九个书目。
《变量:
推演中国经济基本盘》,何帆著,中信出版集团2020年1月第一版,69.00元
在过去的一年中,经济学家何帆和他的团队奔赴30多个城市,采访了200多位各行业的人,把发生在中国当下的真实故事写进本书——南墙效应、代际革命、苟且红利、互信网、混搭时代。基本盘是那些哪怕失去了也还能再拥有的东西,我们将看到,教育领域出现了更多的“微创新”,适应中国市场的企业将收获巨大的“苟且红利”,站在代沟另一边的年青一代带来小趋势的突变,中国的技术创新正从四面八方集结……看到基本盘,看到那些失去之后还能拥有的东西,这是你作出重大选择的关口。
《中国优势:
抓住全球创新生态新机遇》,王煜全著,中信出版集团2020年1月第一版, 59.00元
王煜全是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得到”App课程“前哨”,他以20年实战、每年5亿元科技投资经验,洞察全球科技创新前沿与发展轨迹,剖析我国科技产业升级之路。不同于其他关于创新的书籍仅聚焦于创新企业,该书从全球化和历史维度来揭示创新的规律,对堪比“工业革命”的“科技创新革命”做出全面解析。在科技强国的今天,这是一部比较冷静地谈中国创新的书。
《我的投资生涯:
一位日本投资人的自白》,[日]村上世彰著,宋刚、韩涛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 年1月第一版60.00元
作者是日本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也是一个时代的见证者。村上心中始终有着强化“股东权益”、完善“公司治理”的信念。他渴望以搅局者的身份改变日本僵化的资本市场体制。他在官僚财阀利益盘根错节的日本资本市场无异于向风车宣战的堂吉诃德。虽然村上的几大投资战争深深震撼了日本企业界,但最终村上基金以失败告终,日本的资本市场体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即便如此,村上发动的股权市场战争依然在泡沫经济横行的平成时代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偏执乐观:
诺基亚转型的创业式领导力》,[芬]李思拓、[美]凯瑟琳•弗雷德曼著,高大众、汪宏强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年11月第一版,99.00元
诺基亚曾引领和统治手机行业,在iPhone和Android突然出现后,诺基亚被推下悬崖。短短四年间损失超过90%市值的这家著名企业,收入呈自由落体状,裁员成为普遍现象。专家曾预测,诺基亚破产只是时间问题。但令人震惊的事情发生了,在极短的时间里,诺基亚反弹了。本书让人们得以一窥诺基亚的凤凰涅槃,描绘了2012-2016年诺基亚企业价值增长了20倍以上。策划和领导诺基亚东山再起的人正是本书作者、诺基亚董事会主席李思拓。
《货币贵族Ⅱ:
漫话中国贵金属纪念币》,张向军著,中国金融出版社2019年11月第一版,86.00元
本书从“开山时代”的筚路蓝缕到“制典时代”的踌躇满志,从“应考时代”的有勇知方到“庶民时代”的从容,对中国贵金属纪念币四个鲜明时代进行了“画像”。从早期的外销体制和创汇初衷,到国内市场的崛起和市场主体的丰富;从发行的规范化,选题的系列化,设计的民族化,再到规格的标准化,生产的现代化,经营的市场化,以及伴随而来的审美风尚的变化,整个行业的嬗变折射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变迁。
《钱从哪里来:
中国家庭的财富方案》,香帅著,中信出版集团2020年1月第一版,59.00元
本书从宏观、行业、城市、资产四大角度,按照“人生钱”和“钱生钱”的逻辑,回答了做什么职业,入什么行业,在哪里赚钱,以及投什么,什么时候投等具象问题,所有问题都是读者关切的个人财富问题。基于数据、案例和田野调研中发现的结论和现象,从“关己”的角度来诠释2020年中国的财富格局。真正从普通百姓的视角,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回答关于个体家庭财富增长的基本问题。
《餐桌植物简史:
蔬果、谷物和香料的栽培与演变》,[英]约翰·沃伦著,陈莹婷译,商务印书馆2019年11月第一版,50.00元
为什么我们把小麦、大米、土豆作为主食?为什么我们要栽培含有剧毒氰化物的木薯?为什么我们常吃的坚果是杏仁而不是橡子?回答上述问题,都要从这些栽培植物的起源说起。本书梳理了人类驯化和栽培各种作物的历史,带我们探究人类餐桌植物的清单是这一些而不是那一些的深层原因。
《食之养:
果蔬的博物学》,[美]乔•罗宾逊著,王晨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11月第一版,88.00元
野生物种经历了怎样的驯化才生成为现代果蔬,在驯化过程中又丢失了哪些营养?在工业化农业的时代,我们如何从市场上挑选最美味又最有营养的果蔬品种?本书梳理了各种野生物种经历复杂的驯化生成现代水果和蔬菜的过程,揭示了这一过程中人类的得(比如产量的提升)与失(比如风味与营养的损失),并告诉我们如何挑选、储存和烹饪蔬菜与水果,以提升它们的风味,保持或增加它们的营养。
《生命之种:
从亚里士多德到达·芬奇,从鲨鱼牙齿到青蛙短裤,宝宝到底从哪里来?
》,[美] 爱德华·多尼克著,王雪怡、李小龙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年11月第一版,52.00元
在今天,就连小学生都可能知道宝宝从那里来。科普书上写着,母亲提供卵子,父亲提供精子,卵子和精子结合,诞生了新生命。但科学史上,这个问题曾难倒了一代又一代最聪明的科学家,在数个世纪里,探索这个问题的科学家耗尽一生也毫无头绪,或是得出荒谬的答案,本书讲述的就是人类探究生命的这个大秘密的曲折历程。
《自然罗盘:
动物导航之谜》,詹姆斯•L.古尔德、卡萝尔•格兰特•古尔德著,童文煦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9年11月第一版,48.00元
长久以来,我们就深知动物每天能极度精准地在水中、地上和空中穿越遥远的距离。但直到近日,研究者才了解这种令人惊叹的能力背后的机制。《自然罗盘》生动展示了动物所采用的各种导航方法,探讨了动物如何在没有仪器与训练的条件下具备让人类望尘莫及的导航能力,深入探究了这些精巧雅致的导航策略与它们万无一失的后备机制,揭开了笼罩在动物导航这一自然界中非凡行为上的神秘面纱。
《如果有外星人,他们在哪:
费米悖论的75种解答》,[英]斯蒂芬·韦伯著,刘炎、萧耐园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9年12月第一版,98.00元
银河系中的恒星可能多达4000亿,而在宇宙中,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也可能有4000亿之夥。在这个拥有将近140亿年历史的宇宙中,有一个或者曾经有一个文明达到或者超过了人类文明的高度,绝不是异想天开。那么为什么我们没有发现任何证据、任何信息,证明这些外星人的存在呢?这正是费米提出的问题。本书总结了对费米悖论的75种解释,它们或悲观、或乐观、或有趣、或深刻,但都凝聚了人类对外星文明及自身存在的深度思考。
本文为中华读书报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留言。欢迎转发到您的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