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冷眼观零售(ID:yangyu-lingshou)
作者:田越,原名杨军,上世纪90年代初就读中学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生于70年代,是没有“骄傲”青春的一代人
----------
◉进
入2019年,又一个年代的芳华即将逝去,青葱不再,思绪也被拉扯成长长的回忆。
1979年出生的家伙,那个不堪年代的尾巴们今年也已经跨入40,不惑之年激情是否还能延续?
而1970年出生的老大们,已然面临人生又一次翻篇,50一过,繁华淡去,喧嚣渐远。
▼
人生半程,岁月恰好,爱的爱过,恨的哭过;
该来的刚来,该去的已去。
◉建
国以后的十多年里,每年的出生人口只有一千多万,直到1962年,中国每年的出生人口才超过2000万,并延续到1976年,而文革结束的之后5年,中国又进入低生育时期。1979年全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但是令人意外的是,这一年却是中国生育人口数触底转升的开始,逐步攀升到1990年最高值,那年出生了2621万人,这就是我们现在眼中的那群90后的大哥大姐代表。此后至今,中国年生育人口还在低谷徘徊,始终没有超过每年2000万了,退回到解放前后水平。
▼1970年至1979年,全中国总共出生2亿2180万人,这个群体就是我们一直以来称为70后的那代人。有幸也好不幸也好,笔者本人也是2.2亿分之一,不知道,正在读此文的你,是不是呢?
◉浩
瀚夜空,繁星点点,亿万颗星辰中闪闪发光的,就那么寥寥几颗,也就是他们,印证着这个年代的“光荣和梦想”。而其他的99.99%,都将注定是平平凡凡的人生点缀。
◉大
年初一上映的《疯狂的外星人》在春节档揽金超过14亿,黄渤,1974年出生在山东青岛,沈腾,1979年10月出生在黑龙江齐齐哈尔。当票房76亿的黄渤遇上票房70亿的沈腾,两个代表中国喜剧演技超一流水平的男人同台飙戏,效果太炸裂了,剧场内全程笑声不绝于耳。
如果没有《流浪地球》这部首次中国科幻巨片抢戏,他们或许将在2019年达到又一个人生巅峰,而这一年,黄渤45岁,沈腾40岁。这两个70后的偶像,都是属于大器晚成,黄渤30岁才开始崭露头角,而沈腾则是到了33岁算是奠定了国内一线男明星地位。
◉
在我们过去二十年的记忆中,有太多太多70年代出生的明星闪烁在那个时代,无论至今是否还在
栩栩生辉,都将代表70年代人追求的梦想,而这其中被中国人广为熟知的明星们,居然不少数是来自港台地区。
确实如此,改革开放之前,思想的解放,前沿文化的流行,在中国本土只能靠香港、台湾、新加披等地区的华人来传播,他们与世界的同步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了,而这个时候新中国人还在为吃饱穿暖奋斗着。
◉也许很多人70年代的朋友们想问,我们的青春是在张信哲、任贤齐、齐秦、孟庭苇、林志炫、李克
勤、张学友等的情歌中学会恋爱的,而他们是60年代出生的;在费玉清、罗大佑、苏芮等的民族流行歌曲中长大的,他们则是50年代出生的。而这所有的一切,离现今世道很远很远了。谁曾想,这些逐渐消失的情感,确是当初风靡大街小巷,人人闻之皆爱的时尚。
▼
如果某一天你路过一个店铺,那大喇叭播放着这些过去的流行,大抵就能知道这个老板兴许就是70年代出生的那一代。
▼
古天乐 1970.10 中国香港
吴奇隆 1970.10 中国台湾
黄磊 1971.12 江西南昌
金城武 1973.10 中国台湾
苏有朋 1973.9 中国台湾
林志颖 1974.10 中国台湾
吴彦祖 1974.9 美国
钟汉良 1974.11 中国香港
任泉 1975.3 黑龙江齐齐哈尔
陆毅 1976.1 上海
陈坤 1976.2 重庆
黄晓明 1977.11 山东青岛
刘烨 1978.3 吉林长春
冯绍峰 1978.10 上海
林峰 1979.12福建厦门
◉
虽然以上仅仅也是举例几个知名度极高的70年出生明星,实则翻翻过去的历史资料,真正在在70年代出生而至今仍然活跃在国人视线中的红人,已然不多了。花无百日红,淡的淡去,退的退却,败的败走,剩下的这些叔叔阿姨们,也很难匹敌90、00后们疯狂喜爱的网红小鲜肉、小萝莉明星,互联网时代,造星速度之快,换星速度之频,令人惊叹,流水文口水歌的传播已经达到一夜爆红爆火的程度。相比之下,70年代出生的这些明星们,十年磨一剑,在万人比拼、千人竞争中要脱颖而出,积累和底蕴却一不可,冰冻三尺也绝非一日之寒。
◉
那个年代的女星们就不说了吧,都曾是我们这些人的梦中情人,不想去说她们已经40岁、50岁,其实作为以前的脑残粉,心中也是有些隐隐作痛的。岁月难敌,人生无情,但心中那份真挚的美好,纯真的情感,却有点甜甜的,想起就会微微一笑,心情愉悦起来。
◉
也仔细去查70年代出生的企业家们,草根出身的大佬,并且在2019年能比肩50、60年代成功者们的,除了腾讯马化腾、网易丁磊等几个,还真的寥寥无几。坦言之,那个时代改革
开放的机会,都给了8090后的父辈们,而70后的父辈们大多50年代、解放前后出生,若无军功政绩、读了小学初中就要上山下乡、79年高考万里挑一考大学也没进去、返城之后进厂务工等等,那么我们的爸爸妈妈们也确实成为了改革开放的奠基者,注定成为平凡普通的一代人。
▼
70年代出生的孩子们,你们的青春,没有色彩,也没有“骄傲”。
▼
“上山下乡”的浩大运动是70后父母辈们的青春岁月
70后的我们和爸爸妈妈们都很珍惜读书的机会
70年代,只有光荣和战斗、平凡和梦想
----------
◉己亥猪大年初五,新春烟雨风雪中的江南,3个1979年出生的男人。约了一场“三羊开泰”的局,不得不惊叹命运的机缘巧合,一个3月生,一个6月生,一个9月生,369排序,分别膝下1子,1子1女,3子,123排序,真是一场人生无处不相逢的聚会。
◉屋外冰天冻地,飞雪皑皑,屋内煮酒把盏,相谈甚欢。3个刚刚跨入不惑之年的男人——
1位是学校毕业就开始的创业者,现在管理着数十亿资产;1位是大学毕业就在一家企业工作至今
,从底层做起,如今是这家百亿集团的核心合伙人;1位是毕业之后打拼将近20年的职业经理人,执着于专业的成长;就在这样一个毫无功利也无需防备的场合,诉说得失悲喜。这顿酒,足足喝了整5个小时。
▼在这三个70年代出生的一般青年的记忆中,那个年代激情澎湃,崇拜战斗的光荣,即使平凡也胸怀伟大的中国梦,生活清苦,却充满了希望和快乐。
▼
70后的父母辈们都是有同样梦想同样生活的有志青年
◉70年代是一段凌乱不堪的时代,50年代出生的“建国”父母们都没有机会好好读中学和大学,更没有资格为即将到来的70后们准备好一个舒适的童年。
家里都有好几个娃,兄弟姊妹一大堆,从小就要练就一番争抢的本领,吃的喝的,穿的玩的,基本就是按顺序来继承。
◉清淡无味的生活,不仅仅是家徒四壁,还有清汤寡水的厨房和索然无味的集体劳动,能够保证一家人吃饱穿暖已经是不易了。
这个时代,
只有光荣和梦想,崇拜和敬仰。物质极其匮乏之下,早早结婚生子,用传统子孙满堂的传宗接代思想,来填充无比空虚寂寥的精神世界。
▼
这个时代,用一页纸就可以放满。
▼这个时代,用寥寥几语就可以总结的彻彻底底。
以上漫画来自《温州商报》全媒体中心/作者 张钊
70年代,永远怀念那酸酸甜甜的童年
----------
◉最
简单最单纯的童年,也许就是70年代了,戴上红领巾就有神圣的使命感,要做建设四个现代化的接班人,没有那么多课外学习班,“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老师天天念叨的神句,也没有那么多玩具,都是爸爸妈妈抽空做出来的东西,但是几个孩子在一起一玩就是大半天,嘻嘻哈哈乐不思蜀,更没有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的零食,想想都觉得在咽口水,馋的要命的确实是些实在不出奇的小食品,这已经是那个年代童年最甜的回忆了。
▼
记忆中小时候的美食,不是酸,就是甜,只有两种味道的童年。
▼
70年代出生的孩子们一辈子难以忘怀的童年零食
▲
棉花糖
——最开心的甜食
一勺勺的糖进去,一团团棉花出来,少年时代最向往的甜食!
▲
果丹皮
——女孩子最喜欢
酸酸甜甜的一种山楂制品,很多人都是吃它长大,几十年后依然念念不忘。
▲
酸梅粉
——可以吃的饮料
干酸梅磨成干粉,装在一个小包装袋,里面有个小勺挖着吃,酸酸甜甜的。
▲
大雪糕
——朝思暮想的奢侈品
真的是“冰”棍,除了冰就是棍子,5分一根,但绝对货真价实!
▲
老鼠屎
——最奇怪的零食
一粒一粒黑褐色,像极老鼠屎,也是酸酸甜甜的,很提神。
▲
泡泡糖
——最好玩的食品
绝对是小时候的“大哥大”,长长一条,嚼着很甜,吹着好玩。
▲
无花果
——最神奇的水果干
细细干干的丝,一点也不像花,就更不像果啦,酸酸甜甜很好吃。
▲
大油条
——最香的美食
小时候能吃一条纯香油炸的油条,色泽金黄,又香又脆,别提多美味了。
▲
山楂片
——老少皆宜的零食
很简单很亲民的包装,10片壹小筒,片薄味酸甜开胃,老少皆宜。
▲
大奶糖
——长辈最高的奖赏
大白兔奶糖软软的,很甜很甜,如果长辈奖励你这个,你会欢呼雀跃。
▲
汽水瓶
——最奢侈的饮料
那时候是很难得能喝上一瓶汽水的,大人们都舍不得,然后骗孩子喝了拉肚子。
那时候,喝汽水已经是奢侈了,但是洋可乐确实少数家庭才喝得起的。
▲
爆米花
——最贪吃的美食
爆玉米花是那时的稀缺货零食。享受的不只是美味的米花,还有那一声响。
▼
小时候的嘻戏游玩,不是比准,就是拼快,简单却无比欢乐的童年。
▼
那时候小伙伴们在一起总是觉得岁月美好、时光很慢
▲
打弹珠
——
还喜欢收集五颜六色的玻璃球弹珠
▲
拍画片
——
孩子玩用烟纸壳摺的,女孩子玩糖果纸摺的
▲
滚铁圈
——
小时候最棒的爸爸会帮孩子打一套这样的流行玩具
▲
丢沙包
——
最激烈最刺激的群体游戏,斗智斗勇
▲
跳房子
——
一支粉笔、一块石头就可以玩起来的最廉价游戏
▲
跳皮筋
——
最喜欢看扎着马尾辫的女孩子跳皮筋
▲
抓棋子
——
最有技术含量的儿时游戏,不但要眼明手快,还要有智慧
▲
踢毽子
——
花样繁多的脚上功夫,最佩服踢上百个的牛人
▲
撞拐子
——
提膝单腿撞击,具男子气概的战斗
▲
打水漂
——
石头片子或者瓦片子,打过去在水面滑过几次打多远
▲
转陀螺
——
谁的陀螺最厉害,转的快,还转的时间最久
▲
丢手绢
——
体育老师最喜欢带着孩子们的游戏,作弄你最喜欢的那个人
▲
老鹰抓小鸡
——
最难忘的儿时游戏,老鹰妈妈小鸡宝宝,欢声笑语
▲
棒子棒子鸡
——
老虎、棒子、鸡三个角色,可以晚上一整天
▲
小人书
——
70年代的小人书,通俗但不低俗,很有品位,好多知识是从里面来的
▼
70后们在小人书里认识了世界、读懂了人生
70年代,逐渐萌发的潮流思维
----------
◉改
革开放之前,在来华的外国人眼里,人们都穿着“同样的衣服——蓝色或绿色的‘毛式上衣’,深蓝或灰色的裤子,通常是黑色的鞋子。”
70年代初期基本还处于一个闭塞的时期,人们按部就班,两点一线,做着新时代工人、农民,干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大革命事业,虽然生活枯燥,但是精力充沛。
70年代中后期,随着社会逐渐稳定,经济建设的浪潮已经开始成为全国型运动,政治问题逐步被解决,人们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初步的精神文化需求和物质提升的需求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也慢慢走进人们的生活,潮流思维逐渐萌发。
▲
的确良的流行
——
在全国上下穿着风格单调的大背景下,70年代上海的的确良、灯心绒,都是女孩子眼里朝思暮想的高档货。进入80年代,则纺织品又有了许多款式创新:夹丝膨体纱、涤纶草绿府绸、薄形弹力袜、仿烤花大衣呢、真丝软缎被面……
▼
相同颜色、相同款式,却能穿出不同的风采
▲
喇叭裤的潮流
——
喇叭裤是一种短立裆、上紧下松,臀部和大腿部分剪裁紧凑合体的裤子。穿上以后,屁股紧裹,像个倒立的喇叭。喇叭裤裤腿较长,一般都盖住鞋跟,走起路来如同扫帚扫地一样,特别“拉风”。喇叭裤就像一面镜子,在改革之初被人们赋予了特殊的时
代意义。它折射出那个时代的躁动和年轻人张扬的反叛心理,也承载着无数人对于改革之初最质朴、最真实的记忆。
▼
那个时代的风尚和潮流在刹那间就会风靡全国
◉在那样的一个年代,是没有什么娱乐的,绝大多数的家庭,连收音机都买不起,信息闭塞,只有在城市里还流行着一些文化,通过报纸这样几乎唯一的大众媒体传播。
▲
看电影/电视/主旋律剧
——
“罗马尼亚电影又搂又抱,朝鲜电影又哭又笑,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越南电影真枪真炮,中国电影新闻简报。”这是人们对70年代影片的生动概括。
城市里一般是集体组织观看,一些青年通过看电影谈恋爱、找对象,台词都很熟了,进影院是为了消磨时光。在农村,那时看电影,可是一件大事,人山人海,许多人要翻山越岭,赶几十里路。夕阳西下,放映员幕布就已经撑好,大家争着将板凳靠到放映机的位置。
回到家吃过晚饭,孩子们邻居们立马搬着小板凳聚拢到一起,围坐在一台小小的14寸黑白电视机面前,这是那个年代最热闹的场景之一,人们都是在这样小小的匣子里面,看到了不一样的文化、不一样的世界。
在儿时的记忆中,有太多太多让孩子们喜欢的英雄,都来自一部部没有色彩的电视连续剧和动画片里。
▲
花仙子
——
最早的“梦中情人”小培
▲
聪明的一休
——
最聪明的小孩
▲
变形金刚
——
孩提时代的钢铁英雄梦
▲
黑猫警长
——
造就了多少孩子的警察梦
▲
射雕英雄传
——
风靡全国万人空巷的武侠魅力
▲
霍元甲
——
最慷能打的爱国英雄
▲
西游记
——
最爱孙悟空打妖怪救师傅
▲
圣斗士星矢
——
第一部唯美狂野幻想的动画片
▲
金刚葫芦娃
——
最具善与恶教育意义的国产动画片
▲
加里森敢死队
——
让男人和孩子痴迷的首部美剧
▼
一家人一族人围坐着欣赏最新的主旋律文艺作品
▲
手抄本/流行音乐
——
手抄《第二次握手》,是一个时代的记忆。1963年2月,18岁张扬,以自己舅舅的爱情悲剧题材,写出了短篇小说《浪花》。从1964年起,他几经修改,扩充为中篇小说《香山叶正红》。1970年,小说改名为《归来》。此后,张扬因故入狱近三年。其间,《归来》逐渐在全国范围内,以手抄本的形式传抄开来。1972年春,小说被北京标准件机修厂工人刘展新翻刻成油印本;因手抄本封面遗失,遂被改名为《第二次握手》。
▼
70年代的年轻人用手抄本来记录和保存自己的情感
◉上世纪
70年代,有非常多的好歌手、好的音乐作品,当年的流行音乐,到了现在都变成了传唱不息的经典。在那个年代,大街小巷都装上了广播或扩音器,一些商店、发廊为了吸引客人,也会摆上大收录机,一遍又一遍循环播放当下最流行的歌曲,很多好的歌曲就是这样传播开来,人尽皆知,口口传唱。
▼
▲
来吧,让我们重温——70后心中永远在吟唱的经典歌曲。
▲
邓丽君
千言万语
▲
邓丽君
月亮代表我的心
▲
邓丽君
甜蜜蜜
▲
张明敏
我的中国心
▲
罗大佑
野百合也有春天
▲
苏 芮
跟着感觉走
▲
齐 秦
外面的世界
▲
童安格
耶利亚女郎
▲
张雨生
我的未来不是梦
▲
蔡 琴
你的眼神
70年代,早期商业创造了强烈的幸福感
----------
◉在那个买啥都要凭票限量供应的时代,购物不太可能成为流行的生活方式,经济建设都是属于国家政策和计划内的统筹管理,可即使如此,物质生活却很容易得到满足。
▲
国家顶级品牌
的上海货
——
70
年代,上海货,以品质、款式享誉全国,上海货,就是品牌。上海货是一块“金字招牌”,钻石牌、宝石花牌手表,永久牌、凤凰牌自行车,上海牌、蜜蜂牌、标准牌、蝴蝶牌缝纫机,红灯牌收音机……无不是过去那个时代的骄傲。
▼
70后的我们和爸爸妈妈们都很珍惜读书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