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故事的引人入胜的能力注定了它的丰富性,也就是“大片”性,能给读者带来一种观影般的感受。在书写“大片”故事时,你同时要学会如何写“故事的一句话简介”,揭示故事人物,概括故事内容,提炼作品独一无二的亮点
。
此为作品核心真相之表述,通过暗示人物生命弧线,吊起读者的胃口,但不会透露其终极轨迹。换言之,很诱人,但还不足以剧透。
——巴里·利加
商业化图书是那种具有
“大片”潜质
的作品,不论因其以当下风行的类型写成,还是其具有令人着迷的小说世界、难以忘怀的人物、或者和其他畅销书有某种交集和“相遇”。
商业性图书具有传奇色彩,比大多数文学性图书或者成长小说具有更大的风险。此外,商业化图书中的佳作以出人意料、充满变数的事件为重点,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展示,给读者带来一种观影般的感受。
想一想你最喜欢的电影——让你惊颤激动、迷醉狂喜、欲罢不能的那些。商业性图书也具有这种牵动读者神经的特质,这些也称作
“高概念”
。
商业性图书是那种“重磅图书”,通常在购买阶段能够卖出大价钱,或许甚至得到出版商竞相购买版权,最后成为他们出版目录中的头牌。他们在出版社内部大肆炒作,大肆营销,冠以重点新书的头衔。
每一部具有商业性主题思想的作品都能够获得商业成功吗?并非如此。但是在图书市场,打上“商业性”或者“高概念”标签的图书,通常市场表现最佳,因为,出版社大力将其推销给读者、书商及图书馆。
读者无法在现实中体验何种经历?哪些经历虽然存于现实,但从不可能发生在他们身上?又有哪些普遍的“如果……会怎样?”之类的问题,人们沉溺其中,你可以不断利用?
(如果恐龙还未灭绝,人们将如何是好?如果我可以乘着时光机溯流而上?如果我能够飞翔?如果我能就那么再见她一次?)这便是高概念思维的起始。
开始商业性思维的最佳方法之一,便是找出那些具有商业爆发力的图书,继而分析其中的
核心要点
。
“一句话简介”有时也被称作“好莱坞式推销”或者“吊人胃口的悬念与钓钩”。同时,这个概念还有个有趣的昵称——“
电梯推销
”(你发现自己竟与图书经纪人或者电影制片人搭乘同一班电梯,这时你要在其走出电梯前,表达自己的故事点子,引起其兴趣)。
这些都是对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方法:
在一两句话间,揭示故事人物,概括故事内容,提炼作品独一无二的亮点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高概念”。
故事的一句话简介要包含以下必要信息:
● 故事类型(这是一部超自然小说,还是一部儿童戏剧,等等)
● 故事主人公
● 故事设置(目标)
● 欲达成目标所遇到的问题或者阻碍因素
一个男孩正为心上人的死去悲伤不已,却突然收到了女孩自杀前寄出的一盒录音带,牵连了十三个与她自杀相关的人——男孩也是其中之一。
——杰伊·艾夏《汉娜的遗言》
注意,这个核心主题是如何即刻引起情感反应的。每次我听到这个故事设想时,脉搏数都陡增。倘若有一天你收到这样一盒录音带,你会怎么办?这就是那个诱人的“
倘若……怎么办?
”剧情梗概!
一个女孩必须为她所相信的一切去战斗——家人、爱、家乡——她要和一群其他孩子在政府获准的搏战中,拼个你死我活。
——苏珊·柯林斯《饥饿游戏》
此反乌托邦的故事主旨有点儿大赌注以及情感扭曲的味道。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会把孩子放进笼子里比赛?一个怎样绝望的人物,需要豁出一切?
一个很差劲的人气女孩,有机会不断复活她生命中的最后一天,看看她是否能改变她的生活方式,改变命运。
——劳伦·奥利弗《忽然七日》
小说中,吊起读者胃口的正是“高概念”,因为它提出了一个不可能的问题“要是……会怎么样?”,这个问题使得读者能够体验一些只能发生于小说中的经历。
另外,这个问题也发掘了读者同作品的高度关联性:
回到过去,改变历史
。这种想法具有普遍性,是人类所共有的一个幻想,因此,读者感到了一种无法抗拒的吸引与诱惑。这也促使读者将自己置身于人物的位置,好奇心即刻泛起。
相较其他,一些特定因素似乎更容易具有“高概念”潜质。总的说来,任何好莱坞式的元素均属于此,诸如:变数与转机;出人意料的结局;秘密与玄机;背叛友情;亲属关系;浪漫爱情;重大事件,诸如出生与死亡,改头换面;危及生命的险境;奇幻及超自然因素,如不为人知的身份;滔天犯罪;阴谋诡计;三角恋爱;任何平凡生活不易存在、具有传奇色彩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