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男孩,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那些过于懂事的孩子,内心或许早已满目疮痍。
想养出阳光满满的孩子,请
父母对孩子多些观察,给孩子多一些理解。
——虎妈
数感差,不会思考,缺乏空间想象力
数学不开窍的孩子,往往缺乏正确的启蒙
1月15日
上午
9:00
,
虎妈×品果积木
一套积木=玩具+数学教具+思维游戏
帮孩子轻松玩转数感与空间
全面提升数理逻辑、创新思维、空间想象力
▽▽▽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现在越是优秀的孩子越容易出问题,学霸抑郁早就不是什么新闻了。
在网上,一位给重点高中提供心理服务的咨询师透露,一个45名学生的班上,有19位在服抗抑郁类的药物,还有3位已经休学。
青少年心理专家陈默老师根据大量临床经验也指出了一个残酷真相:抑郁的学生中,优等生居多,且数量上呈逐年上涨趋势。
面对患病的孩子,很多家长总觉得孩子是“突然生病”的:
明明孩子从小那么乖、听话、自律,怎么就会抑郁了呢?
但事实上,那些看起来很优秀的孩子,可能早早就埋下了抑郁的种子。
但家长们往往沉浸在孩子优秀的光环中,从而忽视了孩子内心的挣扎与痛苦。
今天,我们就聊聊那些懂事、自律、上进的孩子身上,隐藏着哪些容易引发抑郁的信号。
自我要求太高:
给自己太大压力
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好事,但其实他们很容易掉进完美主义陷阱,从而被焦虑和抑郁侵蚀。
《少年发声》栏目中有一个叫小黎的女孩,她来自上海,家庭条件很不错。
在小黎看来,一天24小时,除了吃饭、睡觉,其余的时间都应该用来学习。
每天,除了学校作业,她还给自己布置了很多作业,做不完就不让自己睡觉。
有段时间,她甚至常常学习到凌晨两三点,睡觉时间不足4小时。
常人难以想象的苦和累,小黎却是甘之如饴——那是一种偷学的窃喜。
一开始,小黎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后面,她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取得满意的成绩时,她开始不断崩溃,觉得自己很差劲,不够努力。
但她却再也学不进去了,一提笔就会呕吐,甚至一度想死。
她还经常做梦,梦到上一届成绩不好的学生被扔到一个尸体堆里,而她是这一届成绩不好的学生,也差点被扔到那个尸体堆里。
把自我评价完全维系在成绩上的孩子,容易陷入一种巨大的困境:高期待,伴随高焦虑。
他们期待用成绩来证明自己的优秀,但一旦努力没有换来优异的成绩时,内在的焦虑就会不停地攻击他们。
那些本该投入在学习上的能量,就会被内心的决斗和撕扯耗尽,成绩像滚雪球般下滑,直至有一天丧失踏进学校的勇气。
所以,面对自我要求高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做好孩子的减压阀,教孩子理智看待成绩。
就像《少年说》中的一位妈妈,在看到儿子在课桌上写下“考第二就是落后”的字眼后,便和家人一起给儿子“拖后腿”。
她告诉儿子考砸了也没关系,不一定非要拿第一,甚至在儿子失利后,还给儿子发红包。
因为在妈妈看来,孩子的生活不该只有高考,还应该有诗和远方。
是啊,成绩和名次并不代表孩子的一切,一个人的一生中还有很多值得欣赏的风景。
让孩子关注学习本身,而不是成绩和名次,他们才能享受学习的过程,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
没有意义感:
对生活丧失兴趣
她妈妈奉行“成绩至上”,为她制定了严苛的学习计划,要求她必须严格遵守。
初二期末她退步了,只考了年级 18 名,于是那个寒假,她妈妈每天凌晨 6 点就叫醒她,盯着她背书、做题,不允许她有丝毫懈怠。
考上高中后,这种管制愈发严重。她的生活里只剩下学习,没有假期,没有爱好,也没有娱乐,仿佛就是一台学习机器。
所以,哪怕她考了高分,却也觉得是在完成任务;虽有好成绩、好排名,却感觉不到一点成就感和价值感。
最后,她虽然成为了当年文科的高考状元,考入了北京大学,但内心始终感到空洞。后来,她甚至开始怀疑努力学习的意义。
她变得自卑,觉得自己没有用,是一个配不上北大的“北大垃圾”。开始害怕与他人接触,选择躲在自己的世界里,自我麻痹,日复一日。
在内心的不断煎熬之中,她终于在大三崩溃的边缘,走向了心理医生,这才知道,自己患上了抑郁症。
北大新生中高达30.4%厌恶学习,还有40.4%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
进入大学后的迷茫、无助、抑郁、疯魔,其实都是中小学畸形教育积累之后的恶果。
教育,从来不是把孩子当成流水线产品,用刷题去填满孩子的生活,用分数去磨灭孩子的热情。
教育,应该是点燃一把火,应该让人获得新生的力量和勇气。
《银河补习班》里的爸爸马皓文,他也希望儿子考好成绩、进名校,但却从来不是去逼儿子学习、刷题。
他意味深长地告诉儿子:人生就像射箭,目标就是箭靶子,找不到箭靶子,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
为此,他带着儿子前往各地去参观喜欢的航展,不仅提升了儿子对国家和科技的认知,还激发了儿子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和追求。
有了前行的方向,孩子的学习便有了动力,努力也有了意义。
所以啊,父母们与其为孩子规划一切,强行操控他们的人生,不如先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让他们在探索中成长,在成长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
过于听话懂事:
看着让父母省心
自己的感受却被压抑
心理学上有种说法:调皮捣蛋的孩子不可怕,过分懂事的孩子才可怕。
这是因为,一个爱跑爱跳爱闹、敢于释放坏情绪和攻击性的孩子,生命力是旺盛的,他学习不一定最优,但绝对不会抑郁。
但那些看起来乖巧、懂事、从不惹事的孩子,却习惯压抑自己、委曲求全,故而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就像《小舍得》中的米桃,学习上积极主动的她,是大家口中的“别人家孩子”。
她知道家里条件不好,不讲究吃穿,一个破了的书包,缝缝补补还在用。
她担心父母经济有压力,自己拼命学习,不上任何辅导班,努力做到名列前茅。
她体谅父母挣钱不易,一有空就主动在店里帮忙干活,还经常分担家务。
明明自己还是个孩子,却要时刻关注他人的情绪感受,放弃自身意愿迎合父母,不敢任性、不敢有要求,甚至不敢添一丁点麻烦。
人人都夸她懂事,可又有谁知道,懂事的背后其实是深深的压抑。
正因如此,原著中的她才从一个成绩优秀的尖子生,变成了抑郁症患者,最终,只能无奈退学。
所以你看,懂事的孩子,看似让父母省心,却很难让自己安心。
原因就是,他们以满足他人意愿、获得他们首肯为生活主导,失去表达自我的声音,忽略自己的真实需求,内心压抑、痛苦。
当女儿为了得到她的肯定,在挑选书本时将喜爱的漫画换成练习册,并谎称自己喜欢学习时,她并未顺势夸奖女儿自觉,而是察觉到了女儿眼中的讨好。
“你无需猜测如何让我满意。你可以聪明、好学,可以成为最厉害的小朋友,但不做最厉害的也没关系。妈妈希望你大胆表达喜好和想法,宝贝的感受最重要。”
当女儿取得好成绩,问她是否开心时,她反问女儿高不高兴,然后回答:
“妈妈高兴,是因为你高兴,而非你考了高分。即使考砸了,你也不用担心,妈妈看重的是你的努力,而非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