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CHINADAILY
China Daily’s Wechat account provides China news, in-depth reports, analysis, photos, and information for expats.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纪法指引  ·  【过年】他说,过完这个节就要离开了! ·  4 天前  
CHINADAILY  ·  福蛇送喜,步步高升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CHINADAILY

火里烧竹子、桃木版上写春联……2000年前,古人这样过春节

CHINADAILY  · 公众号  · 时评  · 2025-01-28 10:13

正文

 开箱中国·春节 


对于你来说,春节的“年味儿”意味着什么?家家门口的春联、年夜饭的美味、各个群里抢红包的快乐……那么,在没有纸张、电子支付的几千年前,过年又是什么样的一番景象?在申遗成功后的这第一个春节,和《开箱中国》的Nancy和Yegor一起,让时光倒回两千年,看看那时候的“年味儿”,有多少在今天依旧馥郁。







总把新桃换旧符





打开音乐软件里的“春节限定”歌单,把门窗擦得干干净净,撕掉前一年的春联、贴上新的春联福字——这是每个春节前一两天,我家里的必备项目。
贴春联、贴福字,是很多人心目中,“年味儿”的核心标准。哪怕是在国外,如果你看到哪家门口倒贴了福字,都能一下子判断出这家是中国人。
Pasting spring couplets and the character fu (fortune) on doors are core symbols of the "Spring Festival spirit" for many. Even abroad, if you spot an upside-down fu character on someone's door, you can instantly tell it's a Chinese household.
“总把新桃换旧符”、“灯前小草写桃符”,这些诗句,写的都是这样的习俗。不过,为什么这里它们说的都是“桃符”,桃符和春联又有什么关系呢?
中国人在门上悬挂有“辟邪”意味的物品,可以说是由来已久。这为了把不好的东西“挡”在去年,把美好的祝愿“迎”进新年。起初,人们挂在门上的,就是桃符。
Hanging items that could "ward off evil" on doors has been a long-standing tradition for Chinese people. It symbolizes leaving bad things behind in the past year and welcoming blessings into the new one. Initially, people hung taofu, or peachwood charms, on their doors.
它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画有神荼、郁垒二神,悬门之左右,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在两千多年的汉代就十分盛行。东汉时的《论衡》中写,“使立桃象人于门户,何旨?”说的就是这样的习俗。

后来,人们慢慢开始在桃木板上画其他的神像、或者写字。比如,史书记载五代时后蜀皇帝孟昶曾在桃符上书写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也成为了一幅经典的对联。以至于清代的《楹联丛话》中说,“楹联之兴,肇于五代之桃符,孟昶‘余庆’‘长春’十字,其最古也。至推而用之楹柱,盖自宋人始。”

在内容上,桃符上的联句越来越多地有了祈福纳吉的含义。在形式上,随着造纸业逐渐发展,红纸代替了桃木。于是,到了明清时期,在门口张贴含有喜庆祝福意味的春联,就成了家家户户都采用的习俗。
现在,每当超市里开始“上新”各式各样的对联,就意味着要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了。大家或是买了现成的对联,或是买了红纸自己回家来写,总之是要把对新一年的期许粘到门上。蛇年将至,你贴的春联上写了什么祝福?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分享。



春风送暖入屠苏





贴过了春联,下一步,差不多就要开始准备年夜饭了。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就记录道:“岁暮,家家具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饮。”而除了好意头的菜肴,在这一天,古人们还会喝一种特别的饮品——屠苏酒。
它始于汉末,兴于唐宋。据传,屠苏酒的配方起源于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我们熟悉的医学家,都记录过它的配方。比如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屠苏酒,辟疫气,令人不染温病及伤寒。”
李时珍的 《本草纲目》则说,在泡过酒后,“药滓还投井中,岁饮此水,一世无病”,可见当时,在冬春之交的春节来临时饮屠苏酒,有着预防感冒,风寒的说法。
Ancient Chinese believe that drinking tusu wine d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winter to spring, particularly around Spring Festival, could ward off typhoid fever and colds.
在一家人饮酒的时候,不是传统的长辈先喝,而是由年轻人先喝酒。《荆楚岁时记》记录说:“正月饮酒,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这种由幼及长的次序,也颇有趣味。
当然,逐渐地,喝屠苏酒变成一种新年祈愿的仪式感。清代自雍正起,皇帝的新年仪式中要有一项“明窗开笔饮屠苏”的活动。皇帝要在养心殿明窗,亲燃蜡烛,然后把祛邪扶正的屠苏酒注入酒杯后,边心中默祷边饮酒,再用御笔在红纸上写下心中所愿的吉祥话,以祈求新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如今,饮屠苏酒的习俗不再是每个家庭的春节必备。但在这一天,吃有好意头的食物、说吉祥话,还是中国人春节不可或缺的习惯。新的一年可以健康无忧,是春节最质朴宝贵的祝愿。
Today, eating foods with auspicious meanings and exchanging blessings remain essential practices for Chinese New Year. Wishing for good health and a worry-free year ahead is the simplest yet most cherished blessing of the season.



爆竹声中一岁除




吃了年夜饭,到了除夕的夜晚,是孩子们最期待的时刻:可以收红包、放爆竹。无论是形态还是含义,爆竹都是从古至今,发生了比较大变化的一项新年习俗。
Both in form and meaning, firecrackers have undergone significant changes as a Chinese New Year tradition, evolving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 day.
关于爆竹的起源,大多数中国人熟悉的,都是关于“年兽”的传说。燃烧的竹子发出巨大的爆炸声,可以吓走名为“年”的怪兽。
不过,这个传说,可能并不是真的“自古以来”。而根据古籍中的记载,爆竹吓走的其实另有其“兽”。《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恶鬼。”那个时候,人们是真的将竹子放到火中燃烧。实验也证明,竹子爆开发出的巨大声响足以惊吓任何人!
到了北宋,在火药的加持下,爆竹开始有多重形态甚至颜色。南宋时,更是有街边买烟花爆竹的景象,如南宋《梦粱录》一书中写道:“其各坊巷叫卖苍术小枣不绝,又有市爆仗、成架烟花之类。”燃放它的目的,也从最初的“驱鬼”,到了娱乐欢庆,一直到今天。



千门万户瞳瞳日




四千多年过去了。中国人的新年,拥有了“春节”这个名字,拥有了各种各样丰富的习俗。这些习俗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有了各种各样的变化。很多习俗都脱离了它们本身的含义,成为了一种纯粹的祝福和期待。桃符成了春联,压岁钱可以在手机上领到,无人机表演让烟花拥有了更多可能性……

但是,中国人赋予春节的种种情感,从来也不曾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淡过。我们追寻的“年味儿”,既在于春节将至时,街边挂起的红灯笼、超市里多起来的年货、热闹的花市、大集,也在于急着想要回家的脚步,在于听到《金蛇狂舞》、《春节序曲》的时候不自觉感觉轻飘飘的心情,在于钟声响起时默默许下的心愿。
如今,这份关于春节的“中式浪漫”,成了全球人民共同的财富。在去年,“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人赋予春节的种种情感,团聚的喜悦、庆祝的欢腾、美好的期待,我们也与世界共享。
Last year, Spring Festival, the social practices of the Chinese people in celebr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New Year, was inscribed on the UNESCO Representative Lis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Humanity. 
最后,和《开箱中国》一起,为即将到来的蛇年许个愿吧!

监制丨柯荣谊

策划张少伟

主持孔闻峥 YEGOR

编导孔闻峥 戚毅超 汪正兴

语言顾问 | 沈一鸣

实习生丨裴禧盈

开箱中国工作室出品


开箱中国

     

《开箱中国》是中国日报一档文化类栏目。栏目以“探源中华文明,开箱大美中国”的理念,用特别的视角、欢乐的体验、深度的对话,带你沉浸式感受中国文化,体验中华文明。



  推 荐 阅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