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O还在爆发,它的起点业务,团购,却似乎陷入衰落。
特斯拉称,该收购协议还需要经过监管机构的评估。特斯拉希望在2017年年初完成此次并购。这项收购的具体交易额未披露。
就在前几天,美国第二大团购网站LivingSocial宣布折价卖身Groupon。LivingSocial估值曾一度高达60亿美元,约合400亿元人民币,而现在,这只独角兽的演出谢幕了。
可能国内不少人对LivingSocial没什么印象,但它在中国的模式跟进者美团可算是“大名鼎鼎”。只是如今业务已涉足外卖、电影票、酒店等领域的美团,要比它大洋彼岸的美国老师走得更快,也拥有更高的估值。
面对LivingSocial走过的坑,美团也着实得小心,因为在很多方面上,二者有不少相近的地方。
具体来说,主要聚焦于以下这7个方面:
首先,两家都是靠团购起家,都经历了整个行业从巅峰到低谷的心酸历程。只不过,美团比LivingSocial强一点的地方在于,前者好歹拿过行业的头把交椅,后者则一直没追上Groupon,是千年老二的角色。
其次,两家都走的是快速扩张路线。美团在2010年成立的当年,就将业务铺向了全国主要的大中城市。LivingSocial则更夸张,业务不仅在美国本土开展,触角更是伸到了加拿大、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和中国。
第三,一直未盈利,靠融资过活。快速扩张自然需要烧钱,这一点上,美团和LivingSocial都选择了动用投资人的资金快速占领市场。500万美元、2500万美元、1.75亿美元……LivingSocial的累计融资额将近10亿美元,不过这和美团比起来简直是大巫见小巫。目前,美团融资已经融到了G轮,而仅今年年初的一笔融资据说就高达33亿美元。
第四,初期员工人数快速增长,此后又被迫裁员。融了那么多钱自然需要扩张,而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大量招人,LivingSocial就陷入了过度招人的恶性循环。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美团身上,根据其官方于去年底公布的数据,美团和大众点评共计拥有员工超过3万人。但就在去年的“人员架构保持不变”还犹言在耳之时,“PIP计划”,“裁员2万人”,“外包员工3万人”的传闻却又此起彼伏。
第五,都傍上了巨头,却都让投资它们的巨头不开心。谁投资了LivingSocial?亚马逊!那谁又投资了美团?阿里巴巴和腾讯!可以说投资LivingSocial是亚马逊最失败的一笔交易。而对于两家国内的互联网巨头来说呢?美团为了引入腾讯的投资得罪了自己原本的投资人阿里巴巴,以至于后者后来投资了美团的竞争对手饿了么;而美团斥巨资收购钱袋宝的计划,似乎又将拥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腾讯置于了相当尴尬的位置。
第六,自己的老本行还没做到极致,就全线扩张。要知道,LivingSocial不仅做了团购,也进军了食品配送和旅游产品。美团的路径也如出一辙,在外卖领域与饿了么和百度外卖三分天下,战事胶着;在旅游领域,则面对着庞大的携程系的阻击、阿里旅游(现在叫“飞猪”)、途牛等第二阵营的攻势。
第七,两家公司都没能全面盈利。美团CEO王兴已经承认其外卖业务仍然在亏损之中。而LivingSocial的问题更严重,因为CEO O'Shaughnessy至今都没盈利预期,他唯一的目标只是打赢与Groupon的烧钱大战。
今年3月,LivingSocial宣布裁员60%,上百岗位实行外包,并将资金集中投资于主业之外的关联新业务。而近两个月来,美团先是传出2万人大裁员,接着又传出3万人转为外包的消息,今日又出现一则要变相清退三四线城市代理商的传闻。
当然,从商业自身的角度来看,对于二者来说,或许这样的裁员止损是及时且势在必行的。而这一切背后的核心问题,或许还应归结于团购的模式本身。在O2O已然枝繁叶茂的今天,团购已然被消费者和商家所抛弃。以低利润甚至低于利润的方式招揽来的用户,并不能培育起对商家的忠诚度。
LivingSocial没能通过一系列的断臂行动和向外卖服务、旅游产品的转型扭转自己被出售的命运。那么,美团的命运又将会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