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历史园地
主要发布与历史教育教学相关的文章,发布《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站的各类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HR派  ·  你骂的预制菜,在春节卖爆了 ·  昨天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岗位表格】在线文档持续更新:新闻媒体/内容 ... ·  2 天前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爱奇艺:微短剧主编 ·  2 天前  
一起神回复  ·  求求你,别再往眼球上滴眼药水了! ·  4 天前  
一起神回复  ·  求求你,别再往眼球上滴眼药水了!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历史园地

好文荐读 | 黄牧航:立足学科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

历史园地  · 公众号  ·  · 2024-12-03 00:00

正文

【作者简介】 黄牧航,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副院长,华南师范大学教学名师,社会兼职有广东省中学历史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专家委员会历史学科组长。本文章发表于2022年第4期的《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转自”海岱论史“。


摘要:学科素养有四个方面的特征———以正确价值观念为指导,以情境为背景,以学科知识 、能力 、方法的运用为抓手,以问题解决为目标。据此,提炼出学科素养的四个关键词,即价值观念 、多元 情境 、学习方法与学习任务,并将其运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把握价 值观念 、创设多元情境 、提供方法指导 、设计学习任务。这四个方面密不可分。
关键词:学科素养;价值观念;多元情境;学习方法;学习任务

关于学科素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以下简称“评价体系”)有比较清晰完整的定义:“学科素养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能够在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指导下,合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有效整合学科相关知识,运用学科相关能力,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据此可知,学科素养是一种综合品质,该品质有四个方面的特征———以正确的价值观念为指导,以情境为背景,以学科知识、能力、方法的运用为抓手,以问题解决为目标。据此,我们尝试提炼出学科素养的四个关键词,即价值观念、多元情境、学习方法与学习任务,并将其运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

一、把握价值观念

学科素养首先是与正确的价值观念相结合的。如果一个人的价值观走偏了,哪怕能力再强,都不能称其具备素养。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价值定位,不能够有任何偏差。
(一)依据教材表述的价值判断
教材的价值判断通常体现在标题中,如统编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这一单元标题隐含了这样的价值判断:强调民族交融和国家统一。然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给学生的感觉是长达近四百年的分裂、混乱、倒退。教学中,要强调这一阶段的历史蕴含着许多积极的因素,没有这一时期的发展,就不会迎来隋唐盛世的繁荣。若把握不准这个价值定位,教学就容易出现罗列史实、堆砌史料的弊病。根据教材内容,可以提炼出两个主题:一是“东汉末年支持中央集权制度的力量”;二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留下的历史遗产”。这两个主题都紧扣本单元的价值定位。当然,价值观的传递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立足于大量史实的支撑和论证。史实的来源,首先就是教材。
例如,第一个主题的支撑材料完全可以从教材中“拿来”,由此设计这样的问题:
阅读教材,完成下列填空,并思考这些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
(1) 诸葛亮分析局势:北方的曹操实力强大,而且控制了 ,“诚不可与争锋”。
(2) 刘备仍用 的国号,定都成都,史称 ,简称
(3)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 统 一北方,随后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
这几道填空题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尽管三国两晋南北朝持续分裂割据,但寻求国家统一的力量却一直顽强地存在着。不明白这一点,就难以理解为什么中世纪的欧洲分裂后再也没有统一,但中国却能在隋朝再次实现国家统一。
(二)抓住今天赋予历史事件的价值意义
有些历史事件并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失去 影响力,反而会随着时空的变化而日益 彰显其价值,如教材所提及的“轴心时代”、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等。
教师要用好教材中的这些资源 。例如,教学《五四运动与中国共 产党的 诞 生》一 课, 就需要站在今天的时间节点来认识这两大重要事件 。为此,同样可以提炼两个主题:一是 “ 五四运动的伟大意义是什么”;二是“ 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关于五四运动的伟大意义,可设计相关问题:
1920年,李大钊在纪念五四运动时说:“我盼望,从今以后,每年在这一天举行纪念的时候,都加上些新意义。”阅读教材第121页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指出今天我们纪念五四运动有什么新的意义 。
设计这一问题,一方面,让学生理解今天我们对五四运动意义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明白,历史事件的意义会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
(三)根据评价体系中的价值指标
评价体系 把核心价值指标体系分为“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世界观和方法论”“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三大方面,往下再分“二级指标”和“指标内涵”。这些内容都是我们把握思想观念的依据。
例如,评价体系中的核心价值一级指标“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分为“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法治意识”等四个方面,对“理想信念”内涵解读的第一句话就是:“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据此,对于理解“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可设计如下问题:
材料一: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材料 二:洋务运动后,鼓吹生存竞争、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进化论被引进中国,成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主张的思想基础。无论是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改良版进化论,还是孙中山的革命版进化论,尽管都起到了解放思想、鼓舞民气的作用,但由于这些理论是“建立在古代传统的变易思想和西方庸俗的进化观点的基础上的,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体系”。因此,在遭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文化夹攻的时候,便无招架之力,很快败下阵来。在历史实践层面,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了社会达尔文主义进化论在西方的破产,而巴黎和会上中国受辱则宣告了中华民族必须与西方传统的资本主义道路决裂。
——— 吴泽《史学概论》
请回答:
1.“ 主义”是指系统完整的理论主张 。阅读教材第125页“ 问题探究”,指出20世纪初的中国流行过哪些“ 主义”。
2. 对比教材中蔡和森的论述和恩格斯的讲话,指出两者的共同点 。
3. 结合材料二,指出蔡和森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是什么 。
这里增补了 两则材料,旨在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以及对中国人选择马克思主义历史背景的认识。
总之,把握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是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由之路。教学中,切不可因为片面求新、求异、求趣而忽视甚至损害价值观念教育。

二、创设多元情境

创设情境是新课程教学与评价的重要抓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情境”有诸多的论述,如做了学习情境、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学术情境,以及陌生的、复杂的、开放性的真实问题情境等多种分类。上述关于学科素养的定义也做了“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的划分。历史教学中,多元化的情境源于多维度的史料,史料资源可基于教材,也可自主拓展。
(一)基于教材资源创设情境
教材是一个资源宝库,应该首先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例如,统编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个重要知识点是“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如何评价这一历史现象?教材在《史料阅读》和《问题探究》两个栏目中分别呈现苏洵和叶适的史料,可以根据这两则史料创设情境:
阅读教材中的史料,指出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苏洵和叶适的观点有何不同?根据两人生活的时代指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史料一: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 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
——— 苏洵(1009—1066)《嘉祐集》 卷 1《审势》
史料 二: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 微,皆先有法以待之;极一世之人志虑之所周  浃,忽得一智,自以为甚奇,而法固已备之矣,是法之密也。虽然,人之才不获尽,人之志不  获伸,昏然俯首一听于法度,而事功日隳,风  俗日坏,贫民愈无告,奸人愈得志。
——— 叶适(1150—1223)《水心别集》 卷10《实谋》
这里的情 境是在教材史料的基础上,增添了苏洵和叶适两人的生卒年份,目的是让学生根据两人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来理解为什么他们会提出截然相反的观点。可引导学生结合1127年的“靖康之变”来思考,苏洵并没有经历“靖康之变”,叶适却很清楚“靖康之变”的史事,这就是差异的根源。脱离了二人的时代背景与生活情境,就难以准确地理解他们的价值观念。
(二)自主拓展资源创设情境
对于一些重要观点,可考虑自主拓展资源来创设情境。例如,《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课讲到王安石变法时作出这样的评价:“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如果脱离具体的历史情境,这样的表述是会让学生感到费解的:为什么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反而引起了激烈的争议?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补充教材以外的资源,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情境:
募役法(免役法)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 。该法规定:由政府出钱雇人服役,然 后按户征收雇役费用,称“免役钱”;原本免役的官户、僧道户等,也缴纳同样的钱,称“助役钱”。募役法使原来轮流充役的农村居民回乡务农,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不得不交纳役钱,使很多农民免除劳役,官府也因此增加了一宗收入。对此,朝廷有两种主张:
“ 我是王安石,江西临川人,典型的南方人 。老百姓可以交纳免役钱,由政府雇人代役。”
“ 我是司马光,山西夏县人,地道的北方人。从古到今,哪有出钱请人代役的事情?这法令万万不可行!”
你认为王安石推行免役法和司马光反对免役法的理由分别是什么?他们为什么会产 生如此大的分歧?
这一资源包裹了真实且复杂的历史情境,需原貌呈现,切忌天马行空地胡编乱造 。

三、指导学习方法

学科素养的内涵包括“合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有效整合学科相关知识,运用学科相关能力”,学习方法的指导也应该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教材是最重要的载体。我们知道,教材有两大特性,一是资源性,属于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二是工具性,属于学生学习的工具。因此,学习方法的指导也相应地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帮助学生掌握读懂 、读通 、读透教材资源的方法
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把教材内容读懂、读 通、读透 。读懂,是指明白教材文本字面上的 含义,这是相对容易的;读通,是指找到教材文 本所表述的事物的规律,这是相对较难的;读 透,是指发现 教 材 文 本 字面 背 后的意义和 内容 。
例如,统编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 (上)》第 4 课《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 建国家的巩固》中,“两汉的文化”包括三段文字叙述,可以设计如下问题指引学生阅读:
阅读教材第 23 页“ 两汉的文化”,分别总 结两汉史学 、文学和科技的 特点。
(要求:每个特点不超过 20 个字)
史学:
文学:
科技
对上述特点的提炼有四种方法:第一,抓关键词。如两汉科技的特点,教材的表述是“成就突出”,已经做了总结。第二,使用精练的文字概括教材所叙述的现象。如教材说乐府诗“反映 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可 以据此总结出两汉文学具有“真实性”或“现实性”的特点。第三,寻找规律,找出多个事物的共同特点。教材说《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汉 书》“是 我 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这里的“首创”和“第一”说 明 了汉代史学的特点是具有“创新性”。第 四,挖掘教材文字背后所蕴藏的内容。如教材提到《九章算术》,如果查阅原书,就会发现,书中的内容全是一个个具体的生产案例,是跟社会劳动  实践结合在一起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的一个重要特点———应用性很强,理论性偏弱。但是需要注意,中国古代有一个学科,其应用性和理论性都很强,这就是中医。中医的理论博大精深,教材提到《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汉代科技应用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特点。
上述方法中的 第 一 点 和 第 二 点,属于把教材读懂;第三点属于把教材读通;第四点属于把教材读透 。
(二)帮助学生掌握利用教材解决历史问 题的方法
除了史实,教 材中还有不少学法指导的内容,散见于教材的各栏目。教师可根据提示,指导学生在研读中尝试解决相关的历史问题。
例如,统编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 (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后《学习拓展》栏目举了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的例子,并提出要求:“近几十年来,出土文献大量涌现,往往能够印证、纠正或补充传世文献。查找其他例证,初步了解相关出土文献的学术价值。”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