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育学园
崔玉涛唯一认证官方公众账号。致力于通过互动、分享、问答,全维度的信息传达,帮助更多的家庭了解健康、完善的育儿知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个妈妈六个娃  ·  一生爱比的中国家长,连这件小事也不放过 ·  4 天前  
丁香妈妈  ·  5.9 元 / 5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育学园

应对孩子发脾气最好的方法,根本不是吼吼吼

育学园  · 公众号  · 育儿  · 2024-09-24 17:48

正文

作者:可乐妈

来源:男孩派(ID:boy666dj)



你遇到过下面这种情形吗?


因为某件小事,孩子突然发起脾气来,一会儿大喊大叫,一会儿撒泼打滚。

特别是在公众场合,或者周围有人看着的时候,


你越是急于制止他,他越是歇斯底里甚至对你挥舞拳头,两条腿在空中乱蹬


《超级育儿师》中就曾出现过这样一幕:


一天,8岁的男孩辰辰正坐在电脑前玩游戏,妈妈提醒他该去做作业了。


见辰辰无动于衷,妈妈便催促他:


“还要玩多久才肯写作业?”


谁知,辰辰居然恶狠狠地回应道:“玩到你死。”


这句话彻底惹怒了妈妈,她拽着辰辰的胳膊,试图用强力逼儿子就范。


可辰辰的脾气上来了,说什么都不愿意配合。


于是,愤怒不已的妈妈一边大声威胁辰辰“你再闹试试”、“我弄死你”,一边用力掐住了儿子的脖子。



而辰辰的反抗也十分剧烈。


他凶狠地瞪着妈妈,嘴里骂着“王八蛋”、“有毛病”,同时,手脚并用地回击着妈妈。


这一刻,母子俩不像是血缘亲人,倒像是一对互相看不顺眼的仇人。


其实,生活中,有不少家长和辰辰妈妈一样:


一见到孩子发脾气,第一反应就是制止。


如果制止无效,自己的情绪也会跟着失控,甚至不惜用威胁、谩骂、殴打等暴力方式回应孩子的愤怒。


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无论是输还是赢,父母都失去了一个倾听和帮助孩子的机会。


那么,当孩子发火、打人时,我们正确的应对方法是什么呢?


01

看见孩子的需求

并作出及时的回应


当育儿专家兰海目睹了妈妈任由辰辰打却不还手时,她意识到局面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赶忙上前拉开了辰辰。


然而,当兰海拉辰辰时,她却没有感受到任何来自辰辰的抵抗。


这时候,兰海才意识到:


虽然辰辰因为愤怒一直在攻击妈妈,但同时,他也极度渴望能有个人拉开自己。



了解到这一点后,兰海蹲下身体,对上了辰辰的目光,并握住了辰辰的手。


神奇的是,刚才还愤怒到要打人的辰辰,居然真的渐渐平静了下来。


心理学家李雪曾说:我们睁着眼,却是全盲。


孩子发脾气时,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气势汹汹,但他们的内心往往十分脆弱、恐惧。


就像前面提到的辰辰。


妈妈粗暴的动作和威胁的话语让他觉得没人爱自己、理解自己,他既害怕又伤心,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只能学着妈妈的样子口出恶言,对着妈妈大打出手。


就像儿童教育专家金伯莉·布雷恩说的:


“孩子任性、发脾气,是因为他们的生理和情感的发育,超过了自身的沟通能力。”


无奈的是,妈妈并没有看到辰辰愤怒背后的悲伤和无措,只是固执地认为儿子脾气大、欠管教,一次又一次选择了以暴制暴。


结果,就是孩子的脾气越来越大。


所以,下一回,当孩子再发脾气时,我们不妨把它视作一种求救讯号,问问自己:


“孩子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孩子的需求,其实主要就来自于 3 个方面,分别是:


陪伴探索,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只有当父母找到了孩子发脾气的“因”,看见了孩子愤怒背后的需求,才能从根源上化解孩子的胡闹、打人的“果”。



说了 100 遍,就是改不了?怎么说都没用,非得吼一顿才行?孩子越大越难管...怎么办?


育学园「亲子沟通 · 性格培养」专场直播,预约直播,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和老师一起在线沟通。相信只要能及时发现问题,用对方法调整,一定能有所改变。


避免错过时间,现在就点击「预约」吧👇




02

让孩子将脾气发完

而不是试图阻止孩子发脾气


之前,有位妈妈在后台留言求助:


“有一回,我带孩子去餐厅吃饭。


孩子突然乱发脾气,我就威胁孩子说再闹就不要她了。可她还是哭个不停,我一气之下便把她一个人留在餐厅,自己走了。


虽然几分钟后,我又回来接她了,但我感觉孩子明显吓坏了。


现在问她什么都说‘可以’、‘没关系’,还总是一副小心翼翼的神色,我该怎么开导她呢?”


听了这位妈妈的苦恼,我想起了学者马未都和儿子的故事:


一次,马未都带儿子逛街。出门前,跟儿子约定好今天不买玩具。


可当儿子真的见到橱窗里的玩具时,还是挪不开脚步,吵着闹着要买。


马未都觉得大庭广众之下,儿子的哭闹让自己很不下来台,于是生气地对儿子吼道:“要哭回家哭。”


儿子被吓住了,乖乖回了家。


可没想到,回家后,儿子却搬了一个小板凳,坐在客厅里放声大哭起来。


一边哭,还一边说:“等我长大了,绝不让我儿子受这么大委屈。”


作为父母,一旦看到孩子发脾气,特别是在公众场合闹情绪,难免会觉得这是孩子在对自己权威发起挑战。


所以总是下意识阻止孩子发脾气:“听话”、“不许闹”、“再发脾气就不要你了”。


却忘了,孩子的情绪也是需要一个出口的。


如果一直被压抑,情绪不仅不会消失,还会堆积在心底,成为“心理包袱”,彻底堵住孩子的心门。


心理学家阿利瑟·所特就曾告诉我们:


“孩子试着将所有见到的一切装进心里,试着理解这个世界,这对他来讲,有点不堪重负。”


面对孩子突如其来的坏情绪,与其用打骂、威胁去阻止。


倒不如试着了解原因,从根源上解决它。


03

感同身受地聆听

并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一位网友曾分享过自己的经历:


“前两天收到了一个快递,是小姨送给哥哥的生日礼物。


弟弟看到后很生气,大声抗议道:‘凭什么只给哥哥不给我,这不公平。’随后,说什么都不肯吃晚饭了。


孩子爸爸向弟弟解释说,没有不公平,等你过生日时,小姨也会给你寄礼物的。


结果弟弟听了,更生气了,还对着爸爸拳打脚踢。”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答案很简单:


尽管爸爸清晰地向孩子解释了事情背后的逻辑,却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感受。


这时,弟弟不仅会因为哥哥收到了生日礼物而感到嫉妒,还会因为爸爸不理解自己的心情而感到生气。


不妨尝试用“映射法”来回应孩子。


所谓“映射法”,就是重复自己听到的话语,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包括孩子的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和姿势。


让孩子知道你把他的想法当回事,并愿意花时间倾听、理解他。


想象一下,如果爸爸对弟弟说的是:


“你觉得不公平,是因为你也想收到小姨的礼物对吗?


我看得出来,你有点生气,还有点羡慕哥哥。”


这样一来,弟弟也许会更能听得进去爸爸关于时间和公平的解释。


同样,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也是一种对孩子的情绪表达认可和理解的方式。


让我们再回到那个因没有收到礼物而发脾气的弟弟身上,爸爸还可以说:


“我小时候看到兄弟姐妹收到礼物时,也会觉得很羡慕。


有一回,我还偷偷吃了你奶奶买给你姑姑的话梅糖,被你奶奶狠狠训了一顿。”


这样的分享,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负面情绪是完全正常的,是能够被认可的,甚至连父母也有过类似的情绪。


一旦孩子感觉自己被理解,才更容易听得进去父母的安慰和道理。



情绪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错误的行为。打骂、呵斥、威胁都不是有效阻止错误行为办法,那么,如何让孩子理解,有些行为是不正当的,不被接受的呢?


育学园「亲子沟通 · 性格培养」专场直播,预约直播,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和老师一起在线沟通。相信只要能及时发现问题,用对方法调整,一定能有所改变。


避免错过时间,现在就点击「预约」吧👇




04

在孩子感受情绪时

帮助他给情绪贴上标签


教孩子表达情绪的过程中,有一件事看似简单,却又至关重要。那就是,为孩子的情绪贴上标签。


曾有研究人员做过一项关于“蜘蛛恐惧症”的实验: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将患有蜘蛛恐惧症的人群分成了 3 组,并使用 3 种不同的方法来尝试消除他们对蜘蛛的恐惧。


  • 第一组采用的是“转移注意力法”:去想些和蜘蛛无关的事情;

  • 第二组尝试用一种让人感到安全的方式来描述蜘蛛“我面前的这只蜘蛛很小,它是安全的”;

  • 第三组则是对自己的感觉进行精细的分类,例如:“我面前的这只蜘蛛长得很难看,让人害怕,它爬行的样子让我感觉恶心”。


研究结果发现:为情绪贴标签这一行为,对神经系统具有安抚作用。


尽管目前我们还不清楚这种安抚作用是如何发生的,但用一个具体的词语表达自己强烈的情绪的确能够帮助孩子恢复平静。


所以,从孩子1岁左右起,我们就可以学着丰富表达,让孩子耳濡目染扩展情绪词库:


“好极了”,也可以表达为“快乐”、“满意”、“放松”、“充满希望”、“备受鼓舞”……


“太糟了”,也可以表达为“生气”、“懊悔”、“窘迫”、“焦虑”、“恐惧”……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孩子探索情绪产生的原因和后果。


总之,一个懂得用词语精准描述自己情绪的孩子,不仅更能理解自己的感受,也更能共情他人的感觉。


这样的孩子,早晚会成为一个懂得表达情绪、控制情绪的人。


05

划定正确行为与不良行为的界限

寻找更恰当的表达方式


绘本《我生气了》中,描述了这样一幕:


小男孩站在椅子上拿饼干,结果不小心从椅子上摔了下来。


随后,他朝妈妈发起了火。


妈妈看着小男孩愤怒的样子,没有生气,而是温和地说:


“哦,小心肝儿,不要大叫,不要大喊,也不要撞地板,那样没有任何帮助。


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我有个好办法,从1数到10,你来试一试。”



小男孩按照妈妈的话数到了10,真的停止了发脾气。


对孩子而言,解决问题往往是从划定正确行为和不良行为的界限开始的。


孩子所有的情绪,我们都要认同,并帮孩子为它们贴上标签。


但同时,我们也要让孩子理解,有些行为是不正当的,也是不被接受的。


正如儿童心理学家吉诺特所说:


“要让孩子明白,自己的情绪没问题,出问题的是他们错误的行为。”


对此,吉诺特建议父母把孩子的行为分为 3 大区域:


绿色区域、黄色区域和红色区域。


  • 绿色区域内是家长认可的行为,比如,从1数到10;

  • 黄色区域内是家长不认可,但基于某些原因,会选择包容的行为,比如,孩子因为感冒发烧而哭闹;

  • 红色区域内则是家长无论如何都不会容忍的行为,比如,打人、自残等。


同时,家长也要让孩子知道,出现正确行为和不良行为时分别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只有这样,孩子才不会因为被阻止发脾气而变得小心翼翼,也不会因为乱发脾气而肆无忌惮地伤害别人。


最后


最后,我想跟大家分享在《正面管教》里看过的一个故事:


4岁儿子总是突然发脾气。为此,父亲深受困扰。


然而,父亲越是制止,孩子的怒火就越猛烈。


有一天,当儿子又一次大发雷霆时,这位爸爸蹲了下来,朝着儿子大喊道:“我需要一个拥抱!”


儿子一愣,抽泣着问:“什么?”


爸爸再次喊道:“我需要一个拥抱!”


儿子看上去完全懵了,但他停止了哭闹,并且有点儿不情愿地说:“好吧。”


然后,他动作僵硬地给了爸爸一个拥抱。但是很快,这种僵硬就不见了,他瞬间融化在了父亲温暖的怀抱里。


过了好一阵子,爸爸开口了:“谢谢,这正是我需要的。”


儿子颤抖着嘴唇,说:“我也一样。”


当孩子最不可爱的时候,恰好也是他最需要爱的时候。


比起一句粗暴的“别闹了”,一个简单的拥抱或许更能激发出孩子好的那一面。


点亮【赞】+【在看,愿每个孩子都能在父母无条件的爱和接纳中,认识情绪、理解情绪,最终学会表达情绪和控制情绪。



情绪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错误的行为。打骂、呵斥、威胁都不是有效阻止错误行为办法,那么,如何让孩子理解,有些行为是不正当的,不被接受的呢?


育学园「亲子沟通 · 性格培养」专场直播,预约直播,和老师一起在线沟通让你感觉棘手的教育问题,相信一定能获得帮助。


避免错过时间,现在就点击「预约」吧👇




本文来源于男孩派(ID: boy666dj),关于养育男孩的干货,这里都有;关于养育男孩的苦甜,这里都懂;家有小男孩,欢迎关注男孩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