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微观三农
农业农村部主管、中国农村杂志社主办。最新政策、权威解读、实用信息、独家观点。本号已获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许可。投稿:[email protecte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CFC农产品研究  ·  饲料原料反弹难改猪价走弱趋势 2025/02/10 ·  昨天  
CFC农产品研究  ·  【白糖周报】短期有支撑 长期偏宽松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微观三农

打造县域样板和行业标杆

微观三农  · 公众号  · 农业  · 2025-02-10 16:00

正文

打造县域样板和行业标杆

——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总结报告

聚焦农业现代化迫切需要,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发挥好联结带动小农户作用,是完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抓手,也是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战略举措。2021年8月,农业农村部确定100个县(市、区)和100个服务主体,开始了为期3年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工作,2023年8月在试点单位中确定25个试点县(市、区)和25个试点服务组织为试点重点单位,进一步明确和聚焦试点任务,确保试点工作取得预期成效。各级农业农村部门高度重视、统筹谋划,为试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障、跟踪指导和政策支持。200个试点单位围绕落实试点任务,细化工作举措,不断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业态、模式、机制,并坚持边试点、边总结、边推广。经过试点,各地树立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县域样板、行业标杆,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做法、典型案例和示范主体,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建设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了先行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主要做法

聚焦落实试点工作部署安排,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以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为主线,以培育农业服务业战略性大产业为目标,以优先服务小农户和服务粮油作物为重点,强化组织推动、政策扶持、督导调度、宣传培训、行业规范、总结推广等,跟踪指导试点单位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的有效方法,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扩面提质增效,探索出一批较为成熟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县域模式或服务主体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组织保障配套支持,确保试点工作扎实有效推进。 各级农业农村部门高度重视试点工作,研究制定推进措施、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统筹整合相关资金,确保试点工作有序开展、取得实效。广西、甘肃、河北、江苏、辽宁、云南等出台了专门落实试点工作任务的文件,山东把试点工作纳入深化改革重点内容。山东、安徽、湖南、重庆等自主开展了省(市)级试点工作。辽宁组建了由厅分管负责同志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江西试点单位所在市成立了技术指导小组。各试点单位所在县(市、区)成立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有的还成立工作专班推动试点工作,各试点组织也成立了工作专班或工作机制。部分省统筹整合资金支持试点工作,如湖南对每个试点县支持100万元、每个试点组织支持60万元;安徽各试点县安排专项工作经费135万元。各地将中央财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资金项目优先支持试点单位,如山西将10%的项目资金向试点单位倾斜。

(二)延伸拓展服务领域,探索服务支撑现代农业路径。 专业服务滞后是制约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各试点单位把延伸拓展服务领域作为重点任务,聚焦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发展薄弱环节、关键领域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不断扩大服务覆盖面,破解制约农业产业发展的瓶颈难题。 一是 服务保障粮食安全 ,发展薄弱环节专业服务,促进粮油产业适度规模经营。各试点单位聚焦粮食稳面积提产量增效益,积极探索产中薄弱环节服务发展路径,推动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有效衔接。如在水稻产区主要发展集中育秧、机插秧、烘干仓储、稻油轮作等服务;试点地区大都探索秸秆利用、农药化肥减量、废弃物回收等绿色生产服务。不少从事粮食生产服务的试点主体,从单环节、多环节服务起步,逐步具备了贯穿生产全程甚至全产业链服务能力。 二是服务特色产业培育 ,发展关键领域支撑服务,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升级。不少试点单位围绕特色主导产业,聚焦绿色防控、专业操作、技术方案、劳务组织等关键环节,探索经济作物、畜禽养殖等产业领域专业化服务的模式和方法。初步统计,已探索的特色产业服务有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种植栽培,茶叶、苹果、柑橘、葡萄、草莓、柠檬、莲子、花椒等管理技术,探索的关键环节技术服务有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土壤消毒、废弃农膜和包装物回收等。贵州、广西、重庆、四川等的试点单位还探索了畜禽水产、兽医防疫等服务,解决了养殖产业发展难题。

(三)创新规模服务机制,引领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 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是政策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基本逻辑。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以试点单位为契机,通过推广单环节、多环节为主的农业生产托管,因地制宜探索满足小农户多样化、灵活式需求的规模化服务模式和组织形式,凸显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小农户的联结带动优势。 一是整合服务需求。 推动小农户统一接受服务,解决分散化、零碎化农事作业难题。安徽蒙城县由村集体接受农户委托,与服务主体签订服务合同,批量购买农资、农机、植保等服务,2024年144个村实现服务面积达100余万亩。 二是发展居间服务。 把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经营主体等培育成居间服务主体,探索了“服务主体+居间(中介)服务+小农户”的多种组织形式。山东齐力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小农户提供代耕、代播、代管、代收等服务。广东、福建等省的试点单位培育托管员队伍,帮助小农户接受专业化服务。 三是集成服务供给。 鼓励服务主体集成多环节、全链条服务业务,为小农户提供菜单式、保姆式、一站式服务,让小农户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江西高安市上湖黄敏家庭农场联合3家服务主体“组团”承接服务业务,服务范围从单环节拓展到全过程服务;江苏苏合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司整合农资供应、农事服务、粮食购销业务,通过“服务+订单”密切与小农户合作关系,服务扩大到1.1万户约35万亩。通过这几类服务模式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满足了小农户多样化需求,成为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的主要途径。

(四)整合盘活服务资源,搭建网点体系导入现代要素。 搭建服务体系,整合服务资源,是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导入现代要素功能的有效路径。一些试点单位组建联合社、联盟、协会等,分级建设服务中心、服务站点,并运用数字化工具,整合服务资源、集成服务要素,通过搭建服务网点体系形成服务网络,畅通现代要素导入农业生产过程的渠道。 一是建设多类型服务平台。 遴选服务主体建设运营服务中心,整合主体、集成业务、集聚资源,盘活设施、装备、技术、人才。福建建宁县成立农耕服务中心和农耕保姆站,整合农机植保服务主体,服务范围覆盖全县;安徽萧县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为平台,整合各类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资源,建成农事服务中心23个。 二是构建多层次组织体系。 一些试点单位因地制宜,根据需要构建起县、乡、村衔接配套的三级服务组织体系。甘肃永昌县依托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设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依托乡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设立服务站,依托村集体设立服务点;河北定州市成立市级指导服务中心1个,乡级指导服务中心25个,运营村级综合服务站192家,服务401个村庄。 三是搭载便捷化数字服务载体。 很多试点单位开发数字服务平台,应用北斗终端进行作业监测,以数字技术集成整合服务业务,提高服务供给的便捷高效水平。浙江台州市路桥区通过“农机快呼”实现一键呼叫,农田管理、农机作业、政策宣传、农业补贴等服务到家。辽宁万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立农业数据管理系统,细化服务作业和流程,实现服务数据实时生成、监管人员随时可查、作业过程全程追溯。通过试点探索,把服务平台载体、服务组织体系、数字农服应用相结合,构建县域服务网点体系,推动服务资源整合盘活,提供现代农业综合解决方案,进而引领现代农业服务业新趋势。

(五)加强行业指导监督,加快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应用。 行业指导、标准应用、监督约束是促进服务提质增效的有效办法。试点单位积极推广服务合同和规范服务流程,推动服务标准制定,健全服务管理制度,探索形成了一批“约定有合同、内容有标准、过程有记录、人员有培训、质量有保证、服务有监管”的规范服务模式。 一是做好标准规范指导。 安徽开展了“农业社会化服务质量建设年”及“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宣传月”活动。吉林以县为单位健全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规范。黑龙江兰西县出台了服务质量监测制度文件。山西长治市屯留区对服务主体资格、服务环节、资金管理等作出规定。新疆吉木萨尔县制定了服务价格确定及价格监测办法。 二是推动服务标准制定。 很多试点单位都探索制定了粮食作物或特色产业的服务标准规范。贵州岑巩县制定杂交水稻制种、优质稻和思州柚等10项服务技术规程。新疆尉犁县制定了棉花、小麦、玉米托管服务标准指引和农作物统防统治服务标准指引。广西贺州市正地公司制定了蔬菜种植全程的服务标准体系。山东金丰公社收集和制定了包括服务基础、服务提供、服务保障的151项标准。 三是推广应用标准规范。 注重引导服务主体健全经营管理制度,应用服务合同和标准,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的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安徽黟县有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使用标准服务合同,与服务人员签订作业服务承包合同,明确服务装备、区域、时间、质量等,严格验收程序,保障了服务质量。

(六)健全政策支持方式,营造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撑环境。 以试点为契机,各地围绕财税、金融、用地、人才等方面,创设和健全支持政策,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引导性,破解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难题。安徽支持服务组织获得贷款资金总额达2.3亿元,服务设施用地面积2866亩,霍邱县协调自然资源部门解决育秧中心用地难题。贵州福泉市将村级防疫员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整合520万元乡村振兴衔接资金支持农机服务主体购置短板农机装备。各地依托试点工作推进金融保险服务现代农业创新。黑龙江密山市与银行、保险公司对接,为服务主体和服务对象提供“额度放宽、利率优惠”的信贷政策支持;延寿县探索以粮食预期收益为质押的融资授信模式。江西余干县对接保险公司推出了安全事故责任保险、农事服务质量保险。不少试点单位支持服务主体与银行、担保、保险等金融机构开展合作,创新开发农业生产托管贷、农事服务质量保险、服务设施装备和从业人员保险、产量或收入保险等新业务新产品。

二、工作成效

试点单位探索服务小农户粮油生产和特色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初步给出了回答“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方案。经过试点,一些地方农业社会化服务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地发展起来,形成了覆盖全产业、全链条、全区域的现代农业服务业,原本存在的耕地撂荒、粗放经营问题得到缓解。试点实践表明,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培育现代农业服务业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重要实现途径,对于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带动农民持续增收也具有突出作用。

(一)探索了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的服务路径。 小农户借助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的社会化服务,以服务过程的现代化实现了农业生产过程的现代化,参与到现代农业产业链中。不少试点单位已经形成了小农户基础上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有效路径。吉林德惠市依托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成立服务联盟,织起覆盖小农户的服务网络。湖南安仁县建设了3个乡镇农业社会化居间服务站、15个村级居间服务点;天鹰合作社探索了“一村一机”共享农业无人机模式,建设村级网点25个。河北试点单位推广“远程巡田+专家会诊”模式,引导农户通过电话、微信订制服务。四川蒲江县70家服务主体成立联合会,统筹力量、统一标准,带动小农户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茶叶、猕猴桃、晚熟柑橘产业。四川广汉市惠民农机专业合作社采取小农户“团购”形式,带动7000余户小农户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山东威海市文登区打造“公司+联合社+小农户”的苹果全产业链助农带农新模式,辐射2万余亩果园。

(二)促进了农业新质生产力和农业高质高效发展。 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领域拓展、标准规范、资源整合等机制创新,打通新品种、新装备、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等导入现代农业的渠道,为农业新质生产力顺利发展提供了载体和支撑。试点工作引导服务主体创新服务与科技融合的方法路径,集成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现代物质装备,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发挥了专业化服务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关键作用。甘肃谷丰源农工场推广应用“土肥水药”技术集成服务方案,实现农药利用率提高2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 10%以上,有效解决了土壤板结、次生盐渍化、连作障碍等难题。福建司雷植保技术有限公司为安溪县5万亩茶园提供全程绿色植保生态防控的专业服务,实现茶叶亩产量增长38.2%。河南全丰航空植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在线化、数字化、零接触植保精准作业服务,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30%,防治效果提高22%。河北省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推广运用浅埋滴灌节水技术,铺设滴灌带55万亩,同时应用水肥一体化、深翻深耕技术,实现亩均节水30%以上、增产10%以上。通过服务主体的集中采购、集成技术、标准作业、统一服务、订单收购等,专业分工效能得到充分发挥,促进了降本增产提质、提升了产业链综合效益。新疆阿克苏市红枣园托管后,生产效率提高30%~40%,产值增加10%以上;沙雅县棉花种植服务每亩降低生产成本50元、产量增加75公斤、节本增效450元。青岛由服务主体承建的7个绿色增粮先行区7.26万亩小麦,2024年平均单产达到601.4公斤/亩,较平均水平高160多公斤。

(三)完善经营体系释放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活力。 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是农业经营方式的完善,进一步释放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活力。试点工作体现了“社会化服务支撑”对健全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关键作用,巩固了家庭经营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基础性地位,通过居间服务探索了集体统筹的有效形式,拓展了新型集体经济发展路径,赋予了双层经营体制新内涵。山东高唐县发挥村集体组织优势和居间服务作用,统一协调对接服务组织,每亩收取50元居间服务费。贵州息烽县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113个服务队,2024年服务水稻、油菜、马铃薯、葡萄、百香果等8.5万亩,服务肉鸡、生猪、渔业等养殖户1.6万余次。江苏海安市通过村集体领办合作社,统一农资采购、农机作业、技术指导、产品销售,为小农户提供组织化、规模化服务。新疆吉木萨尔县成立8家村集体联合抱团发展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和合作社,提供农资采购、全程作业、产品销售等服务,增加村集体收入。

(四)凝聚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资源要素合力。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网点体系实践创新,以及现代农业服务链、服务体系的形成,为区域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资源整合、要素集聚和创新驱动的载体通道,为农业强省、农业强市、农业强县建设提供了有效抓手。不少试点单位将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战略举措。四川在176个涉农县建成县级服务中心176个,挂牌2667个乡级服务站,落实村级服务协办员30105个,充分聚合各类服务主体力量。北京平谷区整合聚集供销、农业、农机、科技、气象、保险、电信等部门资源,打造一站式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平台,把土地、资金、技术等各类要素整合起来,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综合效益。青海贵德县在各乡镇建立农牧业生产托管指导站,引进财务管理、石油销售、农机销售、配件维修等服务,对接市场监管、金融、农担、供销、银行等部门,健全综合协调机制,推动资源共享,形成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合力。浙江建成省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51个、区域性农事服务中心112个、各类农事服务站点1000个以上,形成了“5公里农事服务圈”,实现田间地头全覆盖、生产过程全覆盖、产业链条全覆盖。

三、进一步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的工作建议

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进入了新阶段,需要更多聚焦规范发展和功能升级,提升对农业强国的引领支撑作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试点探索了先行经验,也提前面临了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挑战。如经营性社会化服务在区域、对象、产业、环节等层面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均衡矛盾,仍不能满足促进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迫切需要。未来,要持续巩固和拓展试点工作成果,以构建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主线,践行大食物观、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构建与现代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并行的服务链,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相互支撑的服务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以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不断开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新局面。

(一)持续拓展服务领域。 坚持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布局专业化服务链条,培育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战略产业,创新服务组织机制、提升专业服务质量,促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的加快落地和应用普及。按照大范围要素配置和规模经营的要求,建设支撑全区域、全产业、全链条的专业化服务体系,以多环节服务为重点继续推广农业生产托管,但要防止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推动整村整镇的全程托管,杜绝借生产托管名义搞大规模土地流转。

(二)培育新型服务主体。 从政策、项目、资金等多个层面加强对服务主体的扶持,把更多农业服务户、服务型合作社及兼业提供服务的经营主体,培育具有先进技术装备应用、现代生产要素导入、绿色生产方式普及作用的新型农业服务主体。注重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的融合发展,促进服务规模经营与土地规模经营的有序衔接。推动种业创新、科技创新、农资农机等领域的企业向现代农业服务企业转型,培育一批战略型农业服务企业。鼓励不同服务主体之间分工协作,更好融入服务体系和网络,带动本地小散弱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升级发展。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