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艺不压身
民航技术讨论和交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航空工业  ·  外场日志 | “鲲龙”故事: ... ·  昨天  
航空工业  ·  AC312E化身“空中120”助力亚冬会 ·  2 天前  
西藏发布  ·  已启用!拉萨贡嘎国际机场最新消息 ·  2 天前  
西藏发布  ·  已启用!拉萨贡嘎国际机场最新消息 ·  2 天前  
航空工业  ·  三架齐飞!AG600M完成新春第一飞 ·  3 天前  
航空工业  ·  他们,在“战位”迎新春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艺不压身

​决断,不能见!复飞?

艺不压身  · 公众号  · 民航  · 2019-09-21 08:25

正文



这是模拟机训练中一个很常见的场景。

机组在边缘天气条件下进近。 PF 专心致志 “套”好指引,PM 二目圆睁寻找引进灯。

决断高度,PM: “决断!不能见!”

PF迅速抬头扫视,果然不能见: “复飞!调定复飞推力,襟翼15!”

“正上升!”

“收轮!”

二人配合流畅,如行云流水。

但是,错了。

(一)复飞的惯性下沉行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运动状态不会发生改变,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将永远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

受惯性作用的影响,当飞机由进近下降状态,转换为复飞爬升状态时,必然存在一个“惯性下沉”的过程。

精密进近程序中的决断高度 /高(DA/H)在设计中,已经为这个“惯性下沉行”程留有充足的冗余度。所以机组在DA/H起始复飞动作,其越障余度是有保证的。

而非精密进近使用的最低下降高度/高(MDA/H)是基于阶梯下降法计算的,并未计入“惯性下沉”行程。所以理论上讲机组应当提前下降至MDA/H保持平飞,在复飞点进行决断。

这个差异就是我们常说的 “DA是地毯(软的),MDA是地板(硬的)”


(二)地毯? 地板?地板上铺地毯?
如果机组想要使用连续下降法(CDFA)飞非精密进近,那就需要人工在“地板”之上再铺一层“地毯”,以确保复飞时“惯性下沉”的最低点也不会穿透MDA/H。
从50 英尺开始自动复飞时,将会掉高度约30 英尺 。如开始复飞后出现接地现象,继续复飞。飞机抬头至复飞姿态时,观察自动油门将推力加至复飞推力,否则人工施加复飞推力。
——《B737机组训练手册》(FCTM)
50低高度以自动驾驶和自动油门方式复飞,可以算是各种复飞情况中比较困难的情况了。正常在DA/MDA高度人工复飞,飞机的响应会更为敏捷。
所以大多数的B737机队都规定非精密进近执行CDFA需要在MDA之上增加50ft做决断。
回到复飞动作的问题上来。
决断高度 (DA)/决断高(DH):是指在精密进近中,如果不能建立继续进近所必需的目视参考,则 应当开始复飞的特定高度或者高 .
最低下降高度(MDA)/最低下降高(MDH):是指在非精密进 近或者盘旋进近中,如果不能建立必需的目视参考,则不能继续下降的特定高度或者高.
——«大型飞机公共航空运输承运人运行合格审定规则»(CCAR121R5
按照法规要求, 决断高度 /高(DA/H)是复飞动作的起始,而非复飞决断的起始
不论是计入 “惯性下沉”行程的DA/H,抑或额外铺设50ft厚“地毯”的MDA/H, 都没有 为“PM观察、PM喊话、PF观察、PF决断”设计冗余高度。

如果按照开篇描述的流程复飞, 必然穿透会程序设计的复飞越障余度


(三)打死犟嘴的,淹死会水的。

可能有人会问: “如果PM报告不能见,PF不往外看直接按TO/GA复飞,不就节约时间了吗?”
也不行。
首先, PM报告“不能见”,PF抬头向外看一眼再做决断是本能反应。
其次,即便是这种“精简版”的喊话和决断也会对复飞起始动作时机造成延迟。
“我承认这种延迟存在,但只要延迟足够小,不就可以忽略不计了吗?”
我们通过下面这个视频来进行演示。
笔者在模拟机上选取 B737-800飞机以典型着陆重量,在3°下滑角的盲降进近,由一位飞行教员执行人工复飞。
PF在有充分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等PM喊完“决断!不能见!”,立即执行复飞动作。



我们可以看到,视频演示的惯性下沉行程为60ft。比B737机队CDFA要求增加的余度多10ft,是FTCM描述的复飞高度损失的一倍。
机组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遵循“精简版”的复飞流程,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操纵。
60英尺,不可能更少了。真实航班复飞的流程,一定比演示视频更为迟缓。
所以不论是开篇提到的 “完整版”还是演示视频中的“精简版” 都是错误的

(四)大道致简

在笔者作副驾驶的年代,类似的困惑和争议也曾经发生在对起飞 V1速度的理解上。
接近V1 时走/停决策
1992 年民航业制订起飞安全训练辅助程序时,发现现存的V1 定义使人感到迷惑,因为这个定义未说明V1 是机组必须开始中断起飞措施的最大速度。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在他们1990 年关于中断起飞事故的研究中也注意到,过晚的中断起飞是造成冲出跑道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FAA 在14 CFR 第25 部分中更改V1 定义如下:
• V1 表示在起飞时飞行员必须采取第一措施(例如,使用刹车、减推力、放出减速板)、确保在加速停止距离内停住飞机的最大速度。
• V1 也意味着起飞过程中的最小速度,一台发动机失效后,飞行员能在该速度继续起飞,并且在起飞距离内达到高于起飞道面以上所需高度。
——《B737机组训练手册》(FCTM)
V1速度是中断动作的最晚时机,而非走停决策的最晚时机。如果机组在V1速度才开始判断和决策,那么其动作滞后必然会导致飞机的可用停止距离不足。
这个道理说起来简单,但在训练中经常会把机组“绕”晕。临近V1时的发动机失效,到底提前几秒进行决断,才能保证中断动作不晚于程序要求?
最终我们通过一个非常简洁的方法,解决了 V1的困惑:
不论是哪位飞行员起飞, V1前 机长 应一只手保持在推力手柄上,以便对中断起飞的情况快速反应。 V1之后, 机长 的手应离开推力手柄。
——《B737机组训练手册》(FCTM)
V1,手(从油门上)拿开——养成肌肉记忆。
发现符合中断条件的特情:

如果你发现的手还在油门上,就拍光!

如果你的手不在油门上,就继续起飞!
解决复飞决断时机困惑的方法与之类似:
1 )进近过程中如果 PM建立目视参考,则随时报告“能见”。
2 )在决断高度发出后, 只要之前 PM没有报过“能见” PF立即按压TO/GA复飞
可能有人会问:如此吹毛求疵的计较一两秒的动作次序,有意思吗?
有。

训练工作,就是一个在逐秒,逐米,逐节,逐度,逐日,逐月,逐年中扣取一个个“百万分之一事故概率”的工作。

从“决断!1~2~3~复飞!”

到“决断!不能见!复飞!”

再到“决断!复飞!”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