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一个,关于蝴蝶效应的直观故事。你可能知道蝴蝶效应,但是对于蝴蝶效应的传导的残忍,未必能够直观感受。
这个话题的缘起,是有个朋友给我发来一篇文章:
一篇基于人类萧条这样的超级逻辑,来看空A股。
文章的大意逻辑是这样的:人类发展进入了一种瓶颈期,找不到增量发展的方向,而这个时候的博弈,就从共同突围转向相互攫取,做不到蛋糕变大,那就把精力放在在当下这么大的蛋糕基础上,力图多分一些蛋糕。
比如为什么美国会在这个时候选择发动贸易战,文中甚至预言会发动真实战争,比如第三次世界大战等等。
在内耗中,人类进入萧条阶段。
因此:
看空股市。(甚至于文章里面还给了一些非常具体的观点:比如国企资产将一文不值等等。)
朋友说,这篇的逻辑看上去怪怪的,但又无力反驳,感觉是对的,但是就是觉得哪里不对。
这是当下非常流行的一种爆文模式:用激烈的言辞和结论,去无限放大一种局部困境。比如动不动就说:XX国家要崩盘等等。
推导看上去是顺畅的,结论听起来是吓人的。(而大众对于此类观点,往往在内心倾向于宁可信其有的悲观态度。同时也是内心的破坏欲望在作祟。)
我跟朋友说,这是并不真懂蝴蝶效应的人,
用表面上的蝴蝶效应传导逻辑做的臆想推论。
辛弃疾有一首著名的词,也是在描述这样一种状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为何不识愁滋味?只缘身不在愁中。不在愁中的人看愁,理解愁:永远是一种愁是很酷的事情。
这里我讲一个真实故事
。以此,来描述关于蝴蝶效应真实的恐怖传导后果。
2014年末,2015年初的样子。我跟我姐闲聊的时候,她告诉了我一个事情:我姨认识了一个同乡大老板,光厂房就有一大堆。此人非常本事:他在当地通过各种渠道,以每月2分利大量收资金。利息月结,通常一次资金使用能有3个月到半年长度。
而我姨跟他是资深牌友,对他的底细了解颇深。几次资金往来下来,都非常顺利,所以我姨放了一笔固定资金常年投在他那。每月收利息。
可能北方读者不熟悉个中背景,我来大概介绍一下。
南方人对这种民间借贷,应该不陌生。1分到3分的月利息,应该来说只算是一般的吸引力。
在闽浙一带的农村,由于没有信用资质,所以官方渠道的贷款基本就不用想了,同时,由于南方人做生意够拼,够机灵,且是宗族帮带模式,加上过去几十年,一来国内高速发展,二来国外汇率差极大。
所以,借债外出闯天下的生意人往往能够迅速复制同宗同族人已经淌出来的模式,实现快速盈利,不但能够在一两年内快速还清欠债,荣归故里大手笔慈善修路建学校的大有人在。(几种牛逼生意:开网吧,游戏厅,出国打工,做钢贸,开酒店等等,基本上资金抢着投,没有亲戚关系,想投都投不上。所以南方重男轻女很大原因也在于此。)
但是在这些日常借贷模式里,对资金量的需求是不大的。
但是这个案例里,厉害的地方在于:
对方需要的资金量很大。并且需求密集
。简单来说就是,出借1万元,利息哪怕做到一毛,受限体量,收益也很一般。但是如果是稳定的百万级别的借贷关系,2分利收益就不少。
而我姨自己家里也有渔船生意,那是个极为吃现金流的行业,所以她自己能拿得出的常年限制资金就不多了,但是又舍不得这个机会。
所以,她就当起了掮客。一分利收钱,二分利外借。
由于这个关系,稳定并且量大,所以她从亲戚好友那搞到钱是比较容易的。其中包括我姐。(南方很有意思的一点,通常是男人负责做生意赚钱,女人负责投资和找钱。)
我知道这个事情,大家注意看时间:2014年末,到2015年初。
打电话的时候,我就告诉我姐:资金需求量这么大,并且这么稳定,一般现在做实体生意绝对不可能有这么大的投资回报,按最终使用人的资金成本来算,至少是一个月30%。也就是一年360%。做什么生意能这么凶。
只有一种可能:这些钱不管过程怎么走,最后一定是流到股市里。而只要是投资股市,就没有所谓的稳定获利,一旦出现投资不稳,很可能血本无归。
而他那些厂房,我敢肯定绝对全都抵押了,面上好看而已,真有那么强的实力,就不是这么高成本拿钱了。
我姐说,风险她也是知道的,但是这个已经做很久了,利息收益已经快把本金收回来了。
最后苦劝不停,我就要求她坚守一个底线:已经投了就投了,不能在加大投资。(因为对方一边在正常结算利息,一边又在更大规模的要求收钱。)
我姐倒是劝下了,我姨没听我的,
人总是倾向于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然后惯性的做线性推理。
很快,2015年6月到了。
如果不是身临其境,你很难从K线图的走势里,真正领会到,当时发生了什么。对于后来者,他从图中,新闻中,只会知道跌了,很惨,很多中产破产等等。但是,他永远不可能感受到,个中的恐怖。
什么叫财富的灰飞烟灭。就像一个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再怎么看资料,看纪录片,看影像,也无法感受那种惨绝人寰的景象。
这就是知道愁与经历愁的区别。
股灾过去三年了,去年过年,我们见面寒暄,家宴上,多喝两杯还能说出眼泪来。毕竟,春节,家族团聚,原本血亲,但是桌上都是你的债主。
债主都不提,平素也不问,并非不心疼,而是一来血亲,二来问也无用,徒增纷争。
可能读者以为那个收钱的老板跑路了,其实没有,他还在。依然是我姨的牌友,每日打牌。但是他的厂子没有了,只剩下一场记忆。
他也是个汉子,所有的债他都认了。而债主们只能寄希望于他东山再起。有趣的是,我姨还经常劝慰他。让他多去找找路子,找找机会。(中国普通老百姓的韧劲,以及对于苦难的承受能力,才是这个民族,最根本的力量。)
我姨不炒股,她可能听都没过股灾。
她并不知道2015年6月发生的那场与她没有任何交集的灾难,击沉了她。
这才是蝴蝶效应传导过程中,最为残忍的一点。
可能有人会说,谁让她贪心,去投资高利贷。
这是另一种生存困境:若你的钱永远呆在银行里,那你可能永远没有机会出头。
甘于平庸的人去嘲笑一个奋斗失败的人,这更是一种笑话。
如果有了家庭,有了小孩,就有了更多花钱的地方,而固定的存钱,去比越来越多的花钱,是一种更为恐怖的沉沦。
而,只要你的钱试图做投资,那么很难避开股市的关联。作为金融领域最重要的市场之一,经济晴雨表不是白叫的。所以,轻易的看崩,就如同看空这个国家的国运,即使真的发生了,你也跑不掉。
这就是最为矛盾的生存困境:出击,怕折。不出击,直接沉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