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地道风物
地道风物是中国国家地理发起的互动平台,通过脚踏实地的风物发现之旅、值得信赖的线上线下原创内容,复兴原乡传统、寻访最佳物产、捕捉匠心民艺,分享最本真的生活方式。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地道风物

中国最会做腊肉的地方,家家都是腊肉大师!

地道风物  · 公众号  · 旅游  · 2024-12-13 19:38

正文



腊肠香,腊肉咸

望到望到要过年!



在川渝人的记忆中,当 你走在街上闻到带着松柏香的烟熏味时,意味着快过年了。 一只铁皮桶,一摞多烟的熏木, 腊味 就在这个时节开始家家户户的院坝、灶房中开始熏制。混合了 各种香料与细盐 的肉被熏至金黄发黑, 煮熟后闪着油光,肥而不腻,嚼着肉香四溢。


在川渝,腊味就是过年的味道。
摄影/大军,图/图虫·创意


这就是在川渝如火锅一样重要的腊味,也是年味。


整个腊月一直到春节,朋友圈“干饭大赛”上东南西北菜式各不相同, 但是在川渝没有一家能少得了腊味 ——要说“疯魔”都不为过。长辈们走在路上看到居民楼里家家户户挂在阳台上窗户口的 腊肉香肠 ,甚至都要驻足赞叹一句:“这家的腊肉煪(熏)得好均匀,颜色好好看。”


挂在阳台、窗口的腊味,是川渝统一的冬日风景。
图/视觉中国


川渝的腊味“板眼儿”(花样)多,风味花哨,阵仗还大, 雅安、达州、城口、荣昌、阿坝 ……各地有各地的秘方,风味形形色色,真得让人挑花了眼。


雅安的皇木腊肉 混合蒜苗爆炒,激发的满屋香气; 重庆白市驿的腊板鸭 随着手起刀落的节奏成块,喷上少许香油撒上花椒面闻上一闻便口舌生津;攥起一根 城口腊排 ,大口撕扯,大口喝酒尽显豪气; 达州腊猪蹄 和烧烂的土豆相互包裹浑然一体……


川渝人不仅能吃,更是会做, 一年之重的腊味,不同的烹饪非要搭配不同地方的腊味: 是选雅安皇木高山的,还是重庆城口老字号的?是来点儿少数民族特色的,还是自家旁市场里做了二十年的李嬢嬢家的?知名的、传统的、新派的、融合的腊味在川渝这片地区比拼激烈,势要在过年餐桌上占有一席之地。


对于腊味, 川渝人不仅能吃,更是会做。
左图摄影/胡文凯 右图摄影/上海去哪吃(meishi388)





千户千味的川渝腊味

到底哪里的最好吃?



每年大雪到冬至前后到农贸市场走一走,一眼望去天上挂着 红晃晃的肉帘子 ,空气里混入了只有这个季节才有的 烟熏、五香、麻辣味 。平常到下午就打牌刷手机的肉摊老板都忙到“扑爬打抖(手脚忙乱)”,摊位上挂出了醒目的手写牌子:腊排骨48元/斤、腊肉28元/斤、酱肉28元/斤、香肠38元/斤、腊猪脚38元/斤、腊猪头28元/斤,当然还有“自带肉,加工费5元/斤”…… 虽然还没有挂上灯笼,还没有响起“恭喜你发财”,你也知道“年”近了,脚步也欢脱起来。


冬天,是腊味店老板们最喜欢的时节。
摄影/李志勇

腊味在川渝人记忆中已流传了不知多少辈,只知在没有冷藏方法的时代,宰杀年猪后, 利用腌、熏二法,保证在开春之前的肉食供应 ,这也是腊肉只在南方流行的原因之一。毕竟北方冬天自己就是一个大冰箱……


古人发现,通过 盐巴漤(lǎn)肉、香料加成 下的肉类,在利于保存之下 独具风味 ,譬如 酱肉 等腌制风干的肉类也属于腊肉中的一种,当然,更多人传统印象中的腊肉 还要 经过烟熏的考验 。由于其大多在冬季制作,腊肉逐渐成为正月里宴请亲友的珍馐,这种风味便在当地带有浓浓的“年味”, 是一代一代川渝人刻在骨子里的味觉和传统的记忆。


川渝腊肉让人印象深刻的风味,
在于腌制过程中加入了大量的花椒。
图/视觉中国

那么,川渝腊味为什么这么好吃?


天时地利,是这里盛产好腊肉的前提。 在四川 雅安 的大山中, 皇木镇的腊肉 相当“出圈”——在海拔2000米的东部高山里, 低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最适合食盐、花椒和其它香料在当地乌金猪肉上的“发挥” ,随着温度湿度和时间的变化,腊肉的水分含量和总糖含量逐渐下降,食盐含量逐渐升高。在特制熏房30℃的温度中用当地的 香叶树、柏梓 烟熏后,肉中的 氨基酸 得到增加…… 如此之下,猪肉会蝶变成存放多年不坏的老腊肉。


雅安的老腊肉,带有油亮的色泽。
图/视觉中国

这就是腊肉风味的转变过程。最后的皇木腊肉成品, 肥肉闪着油光,瘦肉金丝红,胶质状的肉皮几近透亮,香气扑鼻,惊艳绝伦。


除了占尽“天时地利”的腌,更讲究“人和”的熏也同样重要。 重庆平均海拔最高的 城口县 ,有着一味历史悠久的老腊肉, 是全国腊肉中唯一的“中华老字号” 。这里除了采用“可以媲美西班牙黑猪肉”的当地土猪肉, 更特别的是,它是“炕”出来的 ——把 青杠木 烧成木炭,燃烧之后利用木炭余温来炕,经过 9 0天以上慢火烘炕 ,将猪肉内部蛋白和脂肪的分解时间拉得更缓长,让好吃的风味物质—— 游离氨基酸 等产生得更为明显。


城口腊肉的慢火烘炕十分讲究火候温度。
摄影/王荣

城口老腊肉 金黄透亮的色泽,唇齿留香的口感 已无需多说,而这里的另一种腊味也绝对是惊喜—— 腊排骨 ,简直是“吮指”爱好者们的福音。巴骨肉(贴近骨头部位的肉)的香在腌熏后更加放大, 咸淡适中,香味浓郁 ,空口、下酒均相宜, 啃一口肉,喝一口酒,回味悠长。


仅仅是腊肉这一项,在川渝声名远扬的便不胜枚举:色泽鲜亮香味醇浓的 达州腊肉 、肉皮金黄层次分明的 青城山腊肉 、肉香浓郁鲜嫩多汁的 阿坝腊肉 、肥瘦相间肉质细嫩的 巴山腊肉 、因产猪而驰名的 荣昌腊肉 、先烧后腌的 巫山腊肉 ……


青城山腊肉的层次分明,让人垂涎欲滴。
摄影/魔影游侠,图/图虫· 创意

但是在这片广阔川渝土地上,不知道还有多少隐秘腊味宝藏。


譬如在外省口碑大好的 川味腊肠 ,在这里也是最能发挥DIY潜力的腊味。恐怕很少外地人知道, 其实在“人人都是厨师”的川渝,腊肠在一千户人家有一千个风味。


有多少川渝娃的记忆中,
帮着家长一起灌香肠 呢?
摄影/陈小凡


咸、甜、麻,还有一股发酵过的醇香味儿,是川味腊肠口味为外人所熟知的“基本盘” ,这都来自于统一的 醪糟或白酒、胡椒面、花椒、盐、味精 等配料。但其他的选择可就看各家自己得口味喜好了,要不要辣椒?要不要芝麻?要不要五香粉?要不要熏制……有人爱烟熏后的腊香,也有人钟意原味的肉粒伴随花椒的麻香, 谁也不服谁,都认为自家的最好吃。


当然,川味腊肠百变的口味没有任何科技与狠活, 全来自川渝人对做吃的自信。 这份自信,让传统样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了。譬如川味腊肠中的神秘选项: 香肠排骨 。将剁成小块的纤排和肉一起腌制好后包裹入香肠中。除了本身腌制的风味,肠内骨头也能吮吸出更深一层的咸香。若吃到脆骨 ,复合的肉香与脆弹的口感,是闲来无事时的口中乐趣。


排骨腊肠,诠释了川渝人对做吃的探究精神。
摄影/小草,图/图虫·创意




是川渝腊味

也是五湖四海之味



面对 食材本身已经足够完美 的川渝腊味,最普遍最简单最直接的做法是: 煮熟或蒸熟,切好,吃。 揭开蒸盖,从热腾腾的蒸汽中逐渐显现出整齐切片的腊肉,夹起一片能透过暖暖的灯光, 吃上一口肥而不腻,润而不柴,肉香四溢。


然而美味在手, 在被称为“调味天堂”的川渝,岂能忍住手痒,不发挥一下它们的潜力?


川渝人人都会做腊肉可不是闹着玩的
当然,这个定义仅限性别为“耙耳朵”的群体。
图/视觉中国

川渝人对调味有着极高的“本地忠诚度”,但川渝腊味却又在他们手中有着海纳百川的融合方式 ——在腊味之下,东南西北的食材都可融入小小的盘子中。


贵州的折耳根、湖南的尖椒、山东的蒜薹、江西的藜蒿、云南的茶树菇、四川的蒜苗、苦瓜、豌豆荚、地瓜 ……与川渝腊味可以衍生出无数排列组合,足以百日不重样:就像既带着回甜也有着爽脆口感的 地瓜炒腊肉 ,又或者些许辣味搭配软糯粘牙的 尖椒炒腊拱嘴 ,还有清香软嫩的 豌豆荚炒麻辣香肠 ,简单炒制五分钟就可以开始狼吞虎咽。


在川渝人手中,腊味与天南海北都能搭配出新花样。
图/图虫·创意、 上海去哪吃(meishi388)、 视觉中国


对于天马行空的 川南人 来说,腊味可不只是能和蔬菜合炒,他们甚至可以用 腊肉炒红糖! 将肥一点的腊肉切片,在锅里爆出油后捞出后,适量红糖下锅炒化,再把腊肉重新倒下去,搅匀起锅。掺了红糖的腊肉,用筷子夹起来,可以牵出丝状的红糖汁。 糖和腊肉混合在一起,香气浓郁,入口甜香。 这是过去物质不丰盛的时候,对肉、油、糖的充分眷恋所诞生出来的一种奇特风味。


油滋与糖浆的混合,甜而不腻,
红糖腊肉是多少川南人过年的回忆
图/巴山小洁

当然,爆炒肯定不是唯一,腊味的“炖”更是他们在冬天的得意好菜。


当“最佳赏味期”的 湖北粉藕 遇上川渝腊味,热腾腾香喷喷的一锅浓郁咸鲜汤底,炖得软烂Q弹的腊肉,完全浸入熏肉味的粉糯莲藕,都足以让这寒冷冬天暖胃暖心。 但这锅汤的灵魂,还得是最后烫进的一把“豌豆颠颠儿” ,蔬菜的清香从熏肉味和莲藕的淡淡甜味里钻出,可不得三碗汤起。


对川渝人来说,炖腊肉万不可没有豌豆颠来收尾。
图/颜美食


回归川渝腊味本身,最简单的蒸或煮都能完美发挥它的潜力。 无论是将腊肉 配合老盐菜一起蒸扣肉 ,还是将 腊猪舌、腊猪肝 直接煮熟切片,都可以惊艳四座。再搭配一个混合 干辣椒面与花椒面 的蘸料,嚼完肉香之后,现磨的花椒麻味在嘴唇上跳动, 一口肉一口酒,简直是“吆不到台(好了不起)”。


一腊百吃,川渝人甚至可以用脆皮春卷、鱼子酱搭配腊味 ——只要敢想,他们就能开发出更多的惊喜。甚至川味香肠也能做出 “广式煲仔饭” :不再需要传统煲仔饭的酱油,更不需要任何调料, 咸鲜味直冲鼻腔,超爽!


川味腊肠酥麻咸鲜,现蒸现切 根本不需要调
图/视觉中国

虽然现在已经很难在城市里闻到“煪”(熏)腊肉的柏树枝味道,但是从餐馆里推出 “刨猪汤” 的时候,各家各户就要开始忙活备年货了。 而在异乡的人,脑补着那一口爆汁的熏肉,回家的诱惑越来越强烈。


挂在房梁上的香肠腊肉、家旁边小卖部的各式烟花、寒假作业册、除夕夜12点响起的炮竹声和弥漫在空气里的硫磺味、新年第一口汤圆,以及给长辈们说新年好后拿到手的压岁红包就是 儿时记忆里过年的模样 。这日渐模糊的画面都从那个除夕的下午,躲开打牌的长辈们,悄悄溜进厨房里偷吃的第一口 腊猪耳朵 开始清晰。


川渝人过年:唯麻将与腊肉不可负。
图/视觉中国


川渝腊肉,让年都变得“麻辣轩香”起来。



文 | 陈浮

编辑 | 何如卿

图片编辑 | 王家乐

首图 | 视觉中国

封图 | 视觉中国


本文系【地道风物】原创内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