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报记者
陈美玲
实习记者
陈林丨文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菲尔普斯拔火罐……
中医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张名片,
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闵行有这么一位外籍人士,她不但来上海学中医,还留在了上海,并成为中医文化传播的使者。她就是
闵行区中医医院的洪原淑博士
。
“中医很难立竿见影,要一步一步来。”“不要太纠结,记得少生气,伤脾胃。”“这么怕疼,看病可不能太娇气哦!”
这位语气平和,讲着流利普通话,偶尔还带点小幽默的医生就是洪原淑。她是新中国首批通过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认证的外籍医师,也是
上海第一号外籍中医
。近日,她还获得了
2017年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
虽然身上笼罩着各种光环,但洪原淑低调又谦虚。门诊桌子上,除了坐诊所需材料,她还开辟了一块图书角,放着各种医学书籍。她说,
医生是一辈子都要学习和进步的职业,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
。
洪原淑(中)获得2017年上海“白玉兰纪念奖”
一次门诊结束后,患者追问洪原淑:你是韩国人?她微笑地“嗯”了一声,没有进行太多解释。“对病人来说,
把他们病看好是我的职责
,至于我是哪里人,并不重要。”
这与她选择留在上海的初衷不谋而合。学成之时,她本打算回韩国发展,但
曙光医院
向她抛出了橄榄枝,思虑再三,她留在了上海。“这里,病人多、名医多,锻炼的机会也多,再说医学无国界,不管在哪里,
行医的目的都是治病救人。
”
回顾这些年在上海的发展,洪原淑说
“符合甚至超出预期”
,特别是这次拿了“白玉兰纪念奖”,更坚定了她留在上海的信念。
她诊室的另一侧,是专门的韩籍门诊,因为流利的中文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洪原淑留在了专家诊室。她说,她
喜欢面对不同的病人
,这是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最好方式。门诊之余,她常常拿起手边的书,将临床碰到的问题和书本上的理论结合起来。“中医的书,十年前看跟十年后看,
经验不同,体会完全不同。
”
其实,来上海之前,洪原淑既不是学医的,与中医也没什么交集。然而,因为喜欢,她只身来到上海,克服了语言障碍,完成了中医学业,并扎根于此,成为一名
真正的中医
,得到中韩双方患者一致好评,还发表了
6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
。
洪原淑门诊中,中韩两国病人比例约为1:1,不少到过大医院就诊的韩国患者因为沟通障碍来到她这里。“他们可能只会说简单的中文,但
症状的描述越详细越有助于医生做判断。
”
曾经有一位13岁的学生,出现了肠梗阻,中文只会说“肚子疼”,辗转了几家医院,来到洪原淑这里,她详细了解后,很快就帮他看好了病,后来对方还送来了感谢信。
这样的案例有很多,通过口口相传,很多在上海的韩国人来她这里看病,除了语言的便利,还有对她的信任。
洪原淑作为校友代表在上海中医药大学60周年校庆上
面对其他患者,她的敬业精神一如既往。从问诊到检查到开药,游刃有余之中,又细致入微。现场一位姓肖的患者告诉记者,就诊过程中,洪原淑讲得很详细,考虑也比较多,
是一位很专业的医生
。
洪原淑说,从中医角度看,很多病都不是单一原因引起的,还跟日常生活、社会活动等有关,
全面了解患者是看好病的前提
。
除了是一名救死扶伤的医者,洪原淑还是一名
文化交流的使者
,她经常出现在中韩两国的各类社会公益活动上,如
义诊、捐款及在各类科普杂志发表专栏文章等
。2014年,她还受邀加入“驻沪韩籍公民事件SOS援助中心”,担任医疗顾问。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10多年来,洪原淑已经完全融入上海的工作和生活。和大多数在外打拼的中国年轻人一样,她每年回两次家,更多的时间是
投入到自己的热爱的中医事业中
。
洪原淑简介
先后就读于韩国东国大学师范专业,1998年获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专业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获得中医内科学消化专业临床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工作,从调治脾胃病入手治疗急慢性胃炎、胃癌前病变、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易激综合征、反流性食管炎、肝胆疾病等消化系统疾病;擅长肺病、肾病、高血压、糖尿病、中风、痛风、关节炎、干燥综合症、不孕不育、妇科疾病、失眠、湿疹、粉刺、荨麻疹、脱发、银屑病、过敏性鼻炎、骨质疏松症、颈腰椎疾病、乳腺病、甲状腺病、小儿厌食症、肿瘤及术后调理、虚症调理等。
门诊时间:
周二至周六全天
8:00-11:30,13:00-16:30
猜你喜欢
(本期编辑 方雨斌 李成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