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早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方针、主旋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也提出过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创新排在首位,并定位为“发展的第一动力”。
那么,创新为什么重要?怎么提升创新能力?一个国家又该集具哪些与创新相匹配的要素?
对此,国内知名人口学者,携程旅行网联合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CEO梁建章近日在“文津讲读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系列讲座”上,与国务院参事室及权威媒体一起探讨了上述问题。
而对于创新等相关问题的探讨,无论对于学术界,还是对于中国相关部门下一步的政策决策,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创新者越来越老
传统意义上,创新一般都理解为“年轻人的舞台”。但前几年,有人愕然发现:在香港,最讲究创新的竟是进入耄耋之年的李嘉诚。中国内地市场亦是如此——相比于第一次上世纪90年代末的“创业潮”,互联网的创新者正越来越老。
同时,“每百万人的研发人数”上,巴西、墨西哥虽整体不如中国,但却长期处于上涨态势。中国却曾在2009年出现过下滑,随后才逐步提升。一项公开数据是:芬兰“每百万人的研发人数”达到了7717人,中国却远不及芬兰,排在较后的位置,不足1000人。
对此,梁建章在交流中坦言,这既是因为创新的难度在增加,也与创新的投入指数增加。比如,比较其他国家,一个与创新相关的情况是:虽然与巴西、墨西哥等国家相比,中国研发占GDP的费用在不断提升,但邻国韩国却更高,研发费用几乎占到了GDP总量的4.5%。
另外,从拉动中国经济“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入手,梁建章提供的数据显示,从高科技产品占比出口额的比例看,中国同样超过了巴西和墨西哥,但却也低于韩国。
创业助力创新
那么,怎么提升创新能力?
在梁建章看来,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颠覆性的创新往往来自于新企业”。以携程为例,1999年成立以来,不仅改变了整个行业生态,更对消费者出行、住店费力度的下降,对中国整个旅游行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就是因为携程颠覆性创新的出现,改变了此前人们的预订习惯。
据新华网报道,欧洲专家邓肯·克拉克也认为,中国近些年来不断创新进步,要归功于创新企业的推动。而要实现中国科技创新强国“三步走”战略目标,则必须催生大批创新企业。
但提升创业人群,现阶段需要三个层面的提升:打破既得利益、改变大公司体系“不愿意冒险”的现状、给予有创意的年轻人更多机会。
就目前的官方政策看,政府部门早就提出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但在专家眼中,未来或许还要再出台更多的细化配套措施,给予创业和创新人群激励。
人口结构很重要
对此,梁建章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于国家层面而言,一个很重要助力创新的举措就是进一步“完善人口结构”。
去年10月底,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公报称,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这是官方作出的很重要一步。
事实上,“中国人可以多生”,这一直也是梁建章的观点。因为,人口带来的集聚效应,将加速一个产业链的创新。目前,全球知名的科创中心集中在美国的硅谷、纽约、洛杉矶。这些城市,无不是人口集聚的大城市。
梁建章曾多次调研,并坦承“年龄结构对一个国家的创新有很大影响力”。以日本为例,日本上世纪90年代后的创新力严重下降,和该国人才结构的老化“有直接关系”。
“中国现在就很好,80后是中国年龄结构里数量最多的人群,虽然当时计划生育已经开始,但还没有被严格地执行,所以80后是最庞大的一个群体,恰巧80后现在都30多岁,是精力和创造力最旺盛的一个时期。”梁建章表示,“所以,现在中国很多企业家和企业,创新力都非常旺盛。”
创新要“多方配套”
“中国必然要像其他低生育率国家一样,面临如何通过鼓励政策,来提升生育率。”梁建章表示,否则,会增加养老负担,创新、创业活力就会恶化。日本,已是亚洲国家中的前车之鉴。
为此,梁建章曾建议,应尽快放开和鼓励生育等政策,让年轻人生更多的小孩,来减缓老龄化,使人口结构保持一个年轻的活力,并保持持续的创新力。
基于对创新及人口的关注,梁建章建议缩短中学阶段的教育时长,提高教育体系的效率,让更多的人在更年轻的时候就进入大学校园,这样,也有利于年轻人创业。
本质上看,这也都是助力创新的“配套”举措。另外,在梁建章的建议中,还提到“放开大城市规模,取消户籍歧视”等。
这些,虽然短期内在中国还难以彻底实现,但无疑,还是会给国家智囊机构、权威媒体等提供一定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