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9届
高三上学期一模文科综合地理试题
六盘水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建立起来的工业城市,被石灰岩山丘环抱,水城河穿城而过,以凉爽的高原气候著称。城市人口密集,在60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居住了约60万的人口。为了改善城市居住环境,建设完善的生态基础设施,城市景观设计师们将水城河串联起现存的溪流、坑塘、湿地和低洼地,形成一系列蓄水池和不同承载力的净化湿地,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雨水管理和生态净化系统,即绿色海绵体系。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六盘水的绿色海绵体系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是
A. 水汽输送速度加快
B. 地表径流季节变化趋缓
C. 地下径流不断减少
D. 水循环的周期逐渐延长
【小题2】自绿色海绵体系建立以来六盘水的城市内涝频率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绿色海绵体系的
A. 水域面积显著增大,蓄洪量增加
B. 各种水体相互贯通,提高泄洪能力
C. 植物多样性提高,利于雨水下渗
D. 调节气候功能增强,暴雨频率下降
【小题3】在六盘水的绿色海绵体系中,具有水体净化功能的要素主要是
A. 持续缓慢流动的水体
B. 阶梯状分布的湿地
C. 可被溶解的营养盐类
D. 多样性的生物群落
2020年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杭州西部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就西溪湿地保护利用情况进行考察调研。生态问题的防御、修复和治理,事关国计民生,引人关注。从知识层面考虑,生态问题关联自然与人文;从能力层面考虑,生态问题既涉及指出、判断、描述等基础能力,又涉及分析、推理、阐释等较高层次的能力;从素养层面考虑,生态问题可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学科核心素养有机融合在一起。因而与生态问题的防御、修复和治理相关的试题,
尤其是涉及生态建设新举措和新成就的试题,在近几年高考中呈增多的趋势。
例如:2020年全国卷Ⅰ第1~3题,以我国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治理为背景,考查新农村发展综合治理模式。2020年全国卷Ⅰ第44题,以我国那考河治理为背景,考查污染河流被治理的意义。2019年全国卷Ⅲ第44题,以我国北方地区大棚生产为背景,考查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防治措施。2018年全国卷Ⅰ第44题,以世界种子库建设为背景,考查种子库选址的有利条件及遭遇的环境风险。2018年全国卷Ⅱ第44题,以建设雄安新区为背景,考查芦苇对白洋淀生态功能的作用以及当地居民积极管护、收割芦苇对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2017年全国卷Ⅱ第44题,以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出现“红色荒漠”为背景,考查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止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
而本题则是以贵州省六盘水市的绿色海绵体系为背景,考查城市化的问题。
表现和措施,生态城市等相关地理知识。通过阅读材料和示意图来联系所学知识,获取与解读题干信息、调动及运用知识的能力。题组难度适中,考查知识点丰富,解题者需要认真获取材料中有关信息并有一定的区域认知能力、地理实践力和地理综合思维,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小题1】六盘水的绿色海绵体系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是
A. 水汽输送速度加快
B. 地表径流季节变化趋缓
C. 地下径流不断减少
D. 水循环的周期逐渐延长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城市景观设计师们将水城河串联起现存的溪流、坑塘、湿地和低洼地,形成一系列蓄水池和不同承载力的净化湿地,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雨水管理和生态净化系统,即绿色海绵体系”可知,六盘水的绿色海绵体系是利用现存的溪流、坑塘、湿地和低洼地,串联形成一系列蓄水池和不同承载力的净化湿地。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是生态净化系统的一部分,可调蓄径流,使地表径流季节变化趋缓,B项正确;
【继续滑动查看】
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①大气环流的影响:大气环流决定着全球流场和风速场关系,进而影响水汽全球的分布;②地理纬度的影响:影响了辐射平均值,气温,水温的纬向分布进而影响了蒸发;③海陆分布的影响:海洋是水汽主要源地,因而沿海水汽多,向内陆减少;④海拔高度和地形屏障作用的影响:随高度增加,水汽含量相应减少,垂直于气流运动方向的山脉,常常成为阻隔暖湿气流运行的屏障。结合上述分析和材料可知,六盘水的绿色海绵体系主要起到的是调蓄径流和生态净化的功能,不影响水汽输送速度,A项错误;
【继续滑动查看】
六盘水市工业建设时期出现了城市化问题,表现就是城市路面硬化,降雨时地表水难以下渗,路面积水,内涝严重,地下径流少,而建设绿色海绵体系后,能够调蓄径流,使得下渗增加,地下径流增加,C项错误;
水循环使地球上各种形式的水以不同的周期或速度更新,由于各种形式水的贮蓄形式不一致,各种水的交换周期也不一致,所以六盘水的绿色海绵体系建设使水循环的周期可能变长,但不会逐渐延长,“逐渐”这个词有点绝对了,如果水循环周期逐渐延长就会影响水体更新,这样反而会起反作用,所以D项错误。故选B。
【小题2】自绿色海绵体系建立以来六盘水的城市内涝频率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绿色海绵体系的
A. 水域面积显著增大,蓄洪量增加
B. 各种水体相互贯通,提高泄洪能力
C. 植物多样性提高,利于雨水下渗
D. 调节气候功能增强,暴雨频率下降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自绿色海绵体系建立以来六盘水的城市内涝频率显著下降”可知,六盘水的城市内涝频率显著下降主要原因是将水城河串联起现存的溪流、坑塘、湿地和低洼地,形成一系列蓄水池和不同承载力的净化湿地,这使得绿色海绵体系的水域面积显著增大,从而蓄洪量增加,城市内涝的频率与自然会随之下降,A项正确;
河流的泄洪能力主要受河流落差等因素的影响,通常来说河流落差大的地方,泄洪能力较强,六盘水修建绿色海绵体系后,由于水域面积扩大了,溪流、坑塘、湿地和低洼地,形成一系列蓄水池和不同承载力的净化湿地,会使水流平衡和缓,流速慢,径流速度减慢,泄洪能力下降,B项错误;
【继续滑动查看】
本题易错选C项,六盘水的绿色海绵体系使植物多样性提高,有利于雨水下渗,这是没问题的,但是由于题干中强调的是下渗频率,而植物多样性提高只会增加雨水的下渗量,对频率的影响较小,因此“植物多样性提高,利于雨水下渗”不是六盘水内涝频率下降的主要原因,C项错误;
湿地有调节气候功能,但是不能改变气候特征,不能减少暴雨频率, D项夸大了绿色海绵体系的作用,仅仅通过一个生态体系就能改变一个地区的气候是错误的,要想表达绿色海绵体系对气候的影响最好用“调节”这个词,D项错误。故选A。
【小题3】在六盘水的绿色海绵体系中,具有水体净化功能的要素主要是
A. 持续缓慢流动的水体
B. 阶梯状分布的湿地
C. 可被溶解的营养盐类
D. 多样性的生物群落
答案:
D
解析:
水体净化的方式主要有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结合本题进行分析,在六盘水的绿色海绵体系中,六盘水的绿色海绵体系属于生物净化,而具有水体净化功能的要素主要是多样性的生物群落,水体中的污染物经生物的吸收、降解作用,使污染物消失或浓度降低,D项正确;
持续缓慢流动的水体只能是将一些污染物冲走,而且污染物已经对水体造成污染了,被污染水体的自净能力有限,起不到较好的水体净化功能,A项错误;
【继续滑动查看】
本题易错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湿地的确有提供水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作用,但是选项中说的是阶梯状分布的湿地,这种阶梯状分布的湿地只能将污染物拦截下来,并不能对其进行吸收降解,所以阶梯状分布的湿地也没有水体净化的功能,B项错误;
可被溶解的营养盐类进入河道中直接就被溶解了,同样也没有水体净化的功能,C项错误;本题归根结底还是要选择一个能将污染物吸收、降解,从而净化水体的选项。故选D。
(1)城市建设前:地表以自然环境为主,植被覆盖率高,土层深厚而疏松,空气湿度大,气候湿润,降水丰富,40%的降水被蒸发到大气中,不仅增加空气湿度,而且调节气温的变化幅度;50%的降水转化为地下径流,对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起到稳定作用;只有10%的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不仅减弱了对土壤的侵蚀,而且减小河流的含沙量。
(2)城市建设后:随着城市范围的扩大,植被覆盖率降低,地表硬化,不但减少了水分蒸发,而且使地表径流无法下渗而增加地表径流量,同时减少了地下径流量,城市的可用水量大大减少。
2. 改善城市环境的方法
3. 城市内涝与城市建设
▶城市内涝基本分析
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
(1)城市内涝的原因:
①降雨强度大,暴雨持续时间长,范围集中。城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增加城市降水;
②城市盲目扩张,地表径流不断增大,洼地、水塘、湖泊、水库等被人为地填筑破坏或填为它用,降低了其对雨水的调蓄分流功能;
③城市排水管网的问题:城市规划赶不上城市化步伐,设计标准偏低。排水设施不健全,不完善,排水系统建设滞后;
④城市路面硬化面积扩大,如柏油路、水泥路面,降雨时地表水难以下渗,导致路面积水。
(2)防治措施(工程措施):
①整治河道:采取挖、扩、分等综合措施整治河道;
②改造地下管网:如适当扩大管径,解决雨、污分流问题;
③增加排涝设施:如建排涝挡潮闸、排涝泵站;
④增加调蓄能力:如修建蓄水池、调蓄湖等;
⑤增加渗透能力:如铺设透水路面等。
▶活水公园
成都活水公园占地24000多平方米,坐落于成都市中心府南河畔,是一个具有国际知名度的环境治理的成功案例。园中庞大的水处理工程大大改善了府南河的水质,也因此让市民亲眼看见水由污变清的自然进程并为之骄傲。每天有约200立方米的水从河中抽出,除去细菌、重金属后再回到河中。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六盘水位于贵州省西部、云贵高原一、二级台地斜坡上,市境东邻安顺市,南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西接云南省曲靖市,北毗毕节市。
六盘水地处贵州西部乌蒙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受低纬度高海拔的影响,冬暖夏凉,气候宜人,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中国凉都”称号。
六盘水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埋藏浅,是国家西电东送的主要城市,西南乃至华南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素有“西南煤海”、“江南煤都”之誉。
六盘水地处长江、珠江上游分水岭,南盘江、北盘江流域两岸,出海通道以北盘江为主,下游连通北盘江龙头赛、红水河,沟通西江干线,是连接内陆与华南地区的重要水运通道,六盘水是沪昆铁路的重要站点,还有沪昆高铁、安六高铁经过,是贵州省铁路交通较为发达的地区,六盘水交通四通八达,是西南重要的铁路枢纽城市和物流集散中心之一。
2020年,六盘水市成功入选全球避暑名城榜。
钟灵毓秀又脆弱不堪的喀斯特山峦,急波湍涌奔向珠江的北盘江水,日以继夜处于能源兴奋状态的新工业谷地,轰然掘向地心的庞然大物煤炭综采机,日理百万吨的西南运输通道网,被煤炭彻底改变了生活的原住民……40年来,因诗句“乌蒙磅礴走泥丸”而闻名的贵州西部乌蒙山,已经被开发成为长江以南最大的煤炭基地,它与绵延中国西部近千公里的矿藏地质带一样,演绎出人类向自然索取的最强劲乐章。——节选自《中国国家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