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根据内容创作的流程环节,完善内容全周期引导扶持机制。
从前端作品的选题策划到末端作品公开播出,中间存在诸多环节,各类扶持项目在实践中关注其中的一个或多个环节,针对性或综合开展选题规划指导、创作指导、资金扶持、展播倾斜等引导扶持工作。如多项扶持项目将扶持基金分期发放,由行业主管部门全流程跟踪推进作品创作,给予专项指导,对制作完成且通过初核、验收的项目发放后期资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画短片扶持创作活动则分四阶段开展,包括报送创意、开展创作、作品评选、开展表彰四个环节,紧贴创作全程。此类扶持项目的流程跟踪和工作中的反馈机制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创作的完成度,根据不同体裁进行不同环节的针对性扶持的工作方式适应了不同的创作逻辑,让引导扶持工作更具科学性。
三是注重创作人才主体地位,基于作品体裁进行细分扶持。
人才是视听行业的核心元素之一,多项扶持项目都体现了对于创作人才的重点关注。例如,全国广播电视新闻“百佳”推优活动在作品栏目案例外同时设置新闻记者编辑、播音员主持表彰项;“优秀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共设作品、人才、机构三类。“优秀国产电视动画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设优秀国产电视动画片、优秀动画创作人才(设优秀导演、优秀编剧、优秀美术)、优秀动画制作播出机构(设优秀动画制作机构、优秀动画播出机构)、优秀国际传播动画作品四个类别……以上划分方式充分考虑和体现了人才对精品创作的支撑作用,还将播出制作及组织机构等要素考虑在内,对完善精品创作分类扶持格局、进一步提升创作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的引导扶持工作进一步突出创作的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审美趣向,兼顾体裁分类和创作生产环节,基本形成系统覆盖格局,推动内容创作在围绕主题主线、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创新创优、国际传播等方面取得更大作为。
一是明确扶持重点,加强选题规划。
根据相关通知文件,多个扶持项目明确以主题主线题材、重大现实和时代题材为扶持重点。以电视剧创作为例,主要根据《“十四五”中国电视剧发展规划》的重点电视剧选题规划,按照“主题—选题—项目”的结构进行布局,鼓励相关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座谈会、研讨会,围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开展调研工作,以达到引导电视剧创作生产、整体提升国产电视剧品质的目的。2023年入选扶持项目且已播出的剧目有如《问苍茫》《欢迎来到麦乐村》,就是由国家广电总局主动出题,这些作品既具有高水平艺术表现同时收视成绩亮眼。
二是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发挥优秀作品行业示范引领作用。
多项扶持项目通过扶持引导重点设置和树立优秀典型并举,对作品创作进行引导。
在价值引领方面,
《习近平与“一带一路”的故事》系列报道、《零碳之路》《闪耀吧!中华文明》第二季《声生不息·宝岛季》等作为短视频、网络纪录片、网络综艺优秀代表作,在高举思想旗帜、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促进文化交流、对外讲好中华文化故事方面取得突出成果,入选国家广电总局2023年网络视听精品创作传播工程,展现示范作用。
在创新融合方面,
坚持“公益、文化、原创”方向,深入推进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创优。电视节目《中国短视频大会》推动新媒体形态融合发展,《跟总书记学方法》创新全国首档交互式电视理论节目,入选2023年第三季度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名单。
在社会影响方面,
网络视听现象级作品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进一步引起大众对于“文物保护”议题的关注,入选2023年第三季度优秀网络视听作品,为微短剧创作的多元化和精品化提供借鉴,拓宽了这一新兴内容形态的价值和意义;屡次实现传播出圈,掀起“国潮”的电视节目《“中国节气”系列节日》入选播出年度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成为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范本。
在应用创新方面,
如优秀国产纪录片扶持项目明确扶持重点之一为“技术应用新”,积极推动VR、AR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网络视听节目推优注重理念、方式和话语表达创新,体现“艺术+技术”特点。纪录片《眼睛的故事》平衡了科学性和故事性,同时在理念思维、艺术手法、题材开拓、表现手段上具有创造性,入选2023年第三季度优秀国产纪录片目录。
以上相关荣誉性评选不仅以通报表扬的形式在助力优秀作品各主要平台进行宣传推广,主管部门还组织相关平台开设专区进行部分优秀作品展播活动,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三是向国际传播倾斜,助力视听精品出海。
国家广电总局着力开展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除各类扶持项目都对推动国际传播有所倾斜,还专设“视听中国”播映工程、丝绸之路视听工程、中非视听合作创新提升工程、中国纪录片对外传播推优扶持等10项工程项目。在当前开展的和已有的扶持项目中,遴选包括剧集、纪录片、动画片、综艺节目、短视频等进行合作扶持(包括合拍、翻拍、联合制作等形式)或译制资助,开展“一带一路”国家节目互播,创新推动广电视听走出去。例如,各地积极参与“视听中国”播映工程打造的“视听中国·濠江故事”“视听中国·青海时间”“视听中国·美加湖北”等,不断推动中国作品在国际展映。自2013年起实施“丝路视听工程”,十年来将2000余部中国优秀视听作品译制成40多种语言在100多个国家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