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米匡投资(ID:mikuangtouzi);作者: A先生
从中国不涨的物价说起
近几年,跟我国货币供应M2高增长相比,物价显得非常稳定,自2014年至今,CPI在2%上下波动,最近的两三月数值还跌破过1%,甚至出现了通缩苗头。
也许有人会说统计局数据做假,我的观点是统计毕竟是一门科学,或许跟实际有些出入(主要是样本选择/统计方法等),但能反映出大致趋势,基本是可信的。我们可以自己的日常消费为例,感受物价到底涨了没有?从最近的蒜薹、鸡蛋、猪肉、水果等价格就能略知一二。
物价不涨说明物资供应充足甚至过量,也可以说货币没有大量流入消费品领域,商品多货币少物价自然涨不起来——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做实业的不易,不能卖高价怎么赚到钱呢?
问题来了:这两年代表货币流通量的M2每年都以12%左右的幅度增加,到2016年末已达160万亿,为什么物价涨幅却在2%左右?钱为啥流不入实体呢?
贷/还款如何增减着货币
钱是怎么印刷的,我们之前说过很多次:央行“印刷”出的是基础货币,当它们进入商业银行系统,通过“贷款变存款、存款变贷款、贷款再变存款”的往复循环创造出了更多的货币,是的,贷款就是在印钱。
我们以按揭买房为例:
小王要买套1000万的房子,用自己多年的300万积蓄做了首付,再向银行贷款700万付了尾款——这是凭空增加的,专业的说法是银行创造出的货币(实质是信用)。地产商拿到的是1000万的全款,它可以用来支付原材料、建筑款、工资、税费等等。此时,市场中就增加了700万的流通货币。
在还了两三年月供后,小王的父母觉得儿子压力太大,影响了生活,于是就向亲朋好友借了700万,用于提前还贷。此时出现了什么变化?对了,市场中减少了700万的流通货币——亲友本可以用来进行其他消费的700万拿来归还了小王的银行债务,再仔细想,实际上是给了地产商,就是地产商两三年前拿到的1000万房款中的700万部分,只是有着时间上的错配。如果去掉所有的中间环节,就是小王用自己300万的积蓄,加上父母亲友借来700万,支付了地产商1000万的房款,整个过程没有增加钱,只是钱的转移。
是的,贷款创造着货币,当贷款被归还时,增加的货币就会消失,也可以理解成:当欠银行钱时,就增加了市场中的货币;当债务被清偿时,增加的货币就被消灭了。
地产去库存如何稳定物价
我们常说房地产是蓄水池,吸附住了超发的货币,所以货币没有在市场中流通,由此物价稳定。
这样理解蓄水池当然有问题:买卖是双向的,有卖才有买,有买才有卖。买房子的人把钱换成了房子,看似市场中的钱变少了,但卖房子的个人/地产商可是拿到了买房人的钱啊,也可以在市场中流通的(只是钱从买房人手中倒手到卖方人手中罢了),市场中的钱并没减少,怎么起到了蓄水池功能呢?
通过上文“贷款创造货币,归还贷款消灭货币”的原理,就能知道房地产如何成了蓄水池。房地产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其资金及上游的钢铁/水泥/玻璃等行业很大部分来自于银行贷款(即创造了货币M2),当购房人付了首付再贷70%的按揭款购房后,是创造了大量的M2,但开发商拿到这些钱后一部分归还银行贷款,另一部分支付了上游行业的工程款和员工工资,而上游行业拿到钱后又有一部分归还了银行贷款……购房人创造着M2,地产商及其上游行业归还贷款却在消灭着M2,其差额才是M2的实际增加额啊。
2015年底开始的去库存同样符合这个原理:资金从一线赶到二线,去库存完成之后限购/限贷/限售,再把资金往三四线城市赶,并配合着银行信贷……
等等,那钱不是越印越多吗?因为贷款就是印钱啊!可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的开发商拿到购房款后并不全部吃喝玩乐消费了啊,很大一部分归还了银行贷款、支付了工程款又被上游企业归还了银行贷款,这是在消灭M2啊!
去库存这招够狠——消化了过剩房产、置换了银行债务(由开发商负债转移到购房人负债)、缓解了金融系统性风险、还稳定了物价……
但这并不是房地产蓄水池的全部,房地产还是聚集M2的介质。
房子锁定了市场中的货币
M2每年增长12%以上,CPI每年才增长2%左右,悖论背后啥逻辑?反正钱没有进入生活消费品领域(也是实体经济),是的,房地产属于投资品,不属于消费品。
房地产成了货币聚集的媒介,让钱集中起来,而没有流入市场。怎么聚集的?贫富分化是一种聚集,让钱聚集到部分富人手里从而让市场中流通的钱变少(人的消费是有上限的,一日三餐、豪车豪宅总有度);让钱聚集到一些机构当中,并限制它的支出,从而让市场中的钱变少;让房价以后会更高的预期,来影响并限制人们的消费,从而让市场流通的钱变少……以此实现了稳定物价的意外效果。
这十余年依靠投资房产而成了高净值人群,在一线城市及部分二线城市占了不小的比例,他们在成为金字塔顶尖富人的同时,把货币集中在自己手里,也就锁定了货币在二级市场的流通量。除了他们,这些年与房地产相关上下游从业者业有部分成了富人,由此也锁定了一些货币。
大型开发商及其相关行业/公司也在地产财富大爆炸中聚集了相当的财富(也就是货币),它们中不少是国有企业,因反腐和限制消费,也把很大一笔货币锁定起来。这就像当年反腐反公款吃喝一样,各国家机关都有钱,但不让花,钱被锁定起来,并短期影响到高端酒楼的生意。
因为预期以后房价更高、更买不起、买了还会升值,所以人们就省吃俭用压缩其他消费,拿积蓄甚至借钱去买房,后果就是钱进一步聚集或准备聚集于房地产,从而减少了市场流通的货币量。
谁也没有想到,高房价竟成就了抑制通胀、稳定物价的一剂良药!这是高房价产生的出人意料的副作用!
如何在资产和消费间套利
国家年年M2超发,但超发的货币又被集中起来,并没有流入市场当中去,钱的集中却意外的稳定了物价。
钱集中的最重要表现形式就是贫富两极分化,专家经常谈到我国储蓄率多高,但这些储蓄被多少人占有呢?1人1亿存款,9个穷光蛋,十人平均下来都是千万富翁,得出的结论当然就是消费潜力大有可为。
当一种东西人人追逐时就会产生溢价和泡沫,远的如郁金香和南海股票,近的就是国人最爱的房产。有些东西因为资金的流入追逐价格水涨船高,把资金吸附其中,相应的其他商品对应的资金就会减少,价格就难以上涨甚至还会出现下跌,就像当下中国出现的资产通胀(高房价)和商品通缩(CPI低位徘徊)并存的奇观。
这就是期间的套利机会,理想状态是参与资产的泡沫并获利了结,拿着钱去消费,购买已经“折价”的商品/服务。是的,资产是溢价的,性价比低的;消费是打折的,性价比高的。现在消费能用更少的钱获取更好的商品和服务。
当然,我并不是让你全部抛售掉房产,拿着钱去消费,或用本来刚需的首付去进行性价比高的消费,因为没人知道房价的顶在哪里。
如果你资产较多或储蓄较多,确实可以趁着物价低迷的近些年,去消费享受生活,本来应是大水漫灌雨露均沾的资金却过于集中在了资产领域,造成更大范围的消费品领域饥渴干涸,你去消费就是去救急,自然获得超值的回报。另外么,也是为国家实体经济做贡献。
这就是资产和消费间的套利机会,我们既能发现溢价的东西,也能寻找到折价的东西,及由此判断出钱花在哪里更物超所值。我们应有独立的思考和清晰的头脑,因为随众的结果往往是高位接盘或高价买单。
樱桃小房子注:最近樱桃回老家有事原创很少,主要靠转载,虽然有些文章的部分观点,不一定认同,如本文的第5部分,资产和消费之间套利,我认为没有多大参考意义,有大额资产的,套利之后,如何进行投资,确实是困扰着目前国内的高净值人群,但这部分人大多选择海外投资,一是规避政治风险,二是因担忧国内的资产泡沫破灭,以出国寻求保值,而消费毕竟有限,且也非一个短期的行为,但求同存异吧,这几年货币泛滥,房价大涨,物价相对温和,大家都知道钱进了房地产,成为货币的蓄水池,但此文还是通俗易懂的再次解释了其中的原委。
樱桃今天已回深圳,明天开始加多原创。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号
樱桃小房子(ID:cherryhouse2017)
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