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细胞肺癌(SCLC)约占所有肺癌的15%~20%,绝大多数患者有吸烟史。
SCLC恶性程度高,属于高级别的肺神经内分泌瘤,肿瘤倍增时间短,具有增殖快,侵袭性强,转移发生早的特点,诊断时大约70%的患者已经出现远处转移,处于
疾病广泛期¹。
而且SCLC是一类高度异质性的肿瘤,具有复杂的肿瘤微环境,多数SCLC表现为缺少免疫细胞浸润、PD-L1低表达的“冷肿瘤”,同时SCLC也是一种高度血管化的肿瘤,尽管最初对放化疗高度敏感,但是绝大数患者在1年内复发,预后极差。
传统化疗带给ES-SCLC患者的生存仅有8~10个月左右
²
,5年生存率仅2%,因此,SCLC是临床公认的难治性肿瘤。
如何提高SCLC的生存,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从最初寻找高效低毒的化疗药物,到探索化疗药物的理想剂量,再到最佳化疗方案的选择,临床科研工作者进行了一系列地探索。然而,几十年来SCLC的生存期并未取得明显突破。免疫治疗作为继靶向治疗后的又一次革命,为SCLC带来全新的希望。2018年,国际第一项免疫治疗用于ES-SCLC的研究IMpower133研究
³
首次证实,PD-L1抑制剂阿替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可以显著改善ES-SCLC的生存,在SCLC治疗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随后CASPIAN研究
⁴
证实了另一款PD-L1抑制剂度伐利尤单抗联合化疗同样可以给ES-SCLC带来生存获益。为了解决PD-L1抑制剂是否能够为中国ES-SCLC带来获益,我们牵头开展了CAPSTONE-1研究
⁵
,首次证实了阿得贝利单抗联合化疗可以改善中国ES-SCLC的生存,成为第一个在中国上市的治疗SCLC的国产PD-L1抑制剂。在PD-L1抑制剂大获成功的同时,PD-1抑制剂在SCLC领域的研究却不尽人意,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在ES-SCLC一线治疗的KEYNOTE-604研究
⁶
意外折戟,PD-1抑制剂能否为SCLC带来获益成为临床中倍感困惑的问题。考虑到KEYNOTE-604研究失败的一些因素,我们牵头开展了ASTRUM-005研究
⁷
, 即PD-1抑制剂斯鲁利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ES-SCLC的国际多中心III期研究,这项研究首次通过III期研究证实PD-1抑制剂联合化疗可以为ES-SCLC带来生存获益,该项研究结果最终在
JAMA
杂志发表,受到了国际同行的一致认可。随后我们进行了RATIONALE-312研究
⁸
和EXTENTORCH研究
⁹
,进一步证实了PD-1抑制剂在ES-SCLC的疗效。以上这些药物也相继在中国获批上市,并获得了SCLC诊疗指南的推荐,满足了中国ES-SCLC患者对一线治疗方案有效性、安全性、适用性、可及性以及经济性的全方位需求,有效地改善了中国SCLC患者的生存状态。
尽管免疫联合化疗为SCLC这样的顽疾带来了历史性突破,但生存改善仅2~4个月左右,远未满足患者改善生存的迫切需求,我们思考如何能让SCLC实现更大的突破。国际上探索了在免疫联合化疗的基础上增加CTLA-4抑制剂或TIGIT抑制剂,然而都没有获得阳性结果。安罗替尼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小分子TKI药物,对VEGFR1-3、PDGFR、FGFR和c-Kit均显示了很强的抑制活性。我们前期开展的ALTER1202研究
¹
⁰
发现,安罗替尼单药后线治疗可以显著改善SCLC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并展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2019年安罗替尼也获批用于SCLC的三线及三线以上治疗,填补了中国SCLC患者后线治疗无药可用的空白。我们考虑到SCLC免疫冷肿瘤和富集异常血管的特征,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通过对SCLC肿瘤微环境的双重调控,可能发挥更好的疗效。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大胆、原创、颠覆式地设计了ETER701研究
¹¹
,采用免疫、小分子抗血管生成、标准含铂化疗四药联合的创新模式,即安罗替尼联合PD-L1抑制剂贝莫苏拜单抗和化疗作为试验组,期望实现ES-SCLC一线治疗更大的突破,由于当时尚未有专门针对中国ES-SCLC的免疫一线治疗的研究结果公布,中国也没有免疫药物在SCLC领域获批,所以仍然选择了标准化疗作为对照组。在研究主要终点方面,ETER701研究不仅关注了临床研究的“金标准”OS,也兼顾了有非常重要临床意义的PFS,最终采用了有更高统计学要求的PFS和OS的双主要终点设计。
总体而言,ETER701研究的初衷在于通过创新的四药联合模式,为ES-SCLC患者带来更好的疗效和生存希望,为全球肺癌治疗事业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