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在这柳枝吐翠,乍暖还寒的时节,我们迎来了新的学期首场学术交流盛宴。
2025 年2月26日(星期三)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全球史研究院)主办、重庆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和埃尔朗根大学协办的“东西知识的流动”硕博研究生论坛将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西校区国际大厦一层多功能厅举行。
知识迁移(Knowledge Transfer)是人类文化交流史中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是知识跨头脑、跨组织乃至跨地域的过程。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的交往增多,东西知识的流动性不断得到加强,传教、殖民、留学、词典与教材出版、旅行、出使等活动使得知识的迁移成为了一种正常的现象。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跨文化知识迁移得以实现。
因此,本次会议将以“东西知识的流动”为主旨,并围绕以下主题展开研讨:
1.知识迁移与留学史研究,与会学者以多语种史料为研究基础,结合原始档案、书信等材料,在历史学的框架之内,结合跨学科、数据库等多种学术研究方法,展示跨文化视野下全球知识流动的影响。本主题分别探讨了
辛亥革命后的中德旅居者及其创造的知识世界;晚清中国的普鲁士军事思想:张之洞军事改革中的制度嬗变与结构制约;从
《中国的云南省》(La Province chinoise du Yün-nan, 1879-1880年)一书入手,探讨知识迁移与法国殖民想象的形成;以留学生档案为基础,分别探析了姚可崑和陶云逵知识谱系与学术脉络的形成
2.跨国史研究,跨国史关注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的现象与过程,如迁移、贸易、文化交流、战争与和平、技术传播等,试图揭示超越单一国家视角的历史动力与复杂性。本主题将对以下议题进行讨论:关于青岛前德国监狱博物馆的空间,叙述德占期间司法体系的概况;探讨了20世纪80年代经济改革以来瑞士公司在中国开展的活动;研究了前苏联国家当前的档案状况以及寻找档案资料的其他途径;展示了国际关系史学中的时间性与空间性;考察了
20
世纪初中国和西班牙之间的一场全球性的文化和思想运动。
3.历史中的跨文化交流。本主题探讨了晚清中国进化思想的转变,尤其关注了进化论在严复开创性的《天演论》之外的折射;梳理了19世纪星期这一理解在清末学制改革中制度化的过程;考察了在早期现代欧洲社会,有关中国的知识是如何被传播、接受并进一步转化为文学想象的;从庄子哲学出发,探讨由“鱼之乐”引发的“共生”到“共在”,重新打开了海德格尔与中国道家的深刻对话;最后,探讨了利玛窦对于中西方古代思想资源的深刻把握与灵活运用,进一步体现其作为“人文主义传教士”的深刻洞察与文化适应能力。
4.思想史研究。本主题首先展示了柏格森的哲学被现代中国思想所借鉴,超越了历史主义局限,重构伦理知识;其次,展示了在具体哲学学科的视角下,论证了儒家思想对沃尔夫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在此,尝试通过聚焦《仪礼》中所涉及的伦理学问题,探讨中国礼学的历史影响与现代意义;最后,以“历史与超越——尼采与胡塞尔对比研究”为题,旨在探讨两位哲学巨匠如何分别构建其关于历史性与超越性的理论框架,并阐释二者对现代性危机的应对。
本次学术研讨会有幸邀请了诸多全球史、留学史、思想史、跨国史以及跨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学者倾情加盟(依照姓名首字母顺序排列):
刘懿凤,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全球史研究院副教授
陶思墨,
Simone
DERIX
,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历史系教授
王马克,
Marc
Andre MATTEN
,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汉学系教授
本次研讨会的具体安排如下:
时间
|
发言人
|
题目
|
09:00-09:10
|
李雪涛院长
|
开幕式致辞
|
09:10-09:20
|
孙江林书记
|
开幕式致辞
|
09:20-09:30
|
王马克教授
|
开幕式致辞
|
09:00-09:30 开幕式
主持人:王梓
|
09:30-09:40
|
合影及会场引导
|
主题一:知识迁移与留学史研究
|
09:40—12:00
(北京时间)
场地:北外西校区国际大厦一层多功能厅
|
Andreas Günter WEIS(哥廷根大学汉学系)
|
辛亥革命后的中德旅居者及其创造的知识世界
|
张雪岩(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
|
晚清中国的普鲁士军事思想:张之洞军事改革中的制度嬗变与结构制约
|
叶昆霆(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
|
《中国的云南省》(La Province chinoise du Yün-nan, 1879-1880年)——
知识迁移与法国殖民想象的形成
|
茶歇(10:55-11:10)
|
|
夏瑞芳(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
|
姚可崑知识谱系与学术脉络的形成——基于海德堡大学课程档案资料
|
胡琨(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
|
陶云逵思想开端——基于陶云逵博士论文及相关档案的考察
|
主持人:
胡琨
点评人:
陶思墨
Simone
DERIX
,埃尔朗根
-
纽伦堡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王马克
Marc Andre MATTEN
,埃尔朗根
-
纽伦堡大学汉学系教授
潘丹,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全球史研究院)副教授
王梓,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全球史研究院)讲师
|
主题二:跨国史研究
|
09:40—12:00
(北京时间)
场地:北外西校区国内大厦4号楼207
|
LI Aijing(波鸿鲁尔大学汉学系)
|
未述之物——青岛前德国监狱博物馆的空间叙述
|
Niklaus REMUND(苏黎世大学历史系)
|
中瑞交往——1978年改革政策以来瑞士企业在中情况
|
ZHANG Qi(波鸿鲁尔大学东欧史系)
|
苏联史探析——多国档案研究和替代性史源策略
|
茶歇(10:55-11:10)
|
|
LI Lili (慕尼黑大学历史系)
|
国际关系史学中的时间性与空间性
|
Julia LANGE(慕尼黑大学历史系)
|
从中国到西班牙——二十世纪初的无政府主义全球文化
|
主持人:
李泽玮
点评人:
李雪涛,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全球史研究院)院长
刘珂舟,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讲师
|
主题三:历史中的跨文化交流
|
14:30—16:50
(北京时间)
场地:北外国际大厦一层多功能厅
|
WANG Shangshang(慕尼黑大学历史系)
|
清末民初中国的“进化”想象与折射
|
李泽玮(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
|
19世纪星期制在中国的文化史研究——以清末学制改革为中心
|
潘子晴(重庆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
|
从《鞑靼战纪》到《鞑靼征服中国》:17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想象与变形
|
茶歇(15:45-16:00)
|
|
陈亚玲(重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
从“共在”到“共生”:论海德格尔解《庄子》“鱼之乐”之局限
|
王梓亦(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
“精神修炼”传统与《二十五言》的生成——人文主义传教士利玛窦
|
主持人:
金旭
点评人:
王马克
Marc Andre MATTEN
,埃尔朗根
-
纽伦堡大学汉学系教授
陶思墨
Simone
DERIX
,埃尔朗根
-
纽伦堡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刘懿凤,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全球史研究院)副教授
张宇晨,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全球史研究院)讲师
王奕斐,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全球史研究院)讲师
|
主题四:思想史研究
|
14:30—16:25
(北京时间)
场地:北外西校区国内大厦4号楼207
|
翁海峰(哥廷根
大学汉学系)
|
儒化柏格森:在线性时间的挑战中探究贺麟 “超时空 ”概念的知识谱系
|
陈猛(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
|
儒学与沃尔夫伦理学思想的建构
|
茶歇(15:20-15:35)
|
|
武文强(重庆大学哲学院)
|
历史与超越——尼采与胡塞尔对比研究
|
刘纯源 (重庆大学博雅学院)
|
中国礼学的历史影响与现代意义
|
主持人:
夏瑞芳
点评人:
李雪涛,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全球史研究院)院长
刘珂舟,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讲师
高然,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全球史研究院)讲师
刁珊,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博士后
|
16:55-17:30
场地:北外国际大厦一层多功能厅
|
闭幕式:
各组各派一位学生代表总结该组发表情况,每人三分钟
;
主持人:高然
李雪涛教授发言
王马克教授发言
陶思墨教授发言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