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山东政事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主办的主流新媒体平台。坚持“影响有影响力的人”理念,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最需、最权威的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香帅的金融江湖  ·  开年大红包:香帅周评 ·  昨天  
法询金融固收组  ·  固收资管的黄昏 ·  昨天  
大佳的投资笔记  ·  吊打97%的权益基金!实操详解:如何利用de ... ·  2 天前  
大佳的投资笔记  ·  吊打97%的权益基金!实操详解:如何利用de ... ·  2 天前  
Wind万得  ·  万得认证,金融专业人士的必备认证!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山东政事

夜读荐书 | “赛博秧歌”扭动背后,有哪些深度探索?

山东政事  · 公众号  ·  · 2025-02-01 21:31

正文

蛇年春晚上,穿着花棉袄、转着花手绢扭秧歌的机器人令观众眼前一亮。去掉了皮肤之后的人形机器人,浓浓的机械感与柔美的舞蹈形成了鲜明对比,有网友将其称之为“赛博秧歌”。

让机器人跳舞是不是大材小用?其实,机器人扭秧歌看着简单,其实每一个动作的背后,都有着很高的技术含量。据介绍,这些机器人身上装备了高精度3D激光SLAM自主定位和导航、多智能体协同规划、先进组网方案以及全身AI运动控制。

在人工智能领域,据统计,截至2024年6月,中国核心产业规模接近6000亿元。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世界的面貌。今天推荐的三本书,试图从科幻、数学与思维、科技哲学角度,勾勒出人工智能发展的几个侧面。它们不仅展现了技术的潜力,也深入探讨了人类与机器共存的伦理、哲学和社会问题。

科幻的启示:“超人类主义”的幻想能够实现?

在俄罗斯犹太裔美国科幻小说作家、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阿西莫夫笔下,最主要有两大系列:“基地”系列和“机器人”系列。在《阿西莫夫:机器人短篇全集》里,收录了关于机器人的31篇故事。有网友评价该书说:“整本书的顺序基本就是机器人的发展史。前面的故事比较简单,后面则较详细介绍了三大法则。苏珊十篇严格地论证了三大法则的基础意义,压轴的两篇则预言了机器人发展的未来以及与人冲突的解决之道。《双百人》的抗争和妥协不啻一个人本性的结论和机器人的悲剧。”

这本书的压轴之作,名为《双百人》。阿西莫夫在书中是这样介绍《双百人》的:“在我写过的所有机器人故事中,《双百人》是我最喜欢的,而且我认为是最好的。”1999年底,《双百人》被改编为电影《机器管家》,主要讲述一个机器人和一家人共同生活的故事:理查德·马丁一家买来机器人当管家,并给它起名“安德鲁”。安德鲁不仅拥有一般机器人具备的所有功能,还有非凡的学习和创造能力。他一直称马丁的二女儿为二小姐,并和她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逐渐成为马丁家族的一员。

随着安德鲁学到的东西越来越多,它越来越希望能成为人类。安德鲁找到一位工程师改造自己。从外表到身体内部器官,再到神经中枢,安德鲁变得越来越像一个真正的人。

安德鲁爱上了二小姐的孙女波夏,但因为安德鲁不是人类,波夏并不能接受它。安德鲁向法庭申请,希望被承认是人类。法庭以没有人能长生不老的理由,驳回了安德鲁的请求。安德鲁继续改造自己的身体,并给自己设定了生命界限。法庭最终宣布安德鲁可以与波夏结婚。当消息传来时,安德鲁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在《双百人》这个故事里,阿西莫夫设定了一个不断改造自己的身体,一心想变成人类的机器人。阿西莫夫幻想着实现超人类主义,也就是人类与机器人的完美融合。如今,尽管科技还没有发展到《双百人》故事里的程度,但像假肢技术、外骨骼、可穿戴设备等等,已应用到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或许未来的某一天,阿西莫夫在《双百人》中关于“超人类主义”的幻想能够实现,这也许就是阿西莫夫最喜欢这个故事的原因。

而阿西莫夫提出机器人学三大法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因不作为而使人类受到伤害;除非违背第一法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在不违背第一及第二法则的情况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这三原则不仅在科幻文学中产生深远的影响,也为现实中的人工智能研究所广泛讨论和引用。

AI最早的里程碑,万物皆可“贝叶斯”

OpenAI联合创始人、前首席科学家伊尔亚·苏茨克维曾发帖称,“或许如今的大型神经网络萌生了意识”。

实际上关于人工智能的问题,很早就有科学家和哲学家讨论。AI发生的先决条件是获得学习和决策的能力,特别是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做出决策的能力。为此,托马斯·贝叶斯于1763年开发了一个使用算数方法推算事物发生概率的框架,这就是著名的贝叶斯推理,它成为机器学习的基本逻辑,这是AI艺术进程中最早的一块里程碑。

贝叶斯不会想到,他自己都没有信心高调发表的概率理论,在两个世纪之后,计算机甫一出现就获得重生,在人类越来越依赖并擅长处理大量数据的年代,由他命名的定理被广泛地用于医学诊断、机器学习、认知神经科学等尖端领域当中。这个原本粗略的理论雏形,经过众多天才的修正和推广,如今被看做一种主义,一种知识哲学,乃至于能够概括人类大脑认知工作的抽象模型。

《贝叶斯的博弈:数学、思维与人工智能》就是一本诠释贝叶斯推理的著作。这本书的法语原版书名为《知识的公式:基于贝叶斯定理的统一性知识哲学》,作者是年轻的亚裔法国数学家黄黎原。他长期关注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活跃且受欢迎的科普视频博主。他在书中充满激情地盛赞了贝叶斯公式的实际有效性和哲学启发性,将之称之为“智慧方程”。

这本书告诉我们,从贝叶斯公式引申出的贝叶斯方法和贝叶斯知识哲学,就像能够游遍天下的思维通票,我们甚至可以说,万物皆可“贝叶斯”。

说到底,贝叶斯公式指向了一种知识哲学,作者甚至认为“理性”本质上可以归结于贝叶斯公式的应用,以至于可以将信奉这种哲学称为贝叶斯主义。贝叶斯主义就是假设“现实”的所有模型、理论或概念都只不过是某种信念、虚构或诗歌,尤其要指出的是,“所有模型都是错的”;然后,实际数据应该迫使我们调整赋予不同模型的重要性,即置信度;关键在于,调整这些置信度的方式应该尽可能严谨地遵循贝叶斯公式。

贝叶斯在今天显得尤其重要,由于计算机性能的提高,数据收集及处理技术已经远远超过人脑,商业、政策等领域无不更加依赖大数据分析的结果,“技术的演变让我们重新审视贝叶斯公式以及它在知识大厦中的位置”。贝叶斯计算特别有益于在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中的删繁就简,抓大放小。从天体物理学、航空航天,到基因组测序和蛋白质研究;从医学领域中的癌症溯因、病毒检测,到计算机科学中的图像识别、信息加密;从商业领域的保险、广告、物流,到社会政治领域的选举和资源分配等等。贝叶斯的应用无所不在。

在纯粹的数学框架和尖端科技的应用领域之外,贝叶斯哲学非常适合作为个人生活在当下这个快速更迭时代的思维指南。贝叶斯哲学反映了人类对不确定性的焦虑,也为应对不确性提供了一种方法,即接纳不确定性,在防止过度自信的前提下大胆进行直觉性假设,同时也不忘用新证据来对自己的假设进行不断更新,让自己处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

书中提到,“根据贝叶斯定理,任何理论都不完美。取而代之的是一项未尽的工作,它永远处于推敲与测试之中。”贝叶斯状态就是一种平衡于确信与怀疑之间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不会轻易确信谣言,可以对坏运气感到释怀,也可以勇敢向不公正对待提出抗辩。贝叶斯公式也许并不完美,但贝叶斯主义,也许正是最适宜这个不确定性时代的知识哲学。不仅如此,贝叶斯的视角也对认识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许绝对的真理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有互相印证又互相勾连的理论,而不同的理论又被多方面的实践所验证。

山东人王浩:

得益于强大的计算能力与近乎无限的“体能”,高级的人工智能学一遍整个人类互联网上的知识可能只需以月为单位的时间。而最关键的是,一个被人类训练出来、并能够理解人类行为目的和意图的人工智能,对这些知识背后的人类意图也能够理解。就像我们现在所写下的每一篇关于如何控制人工智能的文章、书籍、博客,连同人工智能可能的各种反制逃脱手段,都已经以人类间彼此讨论的形式,原原本本地记录在了互联网上。

一个拥有强大互联网搜索功能的人工智能(这一点目前正是多家搜索引擎公司正在做的,并且没有人认为这会带来什么问题),也许只需要数秒时间,就能理解人类迄今为止和从今往后为完全控制人工智能(或者换个说法——比如让“人工智能可信并有益于人类”)所做的所有努力和尝试,无论是增加偏好选择的不确定性,植入人权的内核,还是诸如“机器人三定律”一样的规则,又或是将共情和利他倾向植入其底层逻辑……

所有的这些尝试,甚至包括如何实现这些功能的源代码(只要以某种形式联网了,就一定有可能通过搜索或者破解被获取),以及制造该人工智能自身的代码,最终都可能被发现并理解。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如果我们不对人工智能的研发和应用开展行之有效的监管,发展到一定智能阶段、具有意图理解能力的人工智能,将有可能了解掌握人类创造它的过程和试图采用的控制手段,这显然是一件具有相当高风险的事。

人工智能的边界在哪儿?这是技术问题,也是法律问题,还是哲学问题。

美籍奥地利数学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哥德尔在1931年提出了著名的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指出在任何足够强的数学系统中,总存在某些命题,这些命题在该系统内既无法被证明为真,也无法被证明为假。这一发现对数学基础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对人工智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揭示了计算机和算法的能力和局限性,为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研究设定了边界。

而从山东走出的著名数理逻辑学家王浩是哥德尔的忘年交,他在自己的研究中也十分关注这些问题,在《从数学到哲学》一书中,他拿出一章讨论《心灵与机器》的问题,他从数理逻辑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讨论:因为大脑经常被比作计算机,这种比较被称为计算隐喻。这种隐喻在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都备受争议。

《从数学到哲学》英文版首次出版于1974年,这部中文版是首次推出,足足让我们等待了五十年。王浩集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与计算机学家于一身,在多个学科领域均有着显著的贡献和深厚的造诣。他一生痴迷于哲学研究,致力于探索数学、逻辑、计算机科学与哲学之间的交叉点,为我们理解世界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其中,他的代表作《从数学到哲学》无疑为我们展现了他独特的哲学思想,以及他对数学与哲学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从数学到哲学》一书,不仅体现了王浩在数学、逻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深厚底蕴,更展示了他对哲学研究的热忱与专注。王浩在书中沿着从柏拉图到哥德尔的“数学-哲学家”传统,对实质事实主义一般立场进行了长篇阐发,这为我们理解数学与哲学之间的紧密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王浩首先讨论了机器是否有意识的问题,哪些是人类和机器的最大差异。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讨论人类心智和计算机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他分析了两个基本观察:(1)大脑在一定程度上与计算机相似;(2)大脑的输入和输出之间的任何确定的因果关系,原则上都可以由类似计算机的开关网络来实现。人们经常根据这两个观察得出大脑是一种计算机的结论。但是通过两者的粗略比较,就能发现两者之间的明显差异。

王浩有一个信念:人心的本质能力在于习得和思索新概念的能力。他认为,该能力是哲学一直试图破解,但屡试屡挫的一个奥秘,而许多哲学争执,不过是这个事实的后果,即一旦破解了这个奥秘,许多争执就会消失。有趣的是,哲学自然主义在最近三四十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正呼应了王浩的这些观点。

哲学自然化的一个核心部分即在于概念表征关系的自然化,而最近三四十年来,自然主义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可谓是殚精竭虑。这些努力与认知科学的革命性进展密切相关,标志着我们这个时代哲学的一条新生血脉。特别地,人脑中的数学概念是否是表征性的,是否具有更特别的认知性质和功能,是此类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另一方面,具体到王浩谈到的计算机的学习能力问题,最近十几年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可以看作对此段文字的一个回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