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完了《华与华方法》这本书,为什么要看这本书呢?说起来很有趣。
先是很早之前看了《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对华
杉
写的书比较认可,真正能做到深入浅出,有趣味,有知识。
又看到蜜雪冰城,不做互联网广告,但是又天然地在网上很火,非常好奇,所以就看看背后的操盘思考。
这本书给的太多了,把它当成一个对品牌营销理论的综述也不为过,不光对企业品牌的建设有用,对做自媒体品牌也非常有用。
看了之后我更深深地相信
品牌是一种资产,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品牌。
那就让我们来,一起学习下,如何做品牌。
先科普一下华与华
华与华是华
杉
和华楠两兄弟创建的营销咨询公司。
主要的方法论是: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
我们平时所接触的很多耳熟能详品牌,都是他们的客户:
海底捞,得到,新东方,恰恰,蜜雪冰城,葵花儿童药,西贝莜面村。
本书金句:
这本书的前面讲的非常本质,到后面越来越精彩,我怕你看到前面就跑了,先在这里列出你会看到的有趣的内容,本文的结构非常清晰,企业、品牌、传播,各有三大原理,你也可以直接跳到相应的章节看。如果来不及看,可以先收藏或加入浮窗。
-
经济本身并不会发展!
经济发展是经济以外的现象拖动带来的,这种现象就是企业家的创新。
-
品牌是企业为了让顾客惩罚自己而创造的一种重复博弈机制
-
品牌就是为了降低顾客的记忆成本、选择成本、营销传播成本。
-
广告语的目的就是,
设计一句话,让消费者说给别人听。
-
营销是为了追求效益,效益就是简简单单的八个字:
买我产品,传我美名。
-
一个有效的广告语总是谋求消费者的行为反射
-
巴普洛夫的行为学就两句话:第一,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刺激反射行为;第二,刺激信号的能量越强,则反射越大。
-
一些公司只知道买流量,
买流量做了几年之后,他们发现这个关键词是越买越贵了
。最后贵到离谱,贵到看不懂了,说怎么有人还肯出这么多钱?
企业三大原理
企业第一原理:交易成本原理,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降低了社会的交易成本。
这个原理来自英国经济学家科斯的论文《企业的性质》
比如我出去旅游遇到天气降温,发现带的衣服不够,突然需要买一件衣服,最快的方式就是去附近的优衣库。
其他任何的方式,网购、抢品牌限量、定制衣服、自己缝衣服,都是效率更低,交易成本更高的方式。
这就是优衣库存在的意义,降低了交易成本。
企业第二原理:企业责任原理,企业的性质是降低社会的交易成本,为社会解决问题。
所谓的定位,就是定位自己的社会分工,我们到底为社会承担什么责任,解决什么问题,这就是我的事业领域,是我的使命。
《基业长青》里说,我们不是要建立一个基业长青的公司,而是要建立一个对于社会来说,值得基业长青的公司。
假如明天我们不幸消失,社会是否会因此若有所失?
试着回答一下这四个问题:
-
假如微信明天不幸消失,你是否会难过
-
假如抖音明天不幸消失,你是否会难过
-
假如农夫山泉明天不幸消失,你是否会难过
-
假如霸王茶姬明天不幸消失,你是否会难过
回答之后你就明白了「消费者的黏性」,想要基业长青,就要思考企业和社会的黏性。
企业第三原理:经济为什么会发展?是因为企业家的创新
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里,研究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
经济为什么会发展?
他的结论是:经济本身并不会发展!经济发展是经济意外的现象拖动带来的,这种现象就是企业家的创新。
经济本身就是循环流转,刚好够用就行。就像农业社会,1000年经济也没发展。
到了工业革命,蒸汽机出现,企业家将蒸汽机用于建立一个新的商业组合,这就是创新。
熊彼特说,一个人在他创新的时候,就是企业家。只有创新才能获得利润。
迈克尔波特的方法论,没用「创新」,但是用了「战略定位」。
战略定位是一套独特的经营活动,用这套经营活动,实现三个效果
-
独特的价值
-
总成本领先
-
竞争对手难以模仿
为什么是一套独特的经营活动,让竞争对手难以模仿?
如果是一个活动,竞争对手可以模仿到90%。
那6个活动,6个90%相乘,结果是0.53。
他就只能模仿到一半。
品牌三大原理
品牌第一原理:品牌是企业为了让顾客惩罚自己而创造的一种重复博弈机制
比如以前我们去旅游的时候,都知道景点的东西又贵质量又差,总是被骗挨宰,因为那是一次博弈。赚一把以后,也不指望你再来。
但是如果是在小区的超市里购物,就能得到价格公道和质量保障服务。因为他需要大家常来,反复来。
品牌就是这样一套重复博弈机制,一旦建立了品牌,你就要接受社会的监督。
中国一向注重「正名」,名字就是你一切行为的标签。
商人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不要让顾客吃亏,这个原则在古话里就叫“无尖不商”。这个“尖”指的是以前卖米,卖一斗米,商人一般都会装一斗多,然后用尺子把它刮平,然后再在中间堆起一个尖。这个尖就是在告诉买米的人,你绝对没有吃亏,如果你没堆一个尖,你就不配称为一个商人,所以叫“无尖不商”。(注,这个故事可能是杜撰,但是原理是相通的)
品牌第二原理:品牌存在的意义在于降低三个成本,社会监督成本、顾客选择成本、企业营销传播成本
前面说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降低了社会的交易成本。
品牌之所以存在,也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
对品牌营销传播的一切工作,一切动作,从命名、标志、包装、广告到所有的一切,我们都要从成本的角度去看它,要用最低的成本,要花费最少。
为什么要起个名字?
就是为了降低顾客的记忆成本、选择成本、营销传播成本。
房地产里有个案例是「一个北京城,四个孔雀城」
第一个孔雀城项目在固安开发的时候,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命名的问题。当时,公司内部征集了两百多个名字,大家倾向的方案是“安达卢西亚”。
这个名字的记忆成本太高了。
很多事情都是这样,你想得很多,但是成本上不成立。
研究品牌,一切要从成本角度去看,而品牌成本的起点就是名字。
讲完名字,再说说广告语,口号是怎么来的,还是因为成本而生的。
-
爱干净,住汉庭
-
新东方,老师好
-
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
广告语的目的就是,设计一句话,让消费者说给别人听。
这句话,必须要看它的成本。
要让消费者能记住,并且能讲给别人听。
再来讲讲品牌标志,它存在的目的是:
降低品牌识别、记忆、传播的成本。
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标志,但是70%的标志设计都是错的,都是给消费者添麻烦的。
放牛娃发明了brand这个词。因为你家的牛和我家的牛很难分清,就在牛身上烙一个符号,这就是标志的起源,也是品牌的起源,brand就是指牛身上的那个烙印。
品牌标志的标准就四个字:一目了然
以海底捞为例,它原来的标志就不是资产,没人能记住它。
华与华为它设计了新的标志,一个 Hi,i 用一个红辣椒代替。
再来看一些案例,哪些是你觉得一目了然的?
再来讲讲包装的例子,也是为了降低营销成本。
超时里的每日坚果那么多,当消费者经过货架时,我们要让他第一眼就看到超级符号——绶带,并把“掌握关键保鲜技术”的品牌谚语信息放到最大,让刺激信号足够强!吸引他看到我们的产品。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的包装设计非常成功,2015年出版,到2019年卖了60万册,而且在韩国、泰国都翻译出版了。这个成功,和包装策划是分不开的。
机场书店3000本书,最吸引你目光的是哪本?
品牌第三原理:品牌是资产,就是能给我们带来效益的消费者的品牌认知
华与华方法的一个基本原则,叫作始终服务于最终目的。
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获得效益。能给我们带来效益的消费者品牌认知就是我们的资产。
效益就是简简单单的八个字:
买我产品,传我美名。
买了我的产品或服务,还得出去跟别人说我好。
这就是品牌资产原理。
比如华与华的品牌资产,第一是「华与华」的名字,第二是兄弟抱手照片,第三是方法论: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
品牌不要老想着品牌升级,而是要找到自己的资产,并且一直强化,一直吃利息。
有一个著名的广告故事,好像主角就是万宝路和它的广告公司,两个老板合作了50年,都是老头了。万宝路的老板说:“咱们合作了50年,我付了你50年的钱,你就把给我做的第一稿设计用了50年,你这钱也赚得太容易了吧?”
广告公司的老板回答:“我容易吗?这50年间,为了不让你的人改掉这个设计,我付出了多少辛苦和努力。”
传播三大原理
传播第一原理:刺激反射原理,传播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行动
我们不是要做一个既叫座又叫好的广告,而是要做一个既叫座又能让顾客替我们叫座的广告,就是要两个效益:
一是买我产品,二是传我美名。
所以,使用了刺激反射原理的广告,往往是直接诉诸行动的。
一个有效的广告语总是谋求消费者的行为反射,比如说大家熟知的“送礼就送脑白金”,之所以会觉得它厉害,是因为它有很强势的行动反射,而且还用“就送”,这一个“就”字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所以,现在广告法会很注意。最早,我们国家的药品广告法就禁止用“就”字。
再比如:
爱
干净,
住
汉庭。
如果你爱干净,就去住汉庭。
不要说清、说服,要说动。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开创了修辞学,他对修辞学的定义是:
说服人相信任何东西,或者促使人行动的语言艺术。
亚里士多德总结了修辞学四个要领:
第一,普通的道理:困了,累了,喝红牛
第二,简单的字词:「爱干净,住汉庭」,vs「净下来,去生活」,不要使用谐音梗,因为谐音梗是视觉的,而广告语是听觉的。第三,有节奏的句式,或者押韵:一个北京城,四个孔雀城。第四,使人愉悦: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
传播第二原理:播传原理,不是我要传一个东西播出去,而是我要播一个东西让它自己传开来
广告语不是我说一句话给顾客听,而是我设计一句话让顾客去说给别人听。
记住这句话,你马上就可以检查一下你们公司的广告语,是说一句给顾客听的话呢,还是一句顾客也会说给别人听的话。
口语比书面语传达率高。
「困了,累了,喝红牛」vs「你的能量超乎你想象」
在言语的语言学里面,语音比文字重要,因为语音比文字出现得早得多,是最古老的交流方式。
这个又属于人类学和生理学的范畴。在神经系统的刺激反射机制里面,人们对语音的记忆、识别和转换,都远远高于文字,而且文字本身也需要转换成语音才能被人接收。
哪怕你在看文章的时候,也是在脑海里把文字转化成语音念给自己听的。
传播是一种听觉行为,记住,是听觉,一切基于听觉,基于口语来思考。
哪怕我们在创作电视广告的时候,也要当成广播广告来做,把画面全部拿走,我也能达到传播的目的。
顺口溜比口语的传达率更高。
歌诀比顺口溜传达率更高,当你唱歌的时候几乎用不着刻意去记歌词,歌词就会脱口而出。
在华与华,广告语的标准就是管用100年。
怎么检测?就是把这句口号放到100年前去看,100年前能用,100年后大概也没问题。比如得到的广告语,400年前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