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媒体形容王兴是最让阿里头疼的人。
这多少有些耸人和挑拨,但也不乏客观性。已经赢在商品化时代的阿里,正努力赢在服务化的新时代,但在这条路上,阿里走得并不顺畅,比如外卖、酒店旅游,都可谓步履蹒跚。
而这其中的一个大原因,便是它遇到了几乎无处不在的美团。
美团带给阿里的挑战,固然有它在生活服务领域已有的领先优势,但这并非是问题真正的核心。真正的核心是,
美团对用户的高粘性,以及生活服务本身的相互交叉与相互增进,帮助它形成了一个天然的良性循环机制,这才是同行越来越难以逾越的真正壁垒。
美团给自己的使命是:“帮大家吃得更好,生活更好”。
这也是美团业务发展的根本逻辑,而且是一套有先有后,一旦有了先行优势,便可不断后发制人的逻辑:
首先立足并聚焦到“吃”上,“帮大家吃得更好”,然后通过“吃”出来的力量,打通打透并通吃其他生活服务,帮助大家“生活更好”。
一旦有了先行优势,便可不断后发制人的关键,正是美团对用户的高度粘性,或者说用户对美团高度依赖。而这一优势的得来,则靠了王兴和美团对“吃”的优先与坚定。
在美团创立之初,王兴就瞄准了本地生活服务业的大市场,而不是同行看到的“团购”这样简单的商业模式。在他著名的“四纵三横”理论里,即瞄准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本地生活服务,在其中,“吃”是最大、最高频、刚需的市场。
抓住了吃,也就抓住了生活服务最重要的三大杀手锏:
一是最庞大的用户基础;二是最高频次的用户需求;三是拴住了人的胃,也就有了拴住人的更多可能性和便利性。
从餐厅评价到打通供需形成业务闭环,美团不但持续围绕吃的消费做足文章,而且形成了良性循环,这也是它得以坐上吃者王位的关键。
“吃什么”是人们生活中常常犯难的话题。四处打听,请人推荐,几乎是人人必用的解题方式。美团首先以互联网科技汇聚消费者评价和商家信息,吸引消费者到其平台破解“吃”的难题;以此调动消费者之后,它再进一步,建立配送与服务体系让吃的消费通过自己发生,进而也吸引更多消费者和商家入场,让消费者有更多元的选择,产生更多消费评价,并通过消费者选择和评价促进商家服务品质的优化……
更多消费者、商家和更多消费评价,又让消费更多地发生,继而产生更多消费者、商家和消费评价……如此良性循环,使得美团越往后就越能给消费者、商家创造出更多价值,也就让消费者、商家对其产生更高的依赖性,而且越是往后,它通过循环获得业务增长的成本就越低,在规模、品质之外,再建筑起一道阻击对手的成本壁垒。
有了这个粘性与循环,美团引入其他服务也就水到渠成,而且可以继续形成更大的良性循环和协同效应:越来越多的服务吸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和商家;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和商家产生越来越多的供应和需求;越来越多的供应和需求,让消费者可以透过它满足越来越多的生活服务需要,在它上面进行越来越多的消费,并且对其越来越依赖。
美团的诸多关键数据,也都体现出它的这一巨大优势:消费者端,用户在美团平台进行的年均交易已从2015年的10.4次增长至2017年的18.8次;商家端,美团的在线商家数量已从2015年的300万增长至2017年的550万,其中活跃商家则由2015年的66%增长至2017年的80%。在此之下,美团的平台变现率也从2015年的3%增长到目前的10.7%。
美团在酒店预订行业的成就,就是它在“吃”的市场水到渠成的延伸。美团2013年进入酒店预订行业时,业内已有好几家上市公司。
它能在短短5年从零起步成为中国最大,最坚实的基础便是,80%的酒店用户都是从“吃”的用户转化而来。
通过酒店,美团的多品类优势也得到进一步发挥和提升,“我们不光可以帮助酒店做客房预订,还可以帮助他们推广餐厅,推广其他设施,包括健身房、游泳池。综合平台交叉营销是酒店非常看重的,也是对我们平台优势一个很明显的体现。”王兴说。
围绕生活服务滚滚向前的良性循环,也让美团在庞大的规模和网络协同效应下,持续以更具成本效益的方式获得消费者及商家,并从更大的规模经济中持续获益。
招股书显示,2015到2017年,美团外卖的收入从1.75亿元增长到210.32亿元,复合增长率高达996.3%;整个美团的收入则从40亿元增长到339亿元,复合增长率高达191.1%,亏损则从2015年的59亿元降到了2017年的2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