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这篇全都是在讲理,没点儿故事。但是你不觉得,到了这个阶段还有人跟你讲故事很可笑吗?
曾经,网上流传着一个很著名的投资个案,说有几个年轻人想创业,一位很善良的天使投资者就给了他们两百多万,成立了一家专门做摄像头的公司。
后来这家公司上市之后非常厉害,让投资人赚了几百倍、几万倍,拿了好多个亿,这家公司就是海康威视。
如果今天看这只股票的市值的话,你会突然发现居然有一家市值几千亿的公司,在你不了解的情况下蔚为大观,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最重要的一家摄像头联网的公司。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时,说:“哇,这个人运气好好,他居然能够投资一家这样的公司。”
后来我有幸跟这位投资人龚老师一起吃午饭,我就问他:“哎,当时你们是怎么发掘到这个团队的,能够用几百万撬动市场到最后上市,你因此退出的时候拿了那么多亿?”
他说:“故事是这样的,在很多年前,大概1997年到2007年之间,广州是一个很恐怖的地方。一个人在市中心的天桥上走着会突然被人抢走项链;在路上走着或者站着,突然有一个人开着摩托车会扯走你的包。
以至于曾经一度广州街头巷尾都站着警察或者保安,拿着铁棍。而且他们在铁棍上面装了一个圆环,可以把摩托车上的那些人罩着拉下来。就像美国牛仔的绳子,只不过大家功夫不好。”
投资了海康威视的龚老师说,他发现其实只要有摄像头,能够拍到这个逃跑的人,他的摩托车牌号是多少,抓这些人就没那么难了。
在这个思路之下,他找了一个团队,推动他们做了这件事儿,最后果然成功了。
我想说的是,有许多故事,你在网上听到的版本,和那个真实的人给你讲的版本其实是不一样的。
他并不是偶然投到了一家公司,而是在真正想明白这件事情之后,才拿钱去支持一个团队做这件事情。这是两回事。
人生的故事也是一样,我们听了很多别人的故事,产生了很多疑惑,但是当你真正了解这些故事的时候,你会发现非也,那些都是为了符合大家想听激动人心的财富故事的需求而编出来的。
这和《徐无鬼》讲的方外之人所说的故事有什么关系呢?
有。当你不再相信这个世界上充满了种种偶发性的故事,并以这种坚定的信念去理解那些看似疑惑的事情时,你就慢慢地开始对那些浮华的故事充满了免疫性。
我认识一位朋友,他是搞古董收藏的。他说自己有段时间特别不愿意接受电视台的访问,因为那些编导总是让他编一个故事说“这个以前收的铁壶,后来卖了多少钱”。似乎这种很简单的逻辑能够符合大家对于收藏爱好的看法。
他说:“其实不是的,你收它的时候是因为你喜欢它,你也不知道它好不好。后来偶尔有些古董变得很值钱,还有很多其实是被骗了买来的,原来是个赝品,但你也认了。这种状态非常普遍。”
把这个故事和之前投资的那个故事综合起来,小梁想跟大家分享的观点就是之所以许多媒体呈现出来的故事,让你感到疑惑,是因为你在内心里面没有发展出一种不疑惑的心态,你就不相信有这种不确定的传奇故事,这种不相信就是你的不疑惑。
当你带着这种坚定的信念去看待那些浮华的故事时,不管这个故事最后是什么样,它都会让你产生一种“隔岸观火”的淡然。
你不会被那些一夜暴富的故事所蛊惑,你也不会因为那些充满剧情冲突的事件,让自己好像陷入种种谈资当中。
这和我们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最主要的关系就是,别人的故事都是经过加工之后喜闻乐见的,让你听着有意思的故事,但其实背后充满了许许多多并不如意的不确定。
当我们理解了这种不确定以后,就开始对于那种惊心动魄、抓心挠肝的故事产生了免疫力。
有了这种免疫力以后,也就不那么容易兴奋了,这就是所谓方外修行之人应该修炼到的境界。
《徐无鬼》基本上就是这样一篇贯穿着种种方外之人看待方内之事的心态故事合集,套用彼得·德鲁克自传的名字——《旁观者》,倒是挺有趣的。
徐无鬼就是一位世界级的旁观者,在历史深处与我们分享了那种淡然心态的和合。
如果你有机会旁观自己的人生,你就会有一种对自己当下的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