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周刊  ·  AI 有多会一本正经地瞎编? ·  12 小时前  
新周刊  ·  ​曾经人脚一双的马丁靴,怎么不火了? ·  12 小时前  
新周刊  ·  他用最“魔性”的方言,写了最好的合唱 ·  23 小时前  
新周刊  ·  追求“出片”正在将普通旅行变得危险 ·  昨天  
读者  ·  晚安一句话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生活周刊

为什么我们开始说:健康,是养出来的?

三联生活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25-02-18 21:00

正文

2024年,麦肯锡发布的《未来健康调研》提到了几个有趣的数据:62%的消费者将健康视为日常生活的头等要事,即使遇到了总体消费水平下降的情况,74%的消费者仍然会选择提高或者增加健康相关的支出。


似乎是一夜之间,大家都想重新“养”一遍自己。消费平台发布的趋势里,人们对按摩椅、抗初老产品的关注度迅速上升;在健康相关的消费品类中,也随着大众需求出现了更加具体、现代和个性化的产品, “家庭膳食管理系统”“基因检测套餐”和“康养旅行基金”成为其中增长最快的存在。



有关这场生活变迁的推动者,有刚刚进入职场的年轻白领,有投身家庭、专注子女成长的全职爸爸&妈妈,有身居高位、希望平衡工作与生活的管理者,也有即将退休、着手为银发生活布局的50+人群。

虽然身处不同的岗位和环境,但大家都极为默契地开始转变:与其把焦虑、内卷挂在嘴边,不如认真研究起“家庭能量值”“健康信用分”的新概念。人们决心将健康之于生活的顺位前置,以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 审视生活,滋养自己。


独处时照见自我:

从生存焦虑到生活美学


率先选择滋养生活的人,已经在用自己的方式“整顿职场”:放弃了油腻的快餐外卖,选择慢糖饮食、书包里常年必备的胃药换成了营养师定制的抗疲劳冲剂、电脑壁纸通通改成膳食金字塔、工作日哪怕再累也要下楼快走半个小时……


作为当代社会里的中流砥柱,这些人要以健康的名义为奋斗加上这个时代的注脚—— 这就像是一场人到中年,必须经历的启蒙运动。


一年前,刚过完35岁生日的开发@li_cat 还在担忧自己会不会随时“毕业”,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忧心忡忡以后,他忽然想开了:与其操心那些不确定的未知,不如先从当下,把生活过好。


@li_cat 滋养自己的方式很简单,也很时尚。他给自己买了一辆折叠自行车,从坚定不移薅公司羊毛的打车党变成每天骑行上下班的骑友。穿梭在曾经只是匆匆掠过的街景,两旁不是车窗而是沙沙作响的梧桐,@li_cat 总会有一种莫名的不真实感,他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做:生活,就在你熟视无睹的瞬间。


“加班到很晚的时候,看着别人叫车排队一百多号,只有我不紧不慢地蹬上车,骑向家的方向。当夏夜晚风吹过脸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真的在活着。”



除了骑车,@li_cat 还专门给自己设置了久坐一小时活动五分钟的提醒,甚至还给自己的代码里加了一行注释:写完这段,该去做做俯卧撑了。和一年前的自己相比,今年@li_cat 的体检报告就迎来了史上最大的一次“优化”,不光亮红灯的指标都开始下降,就连BMI也回到了大学时期的巅峰水平。


如果说@li_cat 是用骑行感受城市的肌理,通过运动带来的内啡肽滋养自己,那么对于同样处于“中年分水岭”的项目策划@漫漫陈 来说,她重构生活的开端则是从每天的第一顿饭开始。


半年前,为了一个动画项目忙到每天偏头痛,早饭要靠咖啡配止疼片的组合强行开机的@漫漫陈 终于下定决心改变。一个不大不小的原因是:她查出了甲状腺结节异常。虽然这是当代人的“常见病”,但对于一直以为自己天生神力,体检全绿的@漫漫陈 来说, 她忽然意识到:自己的革命本钱,是时候好好保护了。



于是,她开始研究营养学。从最简单的一日三餐开始,她按照社交媒体上的攻略和营养师的建议重新搭配起自己的食谱,也DIY了属于自己的营养餐。@漫漫陈 一改往日的粗线条,把早饭换成了燕麦麸皮南瓜羹——既简单,又控糖,还美味,回家以后的晚饭,哪怕没时间下厨,光靠品质有保证的预制菜也能按照营养公式搭配出适合自己的满分餐盒。@漫漫陈 说:“原来,吃对美食,也是养生。”


自那以后,@漫漫陈 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在她的2024年度账单里,占据第一名的不是什么消费品,而是一系列有关健康的自我投资。她说:与其被无尽的工作填满,不如给自己留出足够的时间,去关注身体的每一个微小需求。学会与自己对话,当我们把生活过成美学,有关生存的焦虑也会烟消云散。



“健康,也可以是一种艺术。吃对了美食,才是养生的真谛”,她这样总结。


如今,不论是@li_cat 还是@漫漫陈 ,他们都感受到了一种生活里前所未有的愉悦。他们不再因为体检报告的异常、身体突如其来的变故才选择“临时抱佛脚”,重新重视健康,而是以自己的方式,一方面让健康成为生活的动力,推动自己稳步向前,另一方面也能平衡好身体和情绪、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鱼和熊掌,两者兼得。


此时此刻,被生活滋养的人,也可以毫无顾忌地感叹一句:这才是真正的幸福。



餐桌上的家庭哲学:

建立可持续的健康契约


每一个肩负生活重担的人,不仅仅是自己的CEO,更是家庭的CFO。随着越来越多人开始了自我愉悦意识的觉醒,更多人将家庭成员之间的健康管理视为生活里的全新命题。相比于物质层面的充裕,作为一家之主的中年人显然相信:家庭成员的健康,才是更应该被重视的隐形财富。


于是,作为家庭的掌舵人,大家开始为家庭成员定制个性化的健康解决方案—— 从小朋友的“精细化育儿”到父母长辈的“银发健康管理”,他们决定改掉曾经的消极应对态度 ,以更加热忱的责任心出发,主动参与到每一个家庭成员的生活中,以健康生活的理念经营起自己的家。


@Bekka 是一家快消公司的品牌总监。一年之中,从来没有忙闲之分,每一个季度都是一个压力满满的挑战。在她的世界里,工作与生活的边界早已变得模糊,神经总是处于某种紧绷的状态里。


有小孩以前,@Bekka 的想法是熬一熬就过去了。和其他人一样,她会在碎片时间刷一刷短视频,不是为了看点儿什么,而是尽可能放空。但在生娃以后,一度忙得不可开交的@Bekka 意识到:自己需要的,是一个隔绝外界声音,进入心流状态的契机。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摸索,@Bekka 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周末把娃哄去午睡以后,她不再躺在床上漫无目的地刷着手机,而是钻进厨房,把“巴掌大”的地方当作自己的“冥想室”。准备食材、细心制作、慢慢烹调,@Bekka 慢慢地在这个过程里变得投入, 从而忘记时间、烦恼、头疼的人际关系和工作里的下一个campaign。



“每一次进厨房都有一个‘冥想’主题。比如今天要做低糖版芋泥麻薯,听着破壁机打碎食物的白噪音,我也会进入心流。最终把原料一步步做成食物,我感觉自己像一个艺术家,不仅完成了自己的作品,也从作品里汲取到了治愈感。”


更让@Bekka 有成就感的,是女儿起床以后的试吃。@Bekka 说:“我曾经对女儿说的最多的话就是多吃蔬菜。做饭也只是秉承少油少盐的原则。但现在,我会根据她的身体状况、一天的膳食营养搭配食谱,这样既做到了精准的营养守护,我也实现了自我和家庭层面的双重愉悦体验。”



这些改变看似简单,但恰恰告诉我们:当我们以健康的名义改造生活,回归内心平静、饮食营养的状态后,那些萦绕在每个人心头的压力和噪音反而变得“不攻自破”,再也不会波及到自己与家人的生活。 这种强大、牢固、可持续的幸福状态,又何尝不是一种健康?



重启你我的“附近”:

走向更加广阔的生活半径


从自我到家庭,随着中年人对生活的滋养愈发强大,他们的能量也向外延伸,为“附近”带去了充沛的活力和生命力。身为国企管理层的@李骅 就与邻居两个家庭一同定下了一项“每周一山”的计划。


先从上海市区开始,几个大人和三个小朋友都会“征服”一座山峰。其中,一位邻居负责制定线路,@李骅 负责开车,另一位邻居则是用各种应季新材制作每周限定的“登山能量棒”。一路上,孩子们一边问着这是什么树,那是什么花,一边盯着智能手环的心率变化,感受自己与自然之间最真实的心跳。


没过几周,大家的关系就从原先的点头之交迅速升温,甚至让@李骅 有一种回到了自己童年时期住家属大院时的感受。曾经被认为是“消失”的附近,却在不经意间实现了回归。就连@李骅 已经退休的父母都提出来:今年要用养老金账户的收益,和邻居组团去日本泡温泉。 身为家庭CFO的@李骅 ,自然双手支持。



而对于家庭状况整体趋于稳定,父母健康需求更加靠前的70后群体来说,他们显然要兼顾得更多。今年,身为百强公司的高管@于海 刚刚年过半百,除了为自己、伴侣和孩子的健康生活继续“加码”,他更关心的是:家庭里的四个老人,如何过上轻松、享受、健康、没有后顾之忧的生活。


为此,@于海 一方面根据四个老人的不同身体情况和家族的遗传病史,为每个人安排个性化的诊疗服务和健康监测,既能实现身体上的有的放矢,又不会过度消耗老人的精力。 同时,他也鼓励父母长辈尽可能地“走出去”,在身体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去领略不同的风景,探索人生的边界。 而@于海 所做的,就是为他们提供全面、可靠、值得信任的全天候健康保障,成为他们生活当中的“定海神针”。



2025生活预言:

平衡自在,定义新刚需


时过境迁。2025年,在今天已经认清生活真相的人看来,热爱生活的方式并非一年两次的全家海外旅行或是放开手脚、毫无顾忌地买买买,而是全家人身心层面的双重健康,体检报告里箭头一致向右的“整齐划一”。在这场从生存到生活过渡的全新生活趋势里,我们看到了健康与生命的价值,更学会在长期主义的维度里,做时间与身体的朋友。


从被动健康到主动滋养,从一味拖延到积极改变,从习惯短视到长期主义,这些发生在越来越多人身上的转变意味着大家对于生活的思考,迎来了另一个“更优解”。


对自己,我们不再满足于体检正常的“下限”,而是主动改变作息,保持定期运动的习惯,学会科学、营养的膳食理念,重视心理层面的平静与强大。


对家人,我们不希望继续沿用父辈的模板,而是针对每一个家庭成员的人生阶段,为他们打造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从蹒跚学步的儿童到进入青春期的小孩,从能够照顾自己起居、身体偶有不适的父母到基础条件相对较弱、需要时刻关照的老人,每一个家庭成员都理应过上幸福、愉悦、健康的生活。


对于周遭的环境和广阔的世界,我们也愿意散发出更加积极的能量,把乐观的态度与健康的理念展现给更多人,实现让世界充满爱的未来图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