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秦大明
如果小明不见了,就到这里来找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银行螺丝钉  ·  [2月21日]指数估值数据(港股科技大涨;成 ... ·  21 小时前  
中国能建  ·  宋海良与中国安能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奕辉会谈 ·  21 小时前  
中国基金报  ·  阿里系,飙涨! ·  昨天  
中国基金报  ·  最新!美团,官宣!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秦大明

一秒钟|张艺谋的两副面孔

秦大明  · 公众号  ·  · 2020-11-27 21:37

正文


注:这不是一篇软文

1
孤山远影大漠风,万千光影中。
这是我看完《一秒钟》后心里冒出的第一句话,我知道,这次来的,是我喜欢的那个张艺谋。
很多时候,当我们谈起张艺谋,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
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大红灯笼高高挂》和《活着》这些把着民族脉搏拍出来的故事?还是新千年后明星越来越多、场面越来越大的《英雄》和《满城尽带黄金甲》?亦或是后来帮张艺谋博得“国师”之名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还是后来的《归来》、《长城》、《影》?
在第五代导演中,张艺谋无疑是最具影响力,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身上有第五代导演在经历过时代伤痕后所迸发出的强大创作力,也有过第五代导演进入商业大片时代后的迷茫和乏力。
他有曾经的神作,也有后来的烂片,但他的作品还是一部接一部的拍,观众也愿意一部接一部的看,这是他的幸运,也是中国电影的幸运。
有时候我会暗自揣摩张艺谋的一些作品,发觉他作为一位大导演,其实有“两副面孔”。
2
一副面孔,是大场面调度的工程师,是色彩运用的视觉大师。
这一点从张艺谋早期的《红高粱》等作品中就能窥见端倪,张艺谋在电影中对于色彩的运用十分大胆厚重,敢于用大段纯粹的色彩,来渲染出人物的心理状态亦或是场景背后的命运方向。
张艺谋有着很高的视觉敏感度,这不仅仅体现在电影中对色彩的运用,也体现在他对“谋女郎”的发掘(这一点此处按下不表),而他的这一天分,后来也自然而然地延伸到了他的大片作品中。
当年的《英雄》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国产商业大片,其演员阵容如今看来简直是诸神的盛宴,但在我的印象中,却更加能记住鲜艳的红袍、漫天的黄叶以及玄色的冰冷铠甲。
张艺谋也从不怯于大场面,从《英雄》到《满城尽带黄金甲》,甚至是后来被戏称为“运动会方阵大赏”的《长城》,不管最终影片的成色如何,张艺谋在大场面上的调度都稳健有方,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最终他被选作了诸多国家盛事的导演吧。
张艺谋另一副面孔,则是时代伤痕的触碰者,是人文关怀的创作者。
无论是打官司的秋菊,还是一个都不能少的敏芝,无论是战火之中的风尘女子,还是受尽苦难的知识分子,张艺谋一直在为他们讲故事,即使是在探索商业大片的路上,他也不曾忘记。
有趣的是,人们总是诟病张艺谋的商业大片“不会讲故事”,却也没有给予张艺谋更具人文色彩的电影同等的关注,“两幅面孔”的张艺谋,有时候两面讨不着好。
3
让我高兴的是,拍《一秒钟》的张艺谋,是后一副面孔。
很多人看过《一秒钟》后,说这部电影是70岁的张艺谋写给电影的一封情书,而我觉得,这是张艺谋想要回到70年代,去给电影写一封情书。
听起来差不多,其实有分别,《一秒钟》的故事如果不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发生,便没有了核心的矛盾冲突,甚至能够让张译浑然天成的表演都变作无根的断枝,而如果张艺谋本人没有亲身经历过那个时代,也无法书写出这样一个结构轻巧、情节朴实却又动人的故事。
我们知道《一秒钟》今天能够顺利和观众们见面,经历了不少波折,故事所涉及的年代背景,就像片中的那辆牛车一样,把这部电影拖在尘土之中拉扯了太久,以至于我们最终看到的《一秒钟》“画面模糊、声音断续”。
但我们知道,只有张艺谋这一代的电影导演还能拍出这样的故事了,以后即便是再才华横溢的华语电影人,也只能对这个时代“遥望”,而不能“回望”。
张艺谋通过《一秒钟》真真地把观众带回到了那个年代,让我们看到那个贫瘠苦难的年代,也有光芒四射的时刻——那就是电影。
《一秒钟》本质上就是一个“看电影”的电影。现如今的年轻人,往往把电影当做一场约会的前奏,或者是社交中的消遣,他们绝对难以想象,电影曾有不用买票也没人关注所谓票房的年代,但那时的电影,比五十亿的《战狼2》更有力量。
要说我也是一把年纪马上要奔五的人,也曾为第一时间看一部电影而全球飞的人,疫情之前每个月都去香港看几部电影更是常态(凡尔赛赛主,非我莫属),但也不曾经历过群众争前恐后、自带板凳涌入礼堂看电影的盛况,为了抢救一盘胶卷,他们用棉被捧着胶卷,用筷子轻轻拨动理顺,用自制的蒸馏水来清洗,用人力轻轻扇风把胶卷慢慢吹干。

这一盘胶卷,就像是整个二分场群众共同的孩子一样饱受呵护,当“ 电影”从幕布中走出,举拳高呼胶卷抢救成功的时候,整个礼堂的人们像新中国成立了一般热烈欢呼——只是因为能够看电影了。

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几乎要湿了眼眶,在电影已经商品化的时代,再回首看到电影在人类生活中最具生机、最不可阻挡的姿态,那真是金子般的时光啊!
这都不叫给电影的情书,又叫什么呢?
4
我喜欢张艺谋在《一秒钟》里的这副面孔,一旦他回到人文视角的创作上,他就能拍出永远不会过时的作品。
一旦他将自己的血肉融入到作品中,我们就能在片中看到他的志趣、他的理想、他的脾气——这恰是文艺创作中一种最美妙的升华,你是什么的人,就有什么样的作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