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25 岁做什么,可在 5 年后受益匪浅?” 链接如下: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178718
25 岁的时候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先回忆一下自己在 25 岁的时候在干什么。
笔者在 25 岁的时候应该是 2013 年,正好是在 NUS 读博士的时候。当时笔者的科研进展缓慢,几乎处于无法自我推进的状态。而在笔者迷茫了大半年之后,碰巧在网上看到一本书叫做《
战胜拖拉
》,于是笔者花了几天功夫读完了整本书之后就将知识用于实战,目标是战胜自己长期拖延不科研的状态。不过花费了一段时间之后,效果比较明显,没花费多少时间就把当时论文里面的第一步 Real Bound Theorem 搞出来了。事后想起这件事情的时候,最感谢的就是《战胜拖拉》那本书的作者,作者在书中确实提供了不少有用的建议。在解决了毕业论文里面的重大难题之后,笔者写了两篇关于拖延症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
PHD 身边的时间陷阱
“
”
战胜拖延-让PHD达成每天必要的工作时间
“
在看完拖延症的书籍并做完论文的第一步之后,当然要完成的就是论文的全部。在做科研的过程中整体来说还是比较辛苦,以至于读完博士之后还写了一篇文章来介绍科研整件事情,那就是”
科研这条路
“。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所有的博士生在拿到博士学位之后自然就是面临就业的问题。笔者 2005 - 2015 年一直在数学系攻读学位,回顾读书这十年给笔者最大的感受就是,学校招聘老师的标准是越来越高。刚开始的时候,如果博士的学校较好,也许没有太多的论文都能够进一个还不错的大学。到了 2010 年之后,即使有了不少的论文也不能够保证一定能够进好大学。同时,博士生的数量也是越来越多,在学校的教师岗位根本无法容纳下那么多博士生的情况下,很多无法找到教职的博士生就要去企业工作或者继续从事博士后的岗位。不过有的专业找工作确实相对容易一些,有的专业找工作相对难一些。假设有一个博士生在 2010 年选择机器学习专业,那么在他毕业的时候,正好就是机器学习刚刚火起来的时候,那么肯定会非常容易就业。不过在 2010 年的时候,机器学习也不算什么热门方向,企业所提供的岗位也相对较少。因此,有的时候要想在未来获得更大的收益,选择当前热门的领域并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选择未来有可能火的领域才是关键。不过要想判断未来哪个领域会火实在是太难了。因此,选择比努力重要的多,无论是整个大的行业,还是研究方向,甚至到每天手上所做的那件事情。
自我的成长
在选择了一个合适自己的方向之后,那就要去努力做这件事情,无论是在上学的时候,还是工作的时候,都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产出。在学校的时候,学生需要注意的就是这半年需要做什么,能够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然后从后往前反推此刻应该做什么,需要做什么样的事情才能够达到相应的结果。比如,如果在开学的时候就想要在期末考试的时候获得一个不错的成绩,那么在开学的时候不仅要下定决心学好这门课,还要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学习计划,最后才能够在期末考试中获得相应的成绩。又比如,如果目标是半年后写一篇论文,那么就需要准备开题报告,论文规划和预期效果,以及相应的时间节点。但是做论文的时候最大的风险点在于不确定性,所以很多时候需要根据论文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如果是在公司里面的话,通常来说都是季度考核,半年考核,全年考核等几个大的阶段。而且在项目的不同时期,考核的方式也是截然不同的,在项目的初期,可能也只是需要有一些调研方向和小的产出;在项目的中期,可能就需要有阶段性的成绩;在项目的后期,可能就需要把整个项目进行回顾,然后总结成功点和失败点,再让所有项目组成员来学习成功点,总结失败点,避免在未来的项目中走同样的弯路。其实无论是在学校里面还是在公司里面,“
项目管理
”这类知识还是挺有用的,在学校的时候可以用来管理自己的学业,在公司的时候可以用来管理项目的进展。
工作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获得一份工资,有可能的话最好从工作中获得一定的自我认同感,更重要的是获得
个人的持续成长
。刚开始进入公司的时候,由于是新人,所以可以学的东西其实非常多。无论是专业技能,业务沟通,还是项目管理,每一个领域都够一个新人学一段时间。因此,在刚进入公司的时候,需要给自己一定的压力,前一年半其实是个人成长最快的时候,在这个时候最好需要充分利用上下班的时间,甚至周末最好也花一定的时间进行自我充电。而到了两年之后,成长的速度就会明显放缓很多,感觉每隔半年才会成长一点。
专业的问题
在学校的时候,通常学生都只会关注本专业的知识,只有遇到了想转行的时候才会去主动学习别的学科。但是在工作的时候,如果只想做本专业的知识,那么在其实就是在限制自己的发展空间,千万不要让自己的专业限制了自己的发展。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工作中所学到的经验是一种财富,但是这些经验在有的时候也会形成自己的绊脚石。一般来说,在工作中做一些相对成熟的事情是容易出成绩的,做未知的事情是需要承担风险的。在做成熟事情的时候大家都会采用已有的方案继续做下去,在做未知事情的时候就需要有人去做很多的调研工作,看看这件事情是否值得做下去,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收益效果。如果调研了之后确实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那就值得做下去;如果有一定的风险,那就要把预期降低,在一个合理的预期之内做适当的事情。
明确不想做的事情
可以在学校期间明确一下自己不想做的事情。通常来说,你问别人,你想做什么,他能够七七八八的说出一堆,但是绝大部分都不会去做。而且随着时间的迁移,每个人的想法都会产生变化,今年想做的事情明年不一定想做。但是就一般情况而言,一个人不想做的事情是不会发生太大变化的。如果一个人不喜欢学习物理,那么十几年过去之后可能还是这样;如果一个人不喜欢写作,那他肯定也很难提起自己的笔去认认真真地写一篇文章。所以,可以在学校或者工作的时候确定自己不喜欢做什么事情,然后在选择专业或者就业的时候避开这些专业或者岗位。因为在学校里面会与这些专业相伴几年,而工作的时候在岗位的时间有可能比在家的时间还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