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的成立,拉开了广东通过智库研究参与“湾区”建设的序幕。
纽约、旧金山、东京三大国际湾区的崛起,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建设提供了对标样本,也为粤港澳三地更高起点探索“湾区经济”提供了参考系。
湾区经济的崛起均伴随着全球经济格局调整,体现经济竞争“全球化”的轨迹。
二战之前,纽约湾依靠大西洋贸易通道的繁荣,顺利晋级全球首个湾区;
二战之后,太平洋航线上的国际贸易兴起,美国西海岸的旧金山湾区崛起;
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全球制造业往亚洲转移,东京湾凭借科技制造实力升级为第三个全球性湾区。
这三大全球性湾区崛起,既是区位资源禀赋和全球化使然,也有智库研究支撑的功劳。东京湾区的崛起历史,伴随着日本政府1950年以来的若干次重大的城市群、港口群规划调整。
而在这些规划调整背后,日本学界对“湾区”本质的思考和建言发挥了关键作用。
而就在近20年,在广东省内部,围绕着“湾区经济”的政策与学界研究成果互动,就不在少数。
2004年以后,广东官方亦在政府文件中吸纳学界的“湾区”研究成果,提及建设“湾区”或“湾区经济”。
其中有重要节点意义的重要文件有:
2004年的《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
2008年国务院批复的《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深圳市政府在2014年将“湾区经济”写进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规划。在此过程中,均体现出智库研究的重要性。
广东省政协常委、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教授莫道明分析,中国当前面临着进一步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新课题。粤港澳大湾区的设立,正是中国探索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试验田”。粤港澳地区有多元化的社会制度、经济形态,类似“简单版”的全球市场。中国可在粤港澳地区探索要素便捷流动的体制机制,从而推广至海外国家。
商务部国际贸易与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崔卫杰认为,明确“湾区”概念,更能点出粤港澳地区的区位特征。加强“湾区”研究,探索“湾区”的发展规律,借鉴国际湾区的既有经验,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的可行性策略:这些都需要成立专门的智库机构,都需要加强前期的研究论证。而“湾区智库”的设立,能为政府的实践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首先是基于国家所需、港澳所长,”广东省政府特聘参事、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陈鸿宇说,“这将给广东带来重要的战略机遇。广东毗邻港澳,既需要对接国家战略落地,又能将港澳的国际化资源承接至珠三角地区,由此推动广东的经济增长和进一步对外开放。而广东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具体扮演何种角色,如何深化与港澳的经贸融合,则有必要通过智库加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