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是经济日报主办的国家级重点新闻网站,以经济报道、资讯传播和经济服务为主要发展方向,是目前中国境内最大最权威的综合经济类网络媒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e公司官微  ·  DeepSeek,大消息!“Open ... ·  8 小时前  
陶博士2006  ·  250221 汰弱留强 ·  2 天前  
21世纪经济报道  ·  深夜,中国资产大爆发! ·  2 天前  
掌上平度  ·  利好来了!名单公布 ·  3 天前  
掌上平度  ·  利好来了!名单公布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经济网

小心丢掉"几个亿"!这样的红包千万别拆

中国经济网  · 公众号  · 财经  · 2016-12-23 08:06

正文

说好的“点赞有奖”结果却被盗刷了几千元,“中奖”扫码扫来病毒链接,“免费”红包却是虚假链接骗钱,总有冒牌“好友”急着要你充话费......



看到红包你以为是这样?

No no no

看看这些红包骗术


骗术 1 乔装发红包


微信抢红包  输入密码就丢钱


市民刘先生告诉记者,日前,他在一个微信群中发现有人发红包,红包上面写着“ 送钱 ”的字样。他赶紧把红包点开,看到68元的字样,他由此误以为抢到了一个68元的红包。


可接下来,页面却显示了输入微信交易密码。“我当时没多想,以为是红包金额较大,需要输入密码才能领取,就把密码输了进去。谁知道,很快就收到了交易的通知,68元已经支付给了群里发红包的人。”刘先生称,他和发红包的人并不认识,他在群里询问对方,很快就被移出了群聊。




调查发现,此种方法已让多名市民上套。发红包的人通常会发出一条印有“AA”字样红底方框的LOGO,以及少许“送钱”“68元”“88元”等文字的微信,很容易被看成真红包。


骗子只是利用文字游戏,把“AA收款”功能稍微装饰了一下,在留言处加上了“送钱”“多少元”的字样后,广泛在微信群聊中发送,让抢红包的人误以为对方发红包了。并会按要求输入支付密码,大意者轻而易举就进了“局”,手不小心一点,钱就没了。


骗术 2 木马病毒包


领取代金券  扫描二维码被盗


年底,各大电商都在进行促销降价,用“降价礼包”提前预热。上周,周女士收到了朋友用微信发来的一个抢红包的链接,上面写的是500元代金券。周女士说,领这500元的手续十分繁琐, 需要输入一大堆个人信息 。“从身份证到手机号,还要填写微信账户,填完了东西 还要扫描二维码 。”




让她没想到的是,这一扫描坏了事,不到5分钟,周女士就收到短信,银行卡里竟然少了200元。这可把周女士吓坏了,立即向朋友核实情况,朋友却说自己的微信号被盗,她也接到了其他人的询问电话,这时周女士才知道自己上了当。“好在银行卡里没有多少钱,不然肯定都被盗走了。”




专业人士对周女士的手机进行检测,发现扫描的二维码里藏有木马程序。发送者搜集到了周女士的身份信息后,又通过木马程序转发周女士的支付短信,在周女士丝毫不知情时刷走了钱。




这种窃取手机用户的银行卡号等信息的“红包”设计的页面跟微信钱包十分相似,点击后界面会提示输入一个密码,输入后会出现一个“恭喜你成功领取红包多少元”,不知情的人会真的以为领取到了红包,其实在不知不觉中,用户银行卡内的余额可能已经被盗走。


骗术 3 伪装福利包


群里发福利  链接藏盗刷软件


李女士在微信中点击了一个所谓的“免费午餐”,结果被骗万余元。事发前,李女士被朋友拉进一个陌生的微信群,突然群里有人发“福利”。这个人称,该链接是一份“免费午餐”的体验券。她就习惯性地抢了一个,点开后显示中了200元现金礼包和一份 免费体验券 。但领取体验券要 填写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 等才能和商户预约。



李女士填完后收到了一个写着申请确认的验证码短信,根据提示输入验证码后,她收到了银行短信的通知,她银行卡中的一万多元被转走。


原来,李女士点开的链接中暗藏盗刷软件,在进行操作后,她收到了的就是银行转账的支付验证码,但没有防范意识的她误以为是确认密码,便进行了操作。此类情况屡屡发生,不法分子将盗刷软件做成优惠劵或者红包的形式,让市民掉以轻心。


骗术 4 敲诈勒索包


“好友”礼物  内有敲诈病毒


“我收到了一条短信,说有好友送我一份神秘礼物,有链接网址。我出于好奇就没有多想,点开后手机就中了毒。还一直收到银行的验证码。”孙先生说,此后他收到了一封邮件,发件者要求他将1000元打入指定账户,然后才将清除病毒的方式告诉他。




一时摸不清状况的孙先生通过网上搜索发现,手机中的病毒在网上称为敲诈者病毒,向其缴纳费用才能将病毒清理。“他们就是 伪装礼物,让我的手机中毒,盗窃信息,然后让我交‘赎金’,否则就让我无法使用手机。 ”无奈之下,他只能把手机拿到维修点进行刷机。




记者从360手机安全专家处了解到,这种敲诈病毒在国外很常见,但国内很少见。这是不法分子通过加密重要文件等方式,向用户敲诈钱财才予以解密的一种恶意软件。制"毒"者以低廉的价格将恶意代码出卖或出租给大量犯罪分子,通过网络钓鱼或其他攻击发给目标受害者。制“毒”、传“毒”者做起了一笔大生意,无数普通人成为了这个利润环中的牺牲品,大部分受害者损失超过万元。


大大的红包是不是很诱人

No no no


这六类红包千万别碰


第一类:需要个人信息的红包不要碰


领取红包时要求输入收款人的信息,比如姓名、手机号、银行卡号、这种很可能是诈骗。而事实上,正规的微信红包,一般点击就能领取,自动存入微信钱包中,不需要繁琐地填写个人信息。


第二类:分享链接抢红包是欺诈


看到朋友圈分享的红包,比如送话费、送礼品、送优惠券等,点开链接要求先加关注,还得分享给朋友的情况,这种红包涉嫌诱导分享和欺诈用户,点击右上角举报即可。


第三类:与好友共抢的红包需谨慎


朋友圈有不少跟好友一起抢红包的活动,要求达到一定金额,比如100块才能提现,玩这种游戏要格外注意,红包页面的开发者是否正规,很可能只是一种吸引粉丝的骗局。


第四类:高额红包不可信


单个微信红包的限额是200元,因此如果收到比如“666”、“888”之类的大红包,基本上可以确定就是假的。


第五类:警惕“AA红包”骗局


业内人士称,此类红包往往对微信AA收款界面进行略微改动,加上“送钱”、“现金礼包”等字样,让用户误以为是在领红包。


第六类:拆红包输密码恐有诈


如果有商家或者朋友发来一个微信红包,拆开时却要输密码,那就要警惕了。


因为这很可能是假红包,真正的微信红包在收的时候,是绝对不需要输入密码的,还要注意的是有不法分子效仿“双十一”电商发红包的做法,发布山寨网页,借此收集网友的个人信息,或是通过点击量来增加公众号的阅读量,大家最好不要登陆不熟悉,或者是不正规的网站。



危险!这九件常做的事将会泄露个人信息!


1、网上单据泄露个人信息


警方提醒:在刷卡购物的纸质对账单上,记录了姓名、银行卡号、消费记录等信息,随意丢弃同样会造成私人信息泄露。


2、网上互动透露朋友信息


警方提醒:聊得越多,在被破译时会被不法分子掌握更多的信息。那些冒充QQ语音和诈骗的就是利用这种方式获取信息。


3、QQ邮箱不经意“出卖”自己


警方提醒:最近流行的电信诈骗方式是破译邮箱密码,找到关联信息再诱使受害人交出手机动态码进行诈骗。


4、社交网络账户少写真实信息


警方提醒:不要在网络上填写自己的真实信息,可以编写一些固定资料在网上使用,最低限度曝光自己真实身份。


5、街边“问卷调查”泄露身份信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陶博士2006  ·  250221 汰弱留强
2 天前
21世纪经济报道  ·  深夜,中国资产大爆发!
2 天前
掌上平度  ·  利好来了!名单公布
3 天前
掌上平度  ·  利好来了!名单公布
3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