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选·美的第
1126
篇文章
周一早间,美国国务卿庞佩奥宣布,美国将不再延长此前曾给予中印等七国与台湾地区的豁免权,要求他们于5月2日起不再从伊朗购买原油,否则将面临美方制裁。
美国单边挥舞大棒,全球油价应声涨到半年来新高,截至发稿时,WTI已经达到65.59美元,布兰特原油价格达到74.11美元,预示国际市场对原油供应不足的忧虑。
美国此举意欲何为,伊朗是否能熬过经济寒冬,中印日韩等国将如何应对,中美之间的贸易谈判又将受到何种影响,选·美将为你一一分析解读。
美国长期不满于伊朗在叙利亚、伊拉克、以色列,甚至委内瑞拉问题上对美国的挑战。2018年5月18日,特朗普兑现竞选承诺,美国正式退出伊核协议,奥巴马政权数年的外交努力一夜之间付诸东流,美伊关系紧张升级。
特朗普的这一决定虽然迎合美国国内的鹰派外交思维,但是出尔反尔的政策断裂却在国际社会引发不满,连传统盟友欧洲诸国也曾明确表示将继续在伊核协议的框架内与其进行贸易。2018年8月,美国为了胁迫国际社会配合其站队,重启了对伊朗金融、金属等非能源领域的制裁,并开始向能源领域逐渐施压,到10月,欧洲大型石油公司已经显示出就范之态。2018年11月3日,美国正式重启第二批制裁,涉及能源、航空、造船等行业,其目的在于瘫痪伊朗经济,迫使新一轮谈判,甚至在伊内部实现政权更替,清除对美敌对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11月的制裁包含了对8个国家与地区的豁免:中国、印度、土耳其、日本、韩国、希腊、意大利、台湾,此八者是伊朗原油出口的主要目的地。为了在外交代价最小的前提下实现对伊制裁,美国给予此八者长达180天的豁免时间,亦即在此后半年内,与伊朗交易不会受到美方制裁,但是他们应当在半年之后彻底摆脱对伊朗原油的依赖,届时美国就能以软着陆的方式,实现对伊朗原油出口的彻底禁断。
美国退出伊核协议之后,潜伏的中东地区传统宗教矛盾再度浮出水面。2018年10月23日,沙特阿拉伯政府和巴林政府宣布将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列为恐怖组织。此二者,前者是建立在石油-美元关系之上的传统盟友,后者是位于波斯湾的美国第五舰队基地所在,敲边鼓响应美国乃是意料之中。2018年12月,伊朗试射洲际导弹,令美国神经紧张。2019年4月8日,五角大楼将伊朗革命卫队列为恐怖组织,这是有史以来美国第一次将伊朗整个政府部门列为恐怖组织,预示着两国关系已不可逆转。作为回应,伊朗国会于4月23日,以173票赞成4票反对38票弃权通过决议,将美国军方列为恐怖组织。
要搞垮伊朗经济,不对原油下手就毫无意义。
制裁恢复之前,伊朗每年靠出口原油就能有550亿美元进账,然而2018年美伊关系再度紧张以来,单是原油出口一项就缩水100亿。
美国国务院的数据显示,去年伊朗通货膨胀率高达40%,货币价值断崖式跳水,贸易总量下跌25%,不可谓不惨痛,但是要彻底断绝伊朗的财路,现有措施仍旧不够。
庞佩
奥
周一的讲话证实了美国的预期目标是伊朗原油零出口。
美国伊朗问题特使布赖恩·胡克在接受彭博采访时表示,美国恢复对伊制裁以来,已经有二十个国家终止了进口伊朗原油,证明禁运策略是可行的:
“你要么选择与美国做生意,要么选择从伊朗进口原油,想想这选项,应该一点都不难选。
”
伊朗原油的主要买家。
来源:
彭博,2018年5月
根据美国国务院2018年11月的说法,今年5月2日,为期半年的豁免期就将结束,此前提到的八个国家与地区将不能再从伊朗买油,否则就将面临制裁风险。去年获得豁免的国家和地区中,意大利、希腊和台湾三者已经基本实现了与伊朗原油脱钩,然而中国、印度、韩国、日本、土耳其五国则没有如美国预期实现“断奶”。先前市场普遍认为美国会再度延长豁免时间,但特朗普政府如今在距离豁免期结束还有两周不到的时间里再次公开喊话,显然是要迫使这些国家加快脚步配合美方战略,
庞佩
奥
对不再延长豁免期一事态度强硬,市场震动明显。
伊朗的经济状况可谓退无可退,除了宣布美国军方为恐怖组织之外,真正能用的手段其实也很有限。
一方面,伊朗仍然期望去年得到豁免的国家会在5月之后继续寻求与伊朗的贸易往来,这样一来就可以化解美方施加的压力。
譬如,有专家指出,中国就很可能在5月之后逆流而上,增加对伊朗原油的进口;
与土耳其的陆路运输也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规避美方的视线。
另一方面,伊朗也在做最坏的打算,如果原油出口真的垮了,伊朗也有鱼死网破的准备。
所谓鱼死网破,就是封锁霍尔木兹海峡。霍尔木兹海峡是全球石油贸易的重要关隘,每年原油出口总量中有三分之一都要从此处经过,美军故而在此屯以重兵。美军在巴林驻扎有海军第五舰队,根据美方公布的资料,第五舰队包括2艘航空母舰(乔治华盛顿号和独立号),20艘战舰,103架战机,以及大约2万名水手和海军陆战队员。如果伊朗与美国硬碰,一定是以卵击石,但是霍尔木兹海峡最窄处不过20余英里,距离伊朗又近,只要伊朗制造足够多的麻烦,就能极大扰乱南亚与东亚的原油贸易,相当于强行将中印日韩拉入乱局。如今伊朗革命卫队的已经放出狠话,此方案虽险,但于自保却极为有利。
中国目前是世界能源消费第一大国,2018年,中国进口原油高达2392亿美元,占到全球原油进口市场的20.2%,比美国都多出近六个百分点,任何扰乱原油市场的行为,中国都不会欢迎。伊朗虽然是中国第七大原油供应国,2018年的进口量占6%,但中国是伊朗最大的原油买家,而且伊朗的地理位置,经济体量(中国进口占其17%,仅次于阿联酋),区域影响,都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成功都至关重要。因此,此时中国在美国的胁迫下如何决策不单是一笔经济账,更是关切中国的地缘政治布局,包含了极强的政治意味。
和其他几个国家对比一下,就能看出中国目前的态度仍不明朗。例如韩国,韩国虽然至今仍与伊朗存有原有买卖,但是自美伊关系恶化以来,其退出伊朗原油市场的姿态非常明确(见下图)。根据伊朗-韩国商会的说法,韩国与伊朗贸易量去年下降了70%,韩国国内的中小企业有不少因此倒闭,韩国外交部故而仍意图谋求延长豁免期。为此,在过去几个月内,韩国已经开始抛弃伊朗,转而购买美国生产的轻质原油,以平息美方不满。再例如印度,莫迪执政以来印度对伊朗原油进口猛增,目前占到其进口总量的11%,高于中国,然而根据FT的报道,印度油企已基本形成共识,也有所准备,5月之后没有购买伊朗石油的计划。
伊朗原油和伴生气凝析油月出口量。
来源:
美国能源信息署。
其中韩国变化最为明显
相较之下,中国的态度是最强硬的。中国外交部对美方做法已经提出严正抗议,指出美国此举是增加中东地区政治动荡,表示中国政府将继续致力于维护本国企业的合法权益。中方目前没有明确表示究竟是否会在5月2日之后继续购买伊朗原油,美方也没有明确表示如果5月2日之后有国家违反美方规则会遭受何种惩罚,可见双方有一定默契,中美之间的谈判肯定仍有后续。时下中美贸易谈判进展显著,贸易态势已趋稳定,中国第一季度经济稍有起色。伊朗问题虽然算不上是横插一档,但从目前的谈判内容来看,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并不是重头,这一议题权重是否会忽然激增仍有待观察。原本三月就应出结果的谈判,进入四月底仍然难产,但美方对伊朗问题对中美谈判的影响表示乐观。按照美方代表胡克的说法,只要保证全球原油市场供应稳定,那么伊朗问题之于中国就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