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峪石塔雕刻于唐开元八年,自下而上由底座、塔身、塔檐(带平座)、塔刹四部分套合而成,专家鉴定这是一座罕见、具有极高价值的唐代石雕彩绘四面佛造像塔。
但是1998年来,邓峪石塔塔身和最高处的塔刹相继被盗,石塔被人为分割成四份,“头”和“身子”是空的,只剩“脖子”和“脚”。
(塔刹至今仍未找到,图为复制品)
塔身辗转流入台湾,开山方丈释惟觉长老表示愿意无偿捐赠回大陆,邓峪石塔终于在20年后找回了自己的“真身”。但是,石塔最顶端的塔刹至今还杳无音讯,流失在外……
凝结中华上下五千年精深文明的匠心巨作如浩如烟海,然而中国也是流失文物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了解,目前“寄居”在国外公立博物馆的中国文物大约1000万件,其中有大量精品,而流落在私人藏家手中的中国文物据推测为2倍于这个数字。
而像邓峪石塔一样,被不法者拆解成数份、七零八落流落在外的文物,是其中最悲情的一部分。不论是历史中数次侵略者非法掠夺,还是偷窃者的盗掘和走私,分拆文物的行为极大地破坏了文物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更为文物下落的找寻增添了许多难度。
到底有多少被拆分的、“两地分居”的文物已经很难统计了,它们中有的是因为盗窃者无法整体带走、只能拿走其中可携带的一部分,而有的则是见钱眼开的文物贩子为了攫取更多钱财,刻意拆开买卖,不论哪种缘由,都给文物本身的价值带来无法挽回、无法估量地伤害。它们中的许多至今流落在外,有的甚至踪迹再难寻觅。
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原为圆明园海晏堂外的喷泉的一部分,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火烧圆明园,兽首铜像开始流失海外,这些兽首成为中国文物流失的一个缩影。
通过拍卖和海外收藏家无偿捐赠,目前,圆明园十二大水法中的十二大生肖兽首已经有8个回归中国,其中龙首目前在台湾保存完好。不过蛇首、鸡首、狗首、羊首依然下落不明。
元朝黄公望的代表作,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明末收藏家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要将其焚烧陪葬,待其侄子将画从火中救出时,画已被烧成大小两段。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称《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2011年6月,浙江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在台北联合举办“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这幅在杭州和台北隔海相望的600岁绝世佳作,终于在这一代人的努力下重新合璧,接上了历史的记忆,也在某种程度上连接了两岸悲欢离合六十多年的文化裂口。
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坛东西两侧的六块骏马青石浮雕石刻,是珍贵的古代石刻艺术珍品。六骏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后骑过的战马,分别名为“拳毛騧”(quan mao gua)、“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
(上面破损的纹路清晰可见)
只可惜,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騧”两石,于1914年被当时我国的古董商卢芹斋以12.5万美元盗卖到国外,现藏于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石现藏于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在偷盗时,为方便运输,昭陵六骏遭到毁灭性打击,全部被工匠器械打碎,盗墓者率先运出了保存完好的“两骏”,而剩下现藏于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四骏”,却残缺严重。
清乾隆外粉青酱釉地描金银莲纹粉彩镂空三多瓜果内心绘青花缠枝花卉纹六角套瓶
小编没弄错,这套乾隆年间的瓷瓶名字就是这么长……
本瓶在工艺和科技含量上相当之高——造型为六角镂空,施釉上有粉青、酱釉、描金、描银、粉彩、青花等无所不用其极,其火候的掌握,入窑重烧的次数,实难令人想象。它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该套瓶原本有一对,原为圆明园收藏,而后流失海外。2000年5月,北京市文物公司从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以2094.7万港元将其竞得,现收藏于北京首都博物馆。另一只,在1988年5月的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以170万港币被台北鸿禧美术馆购藏。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来,千年里几经沉浮,为后人留下无数颗可奉为瑰宝的石窟石雕艺术。遗憾的是,包括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在内的众多佛像石窟,在一个世纪前的动荡历史中受损严重。
比如,现存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佛手,那是来自1934年美国文物窃取者与卢芹斋的勾结,他们企图运走卢舍那大佛……,但由于佛太大,他们居然将佛像半米长的右手掌切下运走。
(佛手)
再比如云冈石窟的佛头和眼珠。偷盗佛头是那个时期掠夺者们惯用的盗窃手法,巨佛太大拿不走,就“斩下”佛头,令中国佛像石雕文化蒙受巨大损失,云冈石窟的佛头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还有的身首异处,如山西天龙山石窟第21窟唐窟内,一个菩萨的头藏在美国大都会美术馆,而身躯却被藏在日本出光美术馆);
或者“剜出”琉璃佛眼珠,只留下一个空洞眼眶。而今,流失海外的数百云冈石窟造像仍然客居异国,惟一侥幸回到故乡的,只有一只佛眼。
这些被拆解、破坏的文物七零八落地流散在各个国家,有的根本消失于人世,踪迹难寻,而有的,通过这一代人的努力,可以特别幸运地重新合璧,令它们的光辉重现世间。
2016年,在星云法师的护送下,流失20年之久的河北省灵寿县幽居寺北齐汉白玉释迦牟尼佛首入藏河北博物院,这也载入海峡两岸文物交流的史册;
2015年,收藏家郭鹏将其从日本购得的一尊唐代汉白玉佛首赠予河北省博物院,完成佛首与佛身的完璧;
2014年,皿方罍的器身现身纽约佳士得拍卖会,而它的器盖则一直藏于湖南省博,后经多方沟通和协议,皿方罍的器身最终回归中国,盖身合一;
2013年,故宫博物院接受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与红树白云楼主人陆牧滔,共同捐赠的《隋人书出师颂卷》附件元代张达善题跋,实现了《隋人书出师颂卷》的合璧。
它们的每一次重逢,每一次以完璧的姿态重现于世人眼前,都令人感到惊艳,而它们身体上那道无法消弭的伤痕,则无声地诉说着曾经的颠沛流离,回家之路实属不易啊!
中国自2003年7月开始启动国宝工程,宗旨是抢救流失文物、保护文化遗产,而面对非正常手段流失的文物,回流主要有三种形式:回购、讨还和捐赠。
回购是目前比较常用的市场手段,像圆明园兽首回购就是比较典型的案例,但这其中也有很多困难,文物的天价有时和回购的资金不成比例,往往使回购半途夭折;靠文物持有者捐赠也有许多先例,但这首先需要文物持有者在思想上达到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境界,毕竟任何一件文物都价格不菲;而讨还则是最难的一种,因为其中牵涉到很多遗留的历史问题和历史事实。
(匈牙利历史博物馆展出的千年“肉身佛”)
被拆散文物的回流之路更是难上加难,因为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它们可遇而不可求,面对数量巨大的离散文物,这许多努力都只是杯水车薪。
但是,尽管文物的残肢流落海外,附加在残缺文物之上的文化和历史记忆却不应离散。
它虽然不美,却时刻提醒我们,不论是清末民初的文物流失、还是发生在最近几十年猖獗的文物走私盗窃,都是中国数千年积淀下文化的灾难,历史遗留的遗憾我们尽力弥补,而发生在眼前的文物犯罪要严厉打击,严格监控,更要防患于未然,不要再让这些珍贵文物出现有无法弥合的伤痕。
编辑:刘曦文
微信编辑:张天健
综合来源: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新华日报、雅昌艺术网、中国文物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