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日报双语新闻
想学接地气的实用英语表达?想看最新环球热点资讯?想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生活?来找双语君吧!每周七天,我们为您的英语保鲜!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日报双语新闻

“一带一路”论坛明天开!“丝路精选”书单送给你 丨读书者说(文末有福利)

中国日报双语新闻  · 公众号  · 国际  · 2017-05-13 12:39

正文




关心时事的读者们一定知道,“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明日将在北京召开。


不过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背景懂了没?英文表达背了没?丝路历史学了没?


市面上关于“一带一路”的书不少,我为大家分三个方向,选了几本好书。


希望这张“丝路精选”书单能帮助你了解这历经千年风沙的旧丝路,还有这联通全球的新丝路。


王义桅的“一带一路”三部曲


自从习近平主席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一带一路”逐渐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说到这个圈子里最有名的学者,那莫过于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王义桅教授了。


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专业毕业的他,曾在中国驻欧盟使团做了三年外交官。


王义桅2015年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


2016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


本周,他又一次在人民出版社发布了自己的新作《“一带一路”:中国崛起的天下担当》。

在周一的新书发布会上,他说中国学者应该去好好研究这个由中国提出的倡议,做自己的学问,而不再是跟在西方学者的后面,去诠释、批驳或引进他们的理论。


“难道我们还要让外国人把‘一带一路’研究好再来研究他们吗?作为一个中国学者,我们有责任把一带一路’研究好、说通。”


王义桅说:“一带一路”确实提供了这样一个可能性,所以别说已经写了三本,就是三十本都不够,真想把每天的24小时当做25小时来用,写出更多这样的书。”


对于什么是“一带一路”?、为什么建设“一带一路”?如何建设“一带一路”?王义桅在他的最新著作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解读。


如果说今年的考研政治出“一带一路”的相关论题,那么读一读王教授的书,对考研党们理解倡议、发现问题、打开思路是大有裨益的。


外文局对“一带一路”的权威翻译


关注我们栏目的读者,或许记得去年曾向大家推荐了一套外文局的《中国关键词》(Keywords to Understand China),忘掉的戳这里


外文局是CATTI(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的主办方。它与中国翻译研究院、中国翻译协一起编译的《中国关键词》是以多语种、多媒体方式向国际社会解读、阐释当代中国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思想文化核心话语的多语种系列丛书。


要如何向外国人解释“一带一路”?外文局的编辑、翻译大咖们一马当先,在上个礼拜发布了14个语种与中文对照的《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篇》。



“一带一路”的外文全称是什么?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用外语怎么说?


“一带一路”倡议里的“五通”是啥?如果翻译成“five tongs”,外国朋友一定听不懂,那正确说法是什么呢?


目前正在建设的“六大经济走廊”又是哪些?


各种合作机制的官方名称是什么?


外国有没有类似的倡议?

……

这本小册子的59项条目能解答上述所有问题,而且是双语对照的哟!


该书翻译团队很强大,英文版的译者包括前联合国高级译审蔡力坚、前外文出版社总编辑徐明强,都是2015年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英文翻译。


所以如果要考笔译的同学,遇到“一路一带”相关词汇和表达,我想看过这本书就足以应付了。


下面就给大家摘录一下书中关于“五通”的翻译:

政策沟通:Policy Coordination

设施联通:Connectivity of Infrastructure

贸易畅通:Unimpeded Trade

资金融通:Financial Integration

民心相通:Closer People-to-People Ties


从这个管中窥豹的例子里,我们要学会中译外的翻译原则:同样都是一个“通”字,但中文的概括与意会,要在英文中找到对应的具体表达。


学者笔下的古丝绸之路


如果只着眼于当下的“一带一路”倡议,我想热爱求知的读者们一定是不会满足的,因为所有现在发生的一切,都有它的历史渊源,而只有了解了它的过去,才能更好地把握它未来的发展。

古代丝绸之路发源于中国,连接欧亚。在上世纪敦煌考古发现后,其巨大的学术价值使丝绸之路成为一门显学。但是其上溯千年的艰深,又将普通人挡在了门外。


于是读书者说栏目精心挑选了三本由关于古丝路的入门读物,供大家课外阅读。


1

《丝绸之路2000年》

The Silk Road: Two Thousand Years in the Heart of Asia


这本书的作者是吴芳思(Frances Wood),她是英国国家图书馆中文部前主任。


要知道,目前现存最古老的印刷品《金刚经》(Diamond Sutra)就是在敦煌出土,和很多敦煌文献一起静静地躺在英国国家图书馆(British Library)中。


该书2002年出版英文版,2008年山东画报出版社引进中文译本,去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又进行了再版。


中国著名丝路研究学者荣新江在序中写道:


“‘丝绸之路’这个词儿人人能讲,但是丝绸之路的事儿却非人人都能说明白。”


“吴芳思利用东西方史料和考古文物资料,从先秦时期的玉和丝,一直叙述到20世纪30年代行走在丝路上的人们,给读者一个非常全面的宏观景象。同时,她也把英国为主的西方作家的优美诗歌、探险家的冒险经历、考古学者的欣喜收获、旅行者的乐趣,以及传教士的悲苦,等等,都摘录或转述在这本书中,让读者在一本书中,欣赏到不同类型的丝路行者的切身体验……”


该书以英国诗人詹姆斯·艾尔罗伊·弗莱克(James Elroy Flecker)1913年的一首诗《通往撒马尔罕的黄金之路》开头,又以它结尾。


弗莱克用在这首诗中描述了从西向东的丝路旅程,用词简单,却栩栩如生。欣赏诗歌时记得要读出声哦,有文采的读者也不妨试着练习一下诗歌翻译,我的译文抛砖引玉:

THE GOLDEN JOURNEY TO SAMARKAND



We are the Pilgrims, master; we shall go

Always a little further: it may be

Beyond that last blue mountain barred with snow,

Across that angry or that glimmering sea,

我们是朝圣者,就要上路。

若有可能,就再多走一步。

越过那最后一座雪盖蓝山,

渡过汹涌或波光粼粼的海。


White on a throne or guarded in a cave

There lives a prophet who can understand

Why men were born: but surely we are brave,

Who take the Golden Road to Samarkand.

或许在王座上双鬓宾白,或许在墓穴里戒备森严,

那里有一个先知,他懂得

人为何而生。

不消说,我们是勇者,

踏上那通往撒马尔罕的黄金之路。


Sweet to ride forth at evening from the wells

When shadows pass gigantic on the sand,

And softly through the silence beat the bells

Along the Golden Road to Samarkand.

趁着暮色从井边惬意启程,

影子变长,我们越过沙丘,

悄悄地在寂静中摇着铃铛,

在那通往撒马尔罕的黄金之路上。


We travel not for trafficking alone;

By hotter winds our fiery hearts are fanned:

For lust of knowing what should not be known

We make the Golden Journey to Samarkand.

我们旅行不仅只为经商,

热风吹着我们躁动的心。

籍着探求未知的渴望,

我们踏上了那通往撒马尔罕的黄金之路。


2

《丝绸之路新史》

The Silk Road: A New History


可能很多读者并不清楚上面那首诗中写的撒马尔罕是什么地方,那么读一读这本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芮乐伟·韩森(Valerie Hansen)的书吧!


如果上一本书是以旅人为线索,那么这本书则是以地点来串起它的历史叙述。


英文版出版于2012年,中文版由后浪出版公司在2015年引进。


它以楼兰、龟(qiu一声)兹、高昌、撒马尔罕、长安、敦煌、于阗(tian二声)这七个古丝绸之路上的绿洲城镇为章节,为我们勾勒出了这条古代商贸网络的模样。


韩森特别强调“丝路”并非只有一条“路”,而是一个穿越了广大沙漠山川的、不断变化且没有标识的道路网络。而且丝路上的货物都是在小范围内交易,且经过多次转手,贸易也只是涓涓细流,而非大宗交易。


韩森讲述历史使用的一手材料是丝路各个遗址里出土的文书,有些写在纸上、也有写在木头、丝帛、皮革或其他材料上。


她认为这些文书的作者不会想到千百年后会有人来研读这些东西,所以能为我们展现一个非常鲜活的过去,具有私人性、真实性、轶闻性与随机性。


回到撒马尔罕(Samarkand),这个位于今日乌兹别克斯(Uzbekistan)境内的古城,它与塔吉克斯坦(Tajikistan)接壤,是粟特人(Sogdians)的老家。


在丝路往来的高峰时期唐朝,粟特人曾是中国最重要的外来族群,很多粟特人定居于吐鲁番,从事着包括务农、经营客栈、买卖商品的各种职业。


当时很少有商人从中国直接把货物卖到欧洲去,而粟特人所在的撒马尔罕就是丝绸之路在中亚的重要中转站。


而我们熟知的玄奘就曾翻越千山,到访过撒马尔罕,并由此南下前往尼泊尔、印度。


韩森在书中引用了玄奘《大唐西域记》中对粟特人的描写:


Xuanzang gives voice to a widely held Chinese view of the Sogdians: “Their customs are slippery and tricky, and they frequently cheat and deceive, greatly desiring wealth, and fathers and sons alike see profit.”

“志性恇怯。风俗浇讹。多行诡异。大抵贪求。父子计利。”(似乎英文更好懂一些呢)


玄奘这一段形容颇具刻板印象,但是韩森说目前还没可以用来修正这些刻板印象的语料流传下来。


粟特人的语言已死,目前发掘出的文书还在被少数几个研究该语言的学者破译与争论之中。让我们期待未来更多关于粟特人的考古发现吧!


3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The Silk Roads: A New History of the World


这本由牛津大学拜占庭研究中心主任彼得·弗兰科潘(Peter Frankopan)在2015年出版。这部52万字巨著在2016年被上海读客出版公司引进中文版后,就一直游走在各个畅销榜前列。


弗兰科潘是一位颜值极高的教授,是克罗地亚一个古老家族后裔王子,在克罗地亚、英国、法国、荷兰拥有很多家族企业,并且在1999年与妻子开办了一家名为好奇心的精品连锁酒店



扯远了,回到本书。


我认为本书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基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又跳出了丝绸之路,写出了整个世界的大历史。


仔细的读者会发现,他的署名中Silk Roads用了复数。他以丝绸之路为起点,在25个章节中,分别阐述了丝路与一个现代重大议题的关联:从信仰之路、基督之路、奴隶之路、帝国之路……一直写到纳粹之路、冷战之路、中东之路、伊战之路和新丝绸之路。



China Daily的资深外籍记者Andrew Moody曾在该书甫一出版时,就写过一篇书评,对英文书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击这里


而弗兰科潘本人也在China Daily的欧洲版上,发表过评论“一带一路”的文章,感兴趣的点击这里


而我则通过邮件采访了弗兰科潘,让他谈自己的历史观,这是他的回答:


My aim as a historian is to explain the past as best I can; to try to make connections between peoples, regions and places; and in doing so, to also explain the present.

作为历史学家,我的目标是努力研究过去,连接不同的民族与地区,并以此来解释当下。


I am interested in understanding how Europe rose; I am interested in how religions from Asia spread across seas and oceans; I am interested in changing the way we look at the past; and in challenging long-accepted versions of history that look to me as a series of myths, rather than facts. 

我对理解欧洲崛起感兴趣;对宗教从亚洲如何通漂洋过海感兴趣;对改变我们看过去的视角感兴趣;对挑战既有史观感兴趣——对我来说,这些长期被人们接受的历史只是一连串的神话,而不是事实。


History, as they say, is written by the winners. As global power shifts, re-assessing how we look at the past and understand the present seems to me not only interesting, but extremely important.

人们都说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在全球权力转移的过程中,重新审视我们该如何看待过去、理解现在对于我来说已不仅有趣,而且十分重要。


I would never criticize another historian for the perspective that they take and can only talk about my own views. But I think that like a fisherman, the wider you cast your net, the more fish you can catch.

我永远不会批评其他史学家所选取的角度,我只能谈我自己的观点。我认为就如同打鱼,你的网撒的越大,捉到的鱼就越多。


对于如何应对中国提出“一路一带”倡议可能会带来的猜忌与批评,弗兰科潘也在信中给出了简单却有力的回答。


There is one simple answer to this very good and complex question. Education.

对于这个很好也很复杂的问题,我有一个简洁的答案:教育。


The more that Chinese people can learn about history of the Silk Roads, and the more that other peoples living in Asia learn about it too, the more likely it will be to build together, to co-operate, share and work together. Ignorance breeds distrust as well as increasing the chances of breakdown.

中国人对丝绸之路的历史学得越多,亚洲的其他民族对于它的认识也会越多。那么共建、共享(丝绸之路)就更有可能实现。无知会带来怀疑,增加它崩溃的风险。


As a professor, perhaps it is not surprising that I will emphasize learning. But I believe it is the cornerstone of our existence, and the building block from which all long-term connections begins.

作为一个教授,我会如此强调学习并不意外。我认为教育是我们存在的基石,也是建造所有长远联系的砖块。


关于丝绸之路,你还知道什么?欢迎与大家分享。


福利时间

感谢人民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上海读客出版公司,为我们的读者提供《“一带一路”:中国崛起的天下担当》、《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篇》和《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的赠书。点赞量前9名的留言者,我们将联系你们挑选其中自己喜欢的一本。


截止时间:2017年5月15日中午12点


编辑:祝兴媛 唐晓敏


推荐阅读

从莎士比亚到勃朗特,世界文豪们的手稿里都有什么秘密?丨读书者说


重读王小波,与一位骑士、诗人、思想家的灵魂相遇丨读书者说